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山海經(jīng)》中的古帝、方國和生業(yè)

 吾邖 2020-01-28

  《山海經(jīng)》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有重要價值的早期地理著作?!渡胶=?jīng)》的內容非常難以解讀,就連太史公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筆者試著從其中有關古帝、世系、氏族和生業(yè)等方面的記載,做一點初步的討論和探索,或許能窺見上古歷史的某些重要信息。

  《山海經(jīng)》中對很多方國和氏族有食黍(黍食)、食谷、食魚、食獸、食肉(肉食)、食稻等的描述,這是很重要的生業(yè)信息。筆者認為,食黍者為黍作農人,食谷者為粟作農人,食魚者以漁業(yè)為生,食獸者以狩獵為生,食肉者為牧人,食稻者為稻作農人。

  “顓頊”二字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凡19次,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古帝。梳理一下,季禺、伯服、淑士、老童、三面、叔歜、中[車扁]、驩頭八人都是顓頊所生。季禺、伯服見于《大荒南經(jīng)》,淑士、老童、三面見于《大荒西經(jīng)》,叔歜、中[車扁]、驩頭見于《大荒北經(jīng)》,顓頊的后裔未見于《大荒東經(jīng)》,說明顓頊的帝國可能處于偏西的位置。其中,季禺之國、伯服之國、叔歜國、中[車扁]國都食黍,驩頭之后苗民食肉。這說明顓頊管轄的是一個以黍作農業(yè)為主的帝國,其帝國北境開始出現(xiàn)了牧業(yè)經(jīng)濟。牧業(yè)經(jīng)濟的出現(xiàn)不算早,說明顓頊所處年代也不會太早,未必早于5000年前。

  “帝俊”二字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凡16次,是出現(xiàn)次數(shù)第二多的古帝。帝俊所生者也是八人:中容、晏龍、帝鴻、黑齒、三身、季厘、后稷、禺號,這與《海內經(jīng)》中“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儛”記載相符。描述三身之國時,提到“舜之所浴也”,結合舜也姓姚,舜可能是三身的后人。少昊之子倍伐降處季厘之國的緡淵,說明季厘可能是嬴姓。此外,帝鴻為銷姓,黑齒為姜姓,三身為姚姓,后稷為姬姓。如此看來,帝俊的八子至少分為四至五個姓,說明這八人很可能不是帝俊的親生兒子,而是帝俊治下的八個方國。中容、晏龍、帝鴻、黑齒四人見于《大荒東經(jīng)》,三身、季厘見于《大荒南經(jīng)》,后稷見于《大荒西經(jīng)》,但八子中沒有一個出現(xiàn)在《大荒北經(jīng)》中,說明帝俊的帝國處于偏東南的中原地區(qū)。帝鴻的白民之國、黑齒之國、三身之國都食黍,后稷的西周之國食谷,中容之國、季厘之國食獸,晏龍的司幽之國既食黍又食獸。這說明帝俊的帝國以黍和粟旱作農業(yè)為主,部分地區(qū)仍保有采集狩獵生業(yè),而司幽之國則是半農半獵的方國。

  “禹”出現(xiàn)16次,多與大禹治水和均定九州有關。均國是禹之子,鯀是禹之父?!按蠡闹?,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闭f明積石山可能在河濟一帶,即黃河下游,可能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動區(qū)域。

  “黃帝”二字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凡13次,禺虢、苗龍、昌意、駱明都是黃帝所生,始均是黃帝的孫子。苗龍是白犬和犬戎的祖先,始均領有北狄之國,說明黃帝與戎狄有關。禺虢之子禺京處北海,禺虢自己處東海,說明禺虢大概分封于東北方向。禺虢見于《大荒東經(jīng)》、始均的北狄之國見于《大荒西經(jīng)》,苗龍和犬戎見于《大荒北經(jīng)》,黃帝后裔未見于《大荒南經(jīng)》,這說明黃帝與北方民族有關。犬戎食肉,說明黃帝部族與畜牧游牧民族有關。

  “舜”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12次,戲和無淫是舜的兒子,宵明和燭光是舜的女兒。《山海經(jīng)》中多次提到舜葬,有蒼梧之山、蒼梧之野、岳山、九嶷山等,《海內經(jīng)》更明言“在長沙零陵界中”,或指今湖南永州一帶。《大荒南經(jīng)》言“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三位古帝都葬于南方,令人費解。

  “后稷”出現(xiàn)6次,臺蠒是稷之弟,叔均是稷之侄,領有西周之國。6次出現(xiàn)的“后稷”中5次出現(xiàn)在《西山經(jīng)》、《海內西經(jīng)》和《大荒西經(jīng)》中,說明周國的方位很明確,來自西方。西周之國食谷,說明周人是粟作農耕氏族。

  “少昊”出現(xiàn)5次,倍伐是少昊之子,另有一位說是威姓的少昊之子。“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說明少昊之國在東方,可能瀕臨東海,或在山東半島。

  “炎帝”二字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凡4次,聽訞是炎帝之子,女娃(精衛(wèi))是炎帝的女兒,靈恝和伯陵是炎帝之孫。《海內經(jīng)》中說祝融和共工都是聽訞的后代。

  “大皞”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2次,皆在《海內經(jīng)》中。咸鳥為大皞所生,其后有巴國?!渡胶=?jīng)》中未出現(xiàn)“太皞”和“太昊”二詞,大皞應就是太皞。

  “堯”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凡4次,都是與堯葬、堯臺有關,未涉及世系?!暗蹏俊痹凇渡胶=?jīng)》中出現(xiàn)凡3次,都是與嚳葬、帝嚳臺有關,未涉及世系?!暗ぶ臁痹凇渡胶=?jīng)》中出現(xiàn)凡2次,都是與帝丹朱葬、帝丹朱臺有關,未涉及世系。

