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書生到親戚家串門,頃刻間外面就下起雨來,這時天已將晚,他只得打算住下來。但這位親戚卻不樂意,于是就在紙上寫了一句話: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書生看了,即刻明白親戚的意思,卻又不好明說,就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加了幾個標(biāo)點: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親戚一看,這句話的意思完全反了。也就無話可說,只好給書生安排了住宿。 其實,這句話除了書生標(biāo)的這一種。還有三種標(biāo)法,可分別使它變成陳述、疑問、問答三種句式,親戚的陳述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疑問: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問答: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二)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時留住客人,但主人自白心聲,天雖要留人,我不愿留客人。)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時留住客人,客人自問天意要留住自己嗎?客人的決定是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時留住客人,客人自問自答,老天爺是否要我留?客人自答:對,正是要我留下。) 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此時天雨,老天爺在留客人,客人自己在猶豫著老天爺?shù)恼嬉鉃楹危浚?br> 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正是留住客人的時候,不論天意留我或主人留我,我就是堅決不留?) 6.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正是個留客的日子。客人問「主人不肯留我是嗎?」客人偏要留下。) 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正是個留客的日子。客人自己問自己,主人是否會留我?) (三) 擴展資料:關(guān)于斷句的趣味小故事: 中國的文字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情況非常多,因此不同的斷句方式意思可以大相逕庭。民間流傳著這樣一些關(guān)于標(biāo)點符號的有趣故事。 1.留客 明朝有個才子叫徐文長,有一次外出訪友,正是黃梅季節(jié),陰雨連綿,他只好住在朋友家里。幾天過去了,朋友看徐文長毫無回家之意,想逐客又難開口,于是就在客廳寫了一張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里想:你這個徐文長看了紙條還好意思賴著不走嗎? 不一會兒,徐文長信步來到客廳,看見了紙條,心中默念到:“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彼靼琢酥魅说挠靡?。他隨即想了想,然后在字條上加了標(biāo)點,變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字未變,意思完全相反,主人見了反而臉紅了。 2. 紀(jì)曉嵐的智慧 據(jù)說清代乾隆皇帝叫大學(xué)士紀(jì)曉嵐在他的御扇上題一首詩。紀(jì)曉嵐就寫了一首唐詩在乾隆的扇子上。那是王之渙的《涼州曲》: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這位大學(xué)士那天不小心把第一句末尾的“間”字漏掉,寫好后就交給了皇上。 乾隆看了一眼,然后對紀(jì)曉嵐說:“把你寫的讀給朕聽聽”。紀(jì)曉嵐接過來一看,知道闖下大禍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紀(jì)曉嵐靈機一動說:“微臣寫的是一首詞”。念道:“黃河遠(yuǎn)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聽完乾隆哈哈大笑,明知他是胡扯,但念其才思敏捷,便一笑了之。 3. 先生的合約 相傳有一個富翁,生性吝嗇。有一次,他聘請一個教書先生,講明膳食很微薄。當(dāng)時,這位教書先生一口應(yīng)允,但要求立一張契約。那個富翁滿口答應(yīng)。教書先生就寫了一行字:“每天膳食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看著這張合約,細(xì)讀一次:“每天膳食,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就欣然在合約上簽了字。 哪知吃第一頓飯時,教書先生就大叫起來:“怎么盡是青菜,沒有魚肉呢?我們不是約定每餐要有肉食的嗎?”講完后,對著富翁將合約讀了一次:每天膳食,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這個富翁聽后,啞口無言。 4. 老翁的遺書 從前有一個老翁,花甲得子,興奮異常,結(jié)果中風(fēng)不起,在床上拖了5年。臨終前,他給5歲幼兒和女婿,留下了一份遺書。遺書上這樣寫著:“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chǎn)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zhí)?!?/p> 數(shù)年以后,幼子成年,要與姐夫分家。家產(chǎn)田園歸誰呢?兩人爭執(zhí)不休,只好去衙門打官司。女婿申辯道:“岳父大人遺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chǎn)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zhí)?!?/p> 幼子則說,父親的遺書是這樣寫的: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chǎn)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zhí)。后縣令把遺產(chǎn)斷與了幼子。 5. 酒店的對聯(lián) 有一個人開酒坊同時也造醋,而且用下腳料養(yǎng)豬,但是此人以吝嗇聞名。一次他請了一位秀才給他的作坊寫對聯(lián),要求祝福作坊的生意興隆,也要保佑他家人丁興旺,財源茂盛。秀才寫了沒有標(biāo)點的上下聯(lián)及橫批,讀給他聽: 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 此人聽了很高興,但是卻不肯按照事先講定的價錢付款,只給了一半。秀才并不與他討價還價,拿著錢走了。 第二天,許多人圍在酒坊的門前哄笑,此人出門觀看,發(fā)現(xiàn)對聯(lián)已經(jīng)加注了標(biāo)點,可意思全反了,氣得他直翻白眼。