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含羞草【拼音名】Hán Xiū Cǎo 【別名】感應(yīng)草、喝呼草、知羞草、怕丑草 【來源】豆科含羞草屬植物含羞草.的全草。夏秋采,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 【性味】甘、澀,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用于感冒,小兒高熱,急性結(jié)膜炎,支氣管炎,胃炎,腸炎,泌尿系結(jié)石,瘧疾,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跌打腫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5~8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本品有麻醉作用,內(nèi)服不宜過量。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含羞草【出處】《嶺南采藥錄》 【別名】知羞草(《南越筆記》),怕羞草(《生草藥性備要》),喝呼草(《廣西通志》),怕丑草(《廣州植物志》),望江南(《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 【性味】甘,寒,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寒。"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寒,有小毒。" ③《實(shí)用中草藥》:"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熱,安神,消積,解毒。治腸炎,胃炎,失眠,小兒疳積,目熱腫痛,深部膿腫,帶狀皰疹。 ①《生草藥性備要》:"止痛消腫。" ②《本草求原》:"敷瘡," ③《嶺南采藥錄》:"治眼熱作痛。" ④《南寧市藥物志》:"清肝火,治小兒疳積,肝火上亢,外治瘡瘍作痛。"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安神鎮(zhèn)靜。" ⑥《實(shí)用中草藥》:"清熱利濕。治深部膿腫,腸炎,胃炎,疝氣,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神經(jīng)衰弱,失眠:含羞草一至二兩(干品)。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帶狀皰疹:含羞草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含羞草根【出處】《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根。夏、秋采集,洗凈,曬干。 【化學(xué)成份】從干燥的根中可提得生物堿、內(nèi)酯性物質(zhì)和黃酮甙。 【性味】《云南中草藥》:"澀微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利濕通絡(luò),和胃,消積。治慢性支氣管炎,風(fēng)濕疼痛,慢性胃炎,小兒消化不良。 《云南中草藥》:"利濕通絡(luò),明目,鎮(zhèn)靜。"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