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一直以來基本上被認(rèn)作是個無能昏庸之輩。這里想為他正一下名,實際上,李治非但不無能,而且是個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之所以顯得無能,一來他的性格的確是比較柔弱。二來,也是因為他夾在了兩個太強的人當(dāng)——歷史上能有幾個人可以與唐太宗并列?歷史上又有幾個女皇? 高宗皇位的得來,印證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李治曾經(jīng)有過奪嫡的念頭嗎?也許夢里有過吧,但醒來之后,自己也好生奇怪,怎么會做出這樣的夢?于是擦了擦汗,又躺下了。然而李治何曾知道,他做的這個夢,卻是李泰一直日有所思卻總是夜不得的夢:雖然父皇一直擺出偏愛自己的樣子,可是就是不行廢立之事。要命的是,還有那個魏征,當(dāng)初父皇沒登基時反對父皇,現(xiàn)在又反對我,就連臣向我行個跪拜之禮都要進(jìn)諫,真是個老頑固…… 明知自己不受喜愛的太子承乾,忍了若干年,終于再也受不了這種心理上帶來的恐慌和氣惱,加上曾跟隨父皇有著深厚經(jīng)驗的老一輩臣侯君集此時也是失意之。同是不平人,一下子變得親密了。貞觀十七年,新的太子集團商定,要詐病把太宗騙到東宮,然后再……總之,是要政變了。當(dāng)然,此事后來以失敗告終,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就不是高宗李治,而是唐某宗李承乾了。李承乾的失敗