上面寫道: 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 6. 游子的家書 有個年輕人出外做生意,半年未歸,家里老父老母分外牽掛。終于有一天,父母收到了孩子的信。兒的生活好痛苦也沒有糧食多病少掙了很多錢。 母親讀后傷心落淚,但父親讀完卻喜笑顏開。母親讀的是:兒的生活好痛苦!也沒有糧食,多病,少掙了很多錢。而父親的解讀是:兒的生活好,痛苦也沒有,糧食多,病少,掙了很多錢。 7.“禁止”變“邀請” 某一條巷子里的一戶人家,在靠路邊的一面墻角下,常常有人在那里小便,于是主人在墻上寫了一句話:“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睕]想到,過了幾天,有人在句子上加了標(biāo)點,變成了“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敝魅艘豢?,氣得臉色都變白了。 8. 丈夫的信 某人出外做生意,寫一信并寄錢回家。信上寫道:寄錢三百吊買柴燒孩子小心帶和尚田租等我回去收。 其妻不識字,請一識字者幫讀,此人一讀:寄錢三百吊,買柴燒孩子,小心帶和尚,田租等我回去收。 還沒有讀完,其妻已經(jīng)急暈過去了,幸有一秀才路過,見狀忙再看信,將正確的意思讀出來:寄錢三百吊,買柴燒,孩子小心帶,和尚田租等我回去收。這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擴展資料: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是中文一句著名的無標(biāo)點符號句子,在沒有標(biāo)點符號下,這句句子有數(shù)種拆解方式,兩種意味,而意思卻是完全相反,所以常被用作講述標(biāo)點符號的重要性。 2、這句句子已經(jīng)流傳已久,源自清人趙恬養(yǎng)的《增訂解人頤新集》。而后人在研究這句句子時,作出七種不同的拆解方式。 3、不同的拆解方式,體現(xiàn)著不同的含義。見于劉玉琛《標(biāo)點符號用法》: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趣談斷句魅力 2017-03-11 曉峰書閣 我國古代文章并沒有標(biāo)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無論是看還是讀,要弄懂它的意思,就必須學(xué)會自已斷句。斷句一般是在一句話的末尾用“?!睌嚅_,這叫“句”;在一句話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唐·韓愈在《師說》云: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習(xí)其句讀”即為熟悉斷句。 這就客觀存在一個問題, 明辨句讀,必須要有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但由于各人古文基礎(chǔ)深淺,水平高低不一,自然理解有異,斷句也就會有所不同,往往會直接影響對文章意思和主旨的正確理解。 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笔篂闃氛?。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保敯Ч珕柨鬃樱骸拔衣犝f夔只有一支腳,你相信嗎?”孔子說:“夔是人,為什么只有一只腳?”他與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而獨有音樂天賦。堯說:“夔有這一個特長就夠了”,故任命夔為樂禮官。所以君子說:“夔有這一個天賦,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的意思?!惫P者譯)這雖然是一個小故事,但對于人們認(rèn)識斷句的重要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當(dāng)然,這里面也有一個名詞“足”活用為形容詞“足”的問題,形容詞“足”應(yīng)為“足夠”之意,古漢語詞性活躍,類似的這樣例子較多。還有被動語式的問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這樣的標(biāo)題新聞,誰勝誰敗,別說不懂一點漢語基本知識的老外們,即便是講漢語的中國人,也恐難免不一頭霧水… 故小時初學(xué)文言文,面對滿紙之乎也者哉,黑壓壓的無任何標(biāo)點的古文,先生為提高我們的興趣,特意講了幾則斷句的小故事,至今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一說明朝蘇州城有位惡毒的衙門師爺,狗仗人勢欺壓百姓。才子祝枝山愛憎分明階級立場堅定,但酸秀才手無縛雞之力,只會寫字作畫,軍事斗爭不是老祝的長項。無奈只好舞文弄墨改用文斗。正好機會來了,新年來臨又遇到惡師爺老婆要分娩。老祝給師爺送上對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是: 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寶進門,下聯(lián)是: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兒好女。師爺當(dāng)然急眼,逮著祝枝山便質(zhì)問,你憑什么罵人,說什么“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寶進門”;還“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兒好女”? 祝枝山見惡師爺上當(dāng),就語帶譏諷地回答說,這就是師爺你學(xué)業(yè)不精,不會斷句。這副對聯(lián)分明是說: 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寶進門;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兒好女。你師爺好生無理,不識好人心,反倒要加罪與我! 這里,家門有無財寶進項,夫人產(chǎn)子是人是妖,全由斷句定奪。 二說某地有一酒樓,樓側(cè)有一無人居住的死胡同,因為較隱蔽,行人經(jīng)常在此方便,久之,弄得異味撲鼻,尿氣熏天,急廁者只須尋味而行,便可解內(nèi)急。店家自然叫苦不迭,因為直接影響酒樓生意。迫不得已,店小二在此處寫了一告示,曰:“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后面再畫個烏龜,意思是此路不通行,大家不得在此小便,誰要隨意在此方便,誰就是個烏龜。但似乎作用不大,店小二百思不得其解,無奈之下,恭請教一秀才。秀才瞄了一眼笑曰,“此乃斷句之為也”,你原意為:“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而眾人卻以為是:“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豈不南轅北轍,意思全反?店小二只得搖頭扼腕自嘆息…可見斷句之魅力。