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疏離 “我們家都聊不到一起去,關(guān)系復雜。我爸和我媽一周前吵了一次,到現(xiàn)在兩個人都沒有說一句話。我一點兒感覺不到家庭愛的氛圍。所以有時候真的不想學習。我個人的力量太微小了,我非常反感這樣的父母。” 嚴格-疏離 “家長一意孤行,不考慮孩子的心情,更多的方式是靠武力解決問題。心里的煩惱無處傾訴?!?/p> 懷疑-批評 “每次學習完了都會想打會兒游戲放松下,但父母看見就說你沒好好學習,不管你怎樣父母都不會相信你,疑神疑鬼,這該怎么辦?” 懷疑-沖突 “本來想學,結(jié)果父母一直在旁邊叨叨叨,還時不時進房間視察,檢查作業(yè)和上課情況,課一上完就要收走電腦,每次查看作業(yè)、提交作業(yè)找父母要手機就是一場惡戰(zhàn),離高考還有一百多天,現(xiàn)在天天吵架,越來越不想學了,我太難了?!?/p> 嘮叨-懷疑 “親戚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學,家長都有點攀比的心理,就會說你看那誰誰誰,考上了什么什么大學,我就好害怕自己考不上,心里好慌” 上述問題是筆者在2月23日同濟大學主辦的面對湖北高三學生的線上講座搜集到的,家庭關(guān)系變成孩子們能否適應宅家網(wǎng)課學習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筆者在括號里大致將這些煩惱分為激烈沖突、疏離冷漠、嚴厲管控、懷疑嘮叨等幾類。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知道這些孩子的心聲?是否知道家庭關(guān)系對孩子的安心學習有這樣的影響?說好的要幫孩子實現(xiàn)人生理想呢?說好的要做他們的神助攻呢?身為心理治療師,又該如何幫助這些家庭?下文試用家庭治療的代際理論對此做以分析并提出建議。 “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這是家庭治療流派的重要奠基人、代際理論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鮑溫(Murray Bowe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代表性論斷。 圍繞這個論斷,鮑溫進一步強調(diào): (1)家庭是個整體的系統(tǒng)而非彼此分離的個體,任何影響個人的重要事件,都會連帶性地影響家庭系統(tǒng)中的其他人。 (2)家庭這個系統(tǒng)靠情緒實現(xiàn)聯(lián)接。強烈的情緒背后通常都隱藏著深厚的情感,而家庭與其他社會單元最大的不同就是擁有高度密集的情感:夫妻、親子、祖孫、手足等等。 (3)日常的家庭互動中,焦慮是最具感染力的情緒。當某一個家庭成員的焦慮情緒加強時,家人間的聯(lián)接往往變得更加緊密,過于緊密時會不利于個體獨立成長的進程。 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相互感染有利于家人間相互支持和家庭系統(tǒng)發(fā)揮功能,但如果超過一定的強度和時長就會影響個體的獨立自主,而且會失去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即焦慮凌駕于理智之上來決定個體言行,更不用說需要高度專注力和注意力的智力學習了,“沒法學習”不是在找借口。 “代際忠誠”和“自我分化”是子女對家庭的兩大訴求 家庭歸屬感的意義是讓個體開始建立安全感,信賴世界上存在一個比自己力量更強大的安心依靠。因此,每一個家庭中的兒女都會以各種方式“忠誠”于它。 所謂“代際忠誠”就是無論情境如何變化,子輩都要無條件信任并盡力去順從長輩。適度的忠誠會幫助年幼的孩子信任不完美的父母,也讓父母得以對子女進行養(yǎng)育,但過度的忠誠則會影響個體的“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指每個家人都能帶著安全的情感聯(lián)接去實現(xiàn)自我,人際間保持“有聯(lián)接的獨立”,個體內(nèi)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既不會因為可能會減損家人關(guān)愛或家庭凝聚力的焦慮就放棄獨立自我,也不會因為逃避家庭的高焦慮氛圍而切斷一切感情聯(lián)接。 鮑溫將后者稱之為“情緒隔離”,即個體為了處理關(guān)系矛盾帶來的焦慮,用內(nèi)心距離和外在距離進行雙重的隔離,用分離、孤立、撤退或逃離等行為方式來分開自己和家人。這種隔離可以是單方面的,也可以是雙方面的。