大意: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就是與人不爭的品德,這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善為,也是古之圣賢所說的符合天道。 本章主要通過用兵的道理來說明統(tǒng)治者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即不爭。有人將老子看為一部兵書,本章就是很好的證明,其實這是對老子思想的狹隘化。“道”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源,絕非僅僅用在用兵之上。老子只是就軍事現(xiàn)象,為其思想提供論據(jù)。 老子在本段里列舉了幾種“不爭”的實例,闡述了不爭就是順應自然法則,就可以戰(zhàn)無不勝。 一、“善為士者,不武” 項羽勇猛天下無雙,妄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卻被韓信圍在垓下;呂布一桿方天畫戟無人可敵,卻被曹操綁在白門樓之下;齊閔王、智伯依靠武力驕橫無道,最終身死國破。一個最好的統(tǒng)帥,應該是一個知進知退,相時而動的智者,而絕不是一味逞匹夫之勇。當然這里也能理解成行軍管理的“不武”;如張飛刑法小兵,結果自己自食惡果。 二、“善戰(zhàn)者,不怒” 善于打仗的人,不會輕易被敵人激怒。
如果主將被激怒,就會失去判斷力,失去判斷力,就會妄為,妄為就會導致失敗。 善指揮軍隊的將軍喜怒不行于色,指揮作戰(zhàn)的將軍他們心情很平靜,可以明辨真假是非,因為一點細微變化都會直接影響軍心,事關成敗大局,這也是一種不爭的表現(xiàn)。 成大事者,一定要做到,喜怒不行于色。 三、“善勝敵者,不與” 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正面交戰(zhàn)。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與敵人正面交戰(zhàn)導致血流漂成河,伏尸遍野是最下等的勝利方法;勝一籌的是用詭道、奇謀出其不意地攻擊并戰(zhàn)勝敵人;最好的是不戰(zhàn)而屈敵。如何能不戰(zhàn)而屈敵呢,就是得“道”、修德。堯舜修德于都城之中,不出一卒而天下都歸順于他們;帝辛無道,周文王修德行善,天下諸侯都聽命于他;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導,改過自新,燕趙韓魏都朝覲齊國,史稱“戰(zhàn)勝于朝廷”;這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四、“善用人者,為之下” 圣人后其身,才可以為天下先;不與天下爭,才可以為天下谷。統(tǒng)治者要想得到人心,一定要有居下、不爭之心。優(yōu)秀的將領,有了功勞讓給部下,有了過錯自己承擔,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同飲同居,所以將士才能用命在戰(zhàn)場上才能慷慨拼命、赴死。也是那句老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五、“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武、不怒、不爭,處下謙卑,不爭而得德,這合乎天道 。這里還對應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告誡后人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了這些不爭的優(yōu)點,一個人才能成為合格的統(tǒng)治者,才能運用群策群力取得成功。 老子看得很深,那些用野蠻武力去征服、統(tǒng)治眾生的君主、國王,終歸是曇花一現(xiàn)、夢幻泡影。 本章其實從側面可以看出老子的‘止戰(zhàn)之心’,就是想說“以德服人”,才能符合天地大道! 這里以用兵之道,喻示人們處事接物宜于真誠仁慈,含虛自斂,晦跡韜光。以此理事,而事事必理;以此接物,而物物順應。 天道不爭而萬物自化,圣人不爭而萬民自歸。 |
|
來自: blackhappy >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