此外,還有“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歷來均為斷句的舉例精典,記得先生任我等亂斷,只是風(fēng)趣的說,如何斷句自無標(biāo)準(zhǔn)答案,須記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待客之道,留與不留,全在諸位筆下…… 當(dāng)然,白話文一般不存在斷句問題,因為都有標(biāo)點符號。但也不是絕對沒有斷句的問題,特別是那些較長的句子。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天,某領(lǐng)導(dǎo)宣讀文件,把“已經(jīng)取得文憑的和尚未取得文憑的干部”讀成了“已經(jīng)取得文憑的和尚,未取得文憑的干部”,臺下嘩然。還有某領(lǐng)導(dǎo)率隊組織參觀旅游,布置任務(wù)時說:“上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參觀;下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參觀”,這種不注意語境、語勢與斷句的口語化的隨口溜,曾當(dāng)場笑倒了幾人… 以上幾則故事雖有趣,但卻不怎么高雅,清新雅致也有。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山海關(guān)長聯(lián),上聯(lián):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聯(lián):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不斷句這上下聯(lián)意思和趣味全無,各位都試著斷斷吧? 古文里,潮=朝,漲=長。加標(biāo)點后就可以讀成: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漲,長長漲,長漲長消。這就容易明白了。更妙的是,我們還可以把“長”看作等同于“?!?,讀出不同的花樣來。 再比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音節(jié)和諧圓滿,描繪自如,毫無造作之痕。景象清新生動,境界優(yōu)美,寫景寓情,情景交融,向為膾炙人口的佳作。但卻有人另辟蹊徑,斷出另種清新境界,搖出了一電影中那朦朧而浙瀝的春雨,疲倦而落魄的趕客,蓑笠下牧童悠閑自得的神態(tài),高懸酒字的茶樓,杏花掩映下村莊的特寫鏡頭—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另一種版本卻將詩斷成詞:“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長短句相結(jié)合,讀起來曲徑通幽,回味悠長,韻律十足,別是一番情趣在心頭…… 當(dāng)然,給古文斷句,本來便是很難的事,因為你要站在作者當(dāng)時的時代社會背景下,循依作者慣有的思維軌跡,來揣測文章的大意。故從古以來,斷句爭議之處亦很多,歧義也不少,但多是公婆各說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 比如《論語·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這句話,有兩種句讀法,意思則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說: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span>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說:如果人民的素質(zhì)好,就要給他們自由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如果人民的素質(zhì)不好,就要努力教化提高他們。) 有人說其一斷法,是宣揚愚民權(quán)術(shù)的,不是孔子的本意;其二斷法充滿民本思想,才是他老人家的本意。因為他又是一位倡導(dǎo)“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飯的文人。 誰是誰非?為此,史學(xué)界曾展開了一次“愚民”還是“民本”的大爭論。 這又涉及到文言文的翻譯問題,古文譯法歷來強調(diào)“信、達(dá)、雅”三位一體,翻譯作品內(nèi)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dá)謂“達(dá)”,有文采謂“雅”。三位中“信”是最要緊的,不忠于作者的原意,“達(dá)”和“雅”只是空中樓閣。用此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以上二種斷法誰最符合孔子的本意呢?其二斷法強調(diào)“民本”,雖說有一定道理,但要說三千余年前的孔子沒有一點愚民思想,我也底氣不足。因為他老人家畢競也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論語·陽貨》只有女子與小人是很難與之相處的,近之不知恭敬,遠(yuǎn)了又埋怨不已)之類的話??!因為占人口一多半的“女子”(春秋戰(zhàn)國間,戰(zhàn)爭頻繁,男性傷亡嚴(yán)重,故應(yīng)女性多于男性),和數(shù)量恐不少的“小人”都難以教化,這民本思想還有群眾基礎(chǔ)嗎?靠得住嗎? 實話實說,我也吃不準(zhǔn)… 就此打住。 此外,《論語·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以為也有兩種斷法: 其一、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鬃诱f:“由,我教給你的這些,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 其二、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鬃诱f:“由,我教給你的這些,你明白了嗎?知道了,知道的就會有許多不知道,不知道終究也就會知道啊”。) 其一說法,是目前公認(rèn)的最正確最權(quán)威的斷法,其二斷法是我杜撰的,但絕非隨意句讀,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無理取鬧。因為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他不知道的知識必然也越多,掌握的知識就象一個圓,圓越大所接觸到的不通曉知識的外部空間也越大。只有知道了你才會追求探索你不知道的,反之,你不知道的也刺激地去鉆究了明白不知道的,況孔老夫子當(dāng)年亦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這就是我斷為“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緣由… 當(dāng)然,孔老先生當(dāng)年是否這般說的,我無從得知。但我想作為圣人,他應(yīng)該這樣想,也應(yīng)這般對由說…… 2009年11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