情緒隔離的個體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在乎家人,冷淡、冷漠甚至斷絕互動。 在我國重視家庭的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代際忠誠和自我分化的并行是子女成長的兩個重要訴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忠誠而無分化就會變成:無論家長做錯什么事情,失去家庭依靠的焦慮會讓子女不能或不愿表達不同意見,甚至把家庭和睦、家庭完整的需求擺在自我發(fā)展需求之上。“父母吵架讓我覺得學習也沒什么意思、缺乏動力”這類訴說很真實。 只有分化而無忠誠是一種焦慮情緒過重之下的逃離辦法,但不是最有利的辦法。高中生仍處于青少年的人生發(fā)展階段,仍然需要和家庭保持那種大于自身力量的歸屬和連接感。 核心家庭的焦慮水平直接影響著孩子對家長的忠誠和自我分化水平。疫情帶來的焦慮不可避免,宅家網(wǎng)課也是一個全新事物,大家都在錯誤中學習適應和調(diào)整,嘗試錯誤帶來的焦慮也在所難免,但選擇何種家庭互動模式來應對這種焦慮值得認真審視,也是解決家庭過高焦慮水平的關(guān)鍵點。 有的家長用激烈沖突來發(fā)泄自己的焦慮,比如“父母天天吵架”“武力解決問題”; 有的用嚴格控制來安撫自己的焦慮,比如“父母疑神疑鬼”“一有錯就嚴厲批評”; 有的用反復提醒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比如“時不時進來視察”“一直在身邊叨叨叨”等等。 這些互動模式常常是因為家長沒有處理好自己的焦慮,依照本能進行的不良互動。“這樣說/做對孩子的問題有用嗎?”我有時候會問這樣做的家長,他們有的會沉思,有的會梗著脖子說:“沒用我也要說!”那我就接著問他們:“沒用也要說,那是為了誰而說呢?為我們父母自己還是為了孩子?” 咨詢師要幫助家庭學習創(chuàng)建良性家庭互動,學會區(qū)分什么是循環(huán)惡化焦慮水平的無效互動,什么是降低焦慮水平或保持適度焦慮水平的有效互動。根據(jù)上文所述的理論,應對焦慮的有效互動至少要滿足下面三個條件: 1 注重識別焦慮情緒,注重增進家庭情感 “我明天就離家出走!”就算不是疫情不允許,這也是重在表達憤怒和不滿的句子。咨詢師帶著家人嘗試聽到情緒,并按捺下連環(huán)激發(fā)的自我焦慮,盡量把聊天繼續(xù)下去:“聽上去不高興啊,你是不是希望我……”。接納情緒,轉(zhuǎn)向澄清事實和需求。 “我什么大學都考不上了,網(wǎng)課我什么也聽不進去!”家長要耐住自己的焦慮:“你這是一種心情緊張的表達吧,你是不是擔心大學考不好,網(wǎng)課效率不高???” 2 聚焦關(guān)注互動模式,平衡代際忠誠和自我分化 咨詢師的焦點不是家庭里是否存在焦慮、焦慮來自何處,而是焦慮之下家人間表達和回應的往復互動模式。家庭系統(tǒng)的整體性需要每個家庭成員讓渡出部分的“自我”,但絕不是“你覺得就是我覺得”。如果代際忠誠過度疊加個體的焦慮水平,以至于家庭中的個體不敢或不愿表達不同意見,影響自我分化的發(fā)展,比如病理性的“三角化”——即兩個人因矛盾關(guān)系無法解決,所以有意無意間拉入第三方形成三角狀的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借以維系家庭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固。通常充當?shù)谌降木褪乔榫w較易被感染、代際忠誠度又較高的孩子,如果長期陷入三角化的紛爭當中會失去自我分化的能力和機會。 3 家庭功能結(jié)構(gòu)化,平衡“信任”和“管理” 疫情下的宅家網(wǎng)課是個全新事務,家庭功能要有所調(diào)整。家庭功能如果能用結(jié)構(gòu)化的安排保住底線,就可以建立外在社會要求和內(nèi)部家庭情感間的平衡。鼓勵孩子去嘗試信任家長,他們可能有時還是避免不了爭吵,但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也是在學習處理生活問題,不用孩子們?nèi)霊蛱?,家庭不會立即解體。在信任的前提下設置大家共認的管理底線,比如杜絕暴力。同樣的“信任和管理”平衡也可以用在家長對孩子的學業(yè)管理上:既不是靠完全放任不管來逃離身為家長的焦慮,畢竟很多高中生仍然學業(yè)家長提醒或幫忙來培養(yǎng)自律性,也不是靠嚴格管控來自我安撫身為家長的焦慮,畢竟高中生的階段需要探索發(fā)展自我的能力和邊界。 姚玉紅 注冊心理師(X-19-304) 同濟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