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雖曰小技,然無文化積淀,終難有所成。有數(shù)代人孜孜以進,乃可成就恢弘。也有膽量超鴻者,獨具匠心,得承庭訓,博覽群書,游弋金石古器間,而卓有成就。今尋繹數(shù)名賢并稍論其家學淵源。 文徵明和文彭 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停云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稱為“明四家”;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晚年與老師沈周并駕齊驅,繼沈周之后成為吳門派領袖。文徵明無刻印之記載,然其書香門第自然成就了文彭。文彭(1498年—1573年),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文征明長子。曾認兩京國子監(jiān)博士,人稱文博士。詩、書、印均傳其家法(可見文征明應當通篆刻的,但并不一定是自己刻,因為燈光凍還沒有出現(xiàn)到篆刻中)。書法有青出于藍之譽,精研六書,尤精篆刻。風格工穩(wěn)。與何震并稱“文何”。后來宗之者有陳萬言、李流芳、歸世昌、顧聽等。惜存世作品極少。有《博士詩》。然其對印章最大貢獻是西虹橋購得四筐燈光凍石,而在篆刻史上寫下了濃厚的一筆。若無文化積淀我想這機會將會讓給后來人了,這篆刻發(fā)展史又會什么樣呢? 歸有光和歸世昌 歸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昆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qū))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有數(shù)百人,人稱“震川先生”。著述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諸子匯函》、《震川文集》等。其孫歸世昌(1573年—1644年),字問休,號假菴,南京昆山人,畫蘭竹疏密有致,篆刻取法文彭,然不為其所縛。明人評其篆刻與文彭、王悟林鼎足而三,明亡后,隱居不仕,隔年而歿。自訂詩稿十卷,雜文百篇,眼界非凡,與當時長蘅(李流芳),王志堅朝夕相處。 汪關和汪泓
汪關,原名東陽,字杲叔,又字尹子。生卒年不詳,安徽歙縣人,久居婁東,于萬歷甲寅(1610年)在蘇州得一“汪關”銅印,遂改名關,更字尹,并以“寶印齋”名其室。 程原和程樸 程樸,字元素,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所摹何震作品,皆能得其神韻。(他摹何震印尺寸均不與原石同大)。天啟元年,父子兩人輯《何雪漁印?!匪木?;天啟六年,程原輯程樸摹刻何震印成《忍草堂印式》四卷;父子均學何震,周亮工《印人傳》云“予見摹主臣(何震)者數(shù)十家,而獨推程孟長父子”。 趙叔儒和趙鶴琴 趙叔儒(1874年—1945年),原字獻忱,初號紉萇,后改號叔孺,晚號二弩老人,齋館名二弩精舍。浙江鄞縣人。五歲起就愛好書畫,尤以畫馬最佳,被稱為神童。十歲時,曾應邀當眾畫馬,所作駿馬神彩畢現(xiàn),觀者無不嘆服。后被收藏金石書畫極富的閩縣林氏招為婿,居岳家其間,遍觀林氏所藏的精品,潛心鉆研,特別著力于青銅器與古璽印。趙時綱是個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駿馬無所不精,書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圓朱文一路的造詣尤深。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現(xiàn)代藝壇上著名的書畫篆刻家如陳巨來,葉潞淵、方介堪、張魯庵、徐邦達等都是他的學生。其書法取法趙之謙、趙孟頫,而以后者學得最久。篆刻遍學各家,兼浙皖兩派之長,力追秦漢。學趙之謙所得尤多。對宋元圓朱文的研究發(fā)展有重要貢獻。著作有《二弩精舍印譜》《漢印分韻補》等。趙鶴琴(1894年—1971年),字惺吾,晚號臧暉老人,為趙叔儒先生從侄。少嗜畫法、篆刻、繪畫,均得乃叔悉心指授。治印法叔儒矩度,所作古璽、漢白文印、元朱印及邊款等,均極肖似,氣息渾厚,功力深湛,只樸茂淵雅稍遜叔儒先生。其久居香港。
黃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壇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創(chuàng)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縣人。 吳昌碩和吳涵、吳東邁,吳長鄴三代 吳昌碩(1844年—1927年),浙江孝豐縣人。與虛谷、蒲華、任伯年齊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篆刻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有《缶廬集》。次子吳涵、三子吳東邁均善篆刻書畫。吳涵(1976--1927),字子茹,號臧龕,別署藏戡,因誕於湖州,故有湖兒、壺兒、阿壺等乳名。幼而穎悟,淵源家學,頗嗜文藝。八歲,昌碩先生延王竹君為家庭教師,課其詩書。後又遵父命向虞山名詩人沈石友習詩,詩品甚高。後累官至萬安縣令。趙之謙先後曾在江西鄱陽、奉新、南城三縣作宰,臧龕於舊檔案中得之謙朱筆判文,愛不釋手,遂取而藏之。後轉贈於其弟東邁。東邁逝世,乃子長鄴即以獻諸浙江省博物館。1927年夏,偶感小疾,遽爾逝世。家人恐缶翁悲痛,遂謊告有事赴日云。臧龕鯉庭傳業(yè),通古籀六書,善詩古文辭,復精監(jiān)別古器物;擅漢隸,甚得《張遷碑》神髓,氣骨開張,遒勁橫肆;能繪事,粗枝大葉,隨筆點染,別具奇趣;而篆刻則以得於乃翁及漢印、封泥、古陶等為多,分朱布白,神采奕然,有《古田家印存》傳世,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其書畫篆刻諸藝,群以跨灶目之。缶翁晚歲應請索過忙,時亦遣之捉刀。臧龕遺刻,傳世不甚多。吳昌碩的兒子吳東邁,(1885-1963),又名吳邁,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協(xié)上海分會會員,上海文史館館員。擅花卉,風格沉雄老辣,兼工書法篆刻,一秉家風,得其父吳昌碩之金石氣,具偵樸古艷之趣。