  《吳越春秋》載大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shù):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jīng)》?!闭f明《山海經(jīng)》是大禹時代的國土調查記錄,其最早成書年代不會早于大禹,大概在夏朝初年。現(xiàn)代學者均認為《山海經(jīng)》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渡胶=?jīng)》中“王亥”出現(xiàn)3次,“河伯”出現(xiàn)一次,“成湯”出現(xiàn)一次,“夏桀”出現(xiàn)一次,均見于《大荒經(jīng)》,說明《大荒經(jīng)》可能成書于商代?!拔耐酢背霈F(xiàn)一次,見于《海外南經(jīng)》,說明《海外經(jīng)》可能成書于周代。

  《海內經(jīng)》一般認為成書最晚,應在戰(zhàn)國時期,其與之前各經(jīng)抵牾之處也是最多的。其它經(jīng)中,都沒有提及顓頊與黃帝有什么關系,然而《海內經(jīng)》中卻說顓頊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孫子?!洞蠡奈鹘?jīng)》又載祝融是顓頊之后,則祝融也應是黃帝之后,但這卻與《海內經(jīng)》自己另一處記載的祝融是炎帝之子聽訞之后矛盾了?!逗冉?jīng)》中所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與《大荒西經(jīng)》中記載叔均是后稷的侄子也是不相符的。這說明什么?說明《海內經(jīng)》成書的戰(zhàn)國時期,黃河流域各氏族有了強烈的民族融合訴求,并逐漸形成了以炎黃為傳說中血緣祖先的共識。他們在祖先的世系描述中開始做刻意的編排,但仍免不了漏洞百出,被后人一眼識破。因此,顧頡剛先生的層累造史說仍然是有價值的洞見,《海內經(jīng)》正是戰(zhàn)國時期層累造史的一個例證。

  《海內經(jīng)》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海內經(jīng)》另一處又說“鯀復生禹”。別經(jīng)都未言禹與黃帝有什么關系,《海內經(jīng)》開始拐彎抹角地嘗試講述禹是黃帝之后的故事了?!逗冉?jīng)》說的鯀之父為駱明,與太史公在《史記·夏本紀》中“鯀之父曰帝顓頊”的描述完全不同,可知都不可信,編造的痕跡明顯。將《大荒北經(jīng)》的敘述“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和《海內經(jīng)》的敘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對照,是否“弄明”就是“駱明”而“白犬”就是“白馬”?為了完成大禹對黃帝世系的攀附,后者是否做了人為編排?

  《山海經(jīng)》中食黍之國16國(氏族),其中見于《大荒東經(jīng)》5國,見于《大荒南經(jīng)》5國,見于《大荒北經(jīng)》6國,說明黍作農業(yè)的分布偏東偏北,大概在呂梁山以東淮河以北的廣大區(qū)域。食谷之國4國(氏族),其中2國見于《大荒西經(jīng)》,一國見于《大荒北經(jīng)》,一國見于《大荒南經(jīng)》,說明粟作農業(yè)分布偏西,可能主要在太行山及鄭州以西。另外,食魚之國有4國,食獸之國有3國,食肉之國有2國,食稻之國有1國。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上古黃河流域的先民從事著以黍作農業(yè)為主,粟作次之,兼有漁業(yè)、狩獵和牧業(yè)作為補充的多種生產(chǎn)方式,而水稻在灌溉條件不足的中國北方基本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

  《海外東經(jīng)》描述的黑齒國食稻啖蛇與《大荒東經(jīng)》所言黑齒之國黍食似有矛盾,但方位在東卻是一致的。食稻啖蛇的習俗很有如今華南兩廣一帶的風尚,或許說明姜姓黑齒國遠古時期可能來自南方,為了適應北方氣候地理環(huán)境,逐漸從稻作農業(yè)轉變?yōu)槭蜃鬓r業(yè)。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jīng)》沒有出現(xiàn)一個“麥”字。這是不足為怪的,《易經(jīng)》、《論語》和《尚書》中也沒有“麥”字。這或許說明,夏朝初年新疆的小河墓地雖然已出現(xiàn)六倍體小麥,但小麥真正傳入中原腹地可能要到周初以后。因此,石峁古城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小麥的遺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山海經(jīng)》關于炎帝的記載很少,只有四處,說明炎帝所處的年代過于久遠。夏商周時期對炎帝事跡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難以追溯,這也與炎帝是三皇時代古帝的傳說相符。《山海經(jīng)》未見“神農”一詞,說明神農氏是后世給炎帝冠以的別號。大皞只出現(xiàn)兩次,且都在《海內經(jīng)》中,說明太皞的年代更早于炎帝,而且可能出自戰(zhàn)國時期的補充記載。帝俊時期還有半農半獵的司幽之國,以狩獵為生的中容之國和季厘之國。顓頊時期沒有記載有以狩獵為生的方國了,并出現(xiàn)了更先進的牧業(yè)族群——苗民。這說明帝俊時期的生產(chǎn)方式更落后一些,顓頊應該晚于帝俊?!吧訇蝗娴垲呿溣诖?,棄其琴瑟。”說明顓頊也晚于少昊。根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禹以前的古帝按年代先后順序的排列可能是:太皞、炎帝、帝俊、少昊、顓頊、帝嚳(祝融與之同時代)、黃帝、帝堯、帝舜、帝禹。其中,除了祝融可能是顓頊的后人外,其他的古帝之間都沒有父系血緣關系。黃帝之所以在眾多的古帝中,脫穎而出成為中華人文初祖,是因為黃帝引領中國歷史進入了青銅文明時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