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生發(fā)的不僅僅是陽氣,潛藏在身體里面的虛火也很容易生發(fā)起來。最近有很多朋友嗓子干癢,微痛。這就是虛火上炎引發(fā)的。哪里的虛火?腎里面的虛火。 為何開春的時候虛火容易冒出來呢?因為肝腎同源,腎水虧虛,肝失滋養(yǎng),肝膽相火勢必隨腎中龍火上燔,繼而出現(xiàn)虛火上炎的各種癥候。 中醫(yī)把具有溫熱,上升性質(zhì)的事物,高度抽象為“火”,但又并沒有僅僅停留在“火”這個“意象”上。 中醫(yī)認為這個火,不是無緣無故出現(xiàn)的,它是人體陰陽失衡的結(jié)果,人體內(nèi),陰陽兩種物質(zhì),是在一起同時存在的,兩者力量平衡,則身體正常,可是,如果其中一方缺少,則另一方就會顯得有余,其實并不是真的有余,只是相對顯得有余。這樣,如果陰缺乏,陽就會顯得有余,這種有余,看著就跟有“火”非常的類似。這叫“虛火”。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淺不養(yǎng)龍,龍火離位上奔。 腎為先天之本,內(nèi)寄命門之火,為水火之臟。腎中水火,共處一宅。水火相抱,陰平陽密。腎水充足,則火之藏于水中者,尤龍之以水為家,以水為性,潛藏在水淵深處,韜光匿影,溫煦臟腑,統(tǒng)領(lǐng)一身氣化,是為健康無病。若因外感內(nèi)傷,致水虧于下,則火失其制,龍沒法再好好呆在水中,而離開坎宮,犯上作亂。 所以,虛火千萬不能用清熱解毒的藥,用什么方子呢?用引火湯。 引火湯出自清朝名醫(yī)陳士鐸之手,顧名思義,就是引火歸元,把身體上面的虛火引下來,引到哪里去呢?引到腎里面藏著。所以不能單看火就清火,虛火應(yīng)該引導,不應(yīng)該清瀉打壓,因為它本身只是顯得有余而已,其實是不足的,所以,此時最好的方法,是把“陰”的一方補足,這樣就可以使得陰陽平衡,那么,就沒有虛火出現(xiàn)了。 引火湯原本是用來治療咽喉疾病的,“人有咽喉腫痛”,白天輕,晚上重,屬于陰虛火旺。 原方如果換算成現(xiàn)在的劑量: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麥冬30克、五味子6克。 陳士鐸的版本,藥量比較大,自己用的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建議調(diào)整到如下用量:熟地30克、巴戟天10克、茯苓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 。 方中熟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補腎陰,陰足了,浮陽就不會上越,虛火就不會亂竄 。引火湯就是靠大劑量熟地來把腎水養(yǎng)足,讓腎精如溪水般源源不斷。 茯苓甘淡,健脾除濕,用在這里可以把虛火通過小便的形式利出去。 麥冬滋肺胃陰,清肺胃熱,清心除煩。 腎水不足,人身體就會莫名其妙燥熱,像一段時間沒下雨呀,人會覺得很煩躁,下一場雨以后持續(xù)一周都覺得清涼舒服?!端幮再x》上說五味子滋腎水,它是怎么滋的?這味藥能夠降金生水,斂肺補腎,就是降雨。 關(guān)于引火湯為什么用巴戟天而不是肉桂、附子引火歸原,陳士鐸在他的《辨證錄》中是這樣解釋的: “又加入巴戟之溫,則水火相濟,水趨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隨之勢,更增之茯苓之前導,則水火同趨,而安于腎宮,不啻有琴瑟之和諧矣,何必用桂、附大熱之藥? (桂、附)雖曰引火于一時,畢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補水,則腎中無干燥之虞。” 腎陰,腎陽本質(zhì)是互根的,腎陰如油,腎陽如火,有火無油,則烈火空焚,很快就燒干了。 肉桂雖然是引火歸原的要藥,但是因為腎水已經(jīng)虧虛,火燒得正猛烈,再加肉桂、附子這類大熱補陽的藥,容易耗散剩余的腎水。所以不用桂附而采用巴戟天,巴戟天雖然屬于溫補腎陽之藥,但是味辛、甘,屬于溫陽之柔劑,有強陰益精之效,其火不烈而持久,在大補腎水中加辛溫之藥,寓“陰中求陽”之意,引火歸原;再配茯苓利水下行為前導,達壯水斂火,導龍歸海。 引火湯最適合對付比較嚴重的虛火引起的各種癥狀,比如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紅腫、咳嗽、眼睛干澀、臉上發(fā)痘、五心煩熱、睡覺踢被子、手和腳總是不自覺地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煩躁等。尤其對虛火上炎引發(fā)的喉痹,就是咽喉不舒服特別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