吳長鄴1920年生,吳昌碩長孫,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協(xié)上海分會會員。國畫家、吳昌碩藝術研究學者。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茍,極為精細。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tǒng)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xiàn)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后仿趙撝叔,并取法漢?。灰姟鹅肴奖?、《天發(fā)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xiàn)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jié)。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制行世。齊白石一生創(chuàng)作勤奮,作畫極多,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創(chuàng)作多得驚人,好得出奇,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陳師曾把齊白石的畫介紹到東京,參加中日聯(lián)合會繪畫展覽會,結果大受歡迎。全部以高價賣出,但當時在國內他的畫作價卻很低。
20年代,齊白石得到徐悲鴻的提攜,作品逐漸被收藏家所認識。齊良遲,字子長,齊白石四子。當代花鳥畫名家。擅詩文、書法、篆刻。作品題材廣泛,講究情趣,筆墨生動,有乃父遺韻。
傅抱石江西新喻人,早年留學日本,攻東方美術史學。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篆刻有《印譜》行世。傅小石,1932年生,江西新余人,195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xiàn)為江蘇省美術館專業(yè)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此君會篆刻否,目前不知。 羅振玉和羅福頤,羅繼祖
羅振玉,字叔言,號雪堂,晚年又號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清末做過學部參事官、京師大學堂農科監(jiān)督等。1934年復出仕偽滿政權。在當初剛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時候,關于甲骨的著錄和研究的書僅兩三部而已,但后來經(jīng)羅振玉大力的搜集和拓印,才使甲骨得以流傳、公諸于世。羅振玉在治學上很有一套本領,尤其擅長考古,同時具備了豐富的金石文字知識,兼通各種古物。羅振玉最早接觸甲骨是通過他的朋友劉鶚,羅振玉青年時代,流寓淮安,曾在劉鶚家做過家庭教師,后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鶚的兒子,兩人便成了兒女親家。1902年,劉鶚在上海新馬路陳家橋安慶里家中拿出甲骨來給羅振玉欣賞,羅見了心躍神飛,認為是“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揚、許諸儒所不得見”,極力勸劉鶚編印《鐵云藏龜》一書,且代為撰寫序文。這便是羅振玉與甲骨文字發(fā)生關系的開端。自從在劉鶚家中見到過甲骨之后,羅振玉就著手收購。1906年,他任學部參事官,開始在北京搜集古文物,最初由古董商人手中購買,且不斷向古董商打聽甲骨的來歷,商人是狡猾的,但后來終經(jīng)不起羅振玉的種種利誘,終于將甲骨的出土地安陽告訴了他。羅振玉欣喜之余,當機力斷,指派他的弟弟羅振常前往安陽,直接收購甲骨。1916年,羅振玉還親自到安陽小屯村一帶作過調查,這在他的《五十年夢痕錄》中有詳細記載。就這樣,羅振玉以他雄厚的財力,加上不遺余力用心的搜羅,竟獲得三萬片以上的甲骨。擁有了足夠的研究資料后,他便連續(xù)不斷地印了好幾種關于甲骨文字的書,并且先后做了考釋,遂成為這門學問最早的權威了。專著主要有《殷虛書契前編》、《殷虛書契菁華》、《鐵云藏龜之余》、《殷虛書契后編》、《殷虛書契考釋》等,羅福頤,(1905—1981)字子期,又署紫溪,梓溪,七十后自號僂翁,浙江省上虞人。父親就是近代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他從小沒有入學,一直受家庭教育,全由父親和兄長為他教授四書五經(jīng)并寫字、刻印、摹集璽印文字。與父親的學生、著名學者容庚、商承祚是青年時的學友。羅福頤先生是一位勤奮的有才學的學者,他為人耿介,忠厚,不善交際,一生只知學問,為了不使學識“黃土埋幽,與生俱滅”,他努筆耕。他平生著述甚富,有二百余種,而且有許多前所未知的創(chuàng)見。他生前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局咨議委員、中國科學院考古協(xié)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等職。羅繼祖(1913—2002),1913年4月19日出生于日本京都。自幼從塾師讀古書、習書畫,并在祖父羅振玉指導下治學,從未進過學校。1939年10月入沈陽醫(yī)科大學預科任國文課講師。1942年因學校國文課廢除,赴日本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1944年辭職回國。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任旅順市教育局科員,負責整理自家藏書九萬冊,捐獻給國家。1949年任沈陽博物館研究員。1955年奉調至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任講師。1978年任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教授,并任古籍研究所文獻研究室主任。1988年離休,2002年5月28日在大連市病逝。
(參考陳振廉《品味經(jīng)典(中國篆刻史)》,《篆刻字典(吉林文史出版)》各家印譜和網(wǎng)絡公布印人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