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第三百一十二條原文: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注:①生瘡:此處指咽喉部潰瘍。 ②苦酒:酸醋。 釋義:(咽中瘡傷,聲不得出的證治。) 少陰病,咽喉部受到創(chuàng)傷,發(fā)生破潰,不可言語,且說話發(fā)不出聲音者,用苦酒湯主治。 咽中傷有二義,一是咽喉部受到外來的創(chuàng)傷,一是咽喉部發(fā)生破潰。不問創(chuàng)傷或破潰,“咽中傷、生瘡”決不是一般的咽痛,咽喉局部肯定有紅腫破潰及分泌物等,因潰瘍疼痛而難于語言,甚則聲音不出,為咽痛重癥。這時,甘草湯、桔梗湯皆不能勝任,所以用苦酒湯主治,取其斂瘡消腫、利竅通聲。 “咽中傷,生瘡”,多為邪熱痰濁損傷咽喉,而致咽部潰爛,聲門不利,需用苦酒湯滌痰消腫,斂瘡止痛,利竅通聲。湯由半夏、雞子白、苦酒組成,半夏滌痰散結(jié),開喉痹;雞子白甘寒利血脈,止疼痛,潤咽喉,開聲門;苦酒即米醋,味苦酸,消瘡腫,斂瘡面,活血行瘀止痛。半夏得雞子白,有利竅通聲之功,無燥津涸液之弊;半夏得苦酒,辛開苦泄,能加強劫涎斂瘡的作用。全方共成滌痰消腫、斂瘡止痛之劑。 本方“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而成,雞子殼之內(nèi)膜為鳳凰衣,有養(yǎng)陰清肺之功。服法強調(diào)“少少含咽之”,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咽喉患部,有利于對咽喉局部瘡面的治療。 辨證論治: 主癥:咽部有阻塞感,聲音嘶啞,甚或不能語言。 成因:痰濁痹阻,咽喉不利。 治法:滌痰開結(jié),斂瘡消腫。 方藥:苦酒湯(半夏、雞子白、苦酒)。 己亥年十一月十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