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監(jiān)候,是我們經常在清朝電視劇中聽到的關于對犯人的處罰措施;死緩則更是熟悉,在普法欄目劇以及現(xiàn)代劇中都是屢見不鮮。 雖然說起來耳熟能詳,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它們嗎? 清代罪人 何為斬監(jiān)候?
在清朝,一旦犯人所犯罪名為上述十惡不赦的大罪,則必殺無疑,無需按照《大清律例》定罪判處,直接可以擬判死罪,之后只待刑部復核審查確認無誤,然后便可就地正法。而犯其余罪項的犯人,即便其作案情節(jié)較為嚴重,也只會落得一個“斬監(jiān)候”的處理結果。 斬監(jiān)候顧名思義,“監(jiān)候”即為死刑暫緩處理。在這段時間里犯人依然還是要關押在監(jiān)牢內,等待秋審和超審調查和審判的最終結果。 清末民初關押在牢的犯人
補充: 《大清律例》還規(guī)定“八議”之人不在其管轄范圍之內。
若他們犯罪只能上稟皇帝,讓他來親自裁決。 此外還有“官至極品可免死”、“宗室子弟無死刑”等不成文的規(guī)定。 按照這樣的規(guī)矩來看,像和珅這種本來就是皇親國戚(其子豐紳殷德娶了乾隆的十公主,他藉此和皇室攀上了親家),自己又位極人臣而且富可敵國(清朝中后期“錢可贖罪”,詳見后文“議罪銀”制度)的“極品”人物,要不是他的權力過大威脅到了嘉慶帝的皇權,只怕他想死都是一個難事。 何為死緩?死緩全意為“死刑延緩執(zhí)行”。 犯人被判死緩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guī)定:
而在這兩年之后,其中又給出了犯人可能處理的三種結果:
法院審判犯人 斬監(jiān)候與死緩比較雖然判處“斬監(jiān)候”本意是為了更好調查案情與罪犯本人情況,但是由于一者當時調查手段落后,故其調查結果可想而知也不會太過理想;二者“矜免”二字主觀性太大,完全取決于刑部官員及皇帝的個人想法。
鰲拜畫像
所以說清朝看上去律法森嚴一視同仁,實際上就是一只專咬平民百姓的惡虎,外強中干,它還是擺脫不了封建社會的固有弊端,依仗權勢游離于法外的人依然不在少數(shù)。 相比之下死緩這種我國獨有的法律制度的優(yōu)點就顯而易見了。 多余出來的這兩年時間既可以給足公安機關時間調查事情真相,以便將冤假錯案從源頭上杜絕,而且更加可以讓犯罪分子充分理性思考,讓其能夠及時棄暗投明盡全力幫助警方破獲犯罪同伙,爭取寬大處理。 可以說死緩正是斬監(jiān)候從古代君主至上的封建社會,往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必然結果,其中少了幾分偏執(zhí)與片面,多了一些人道與公平。 本文由曉史才能明事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參考文獻:《清史稿》、《大清律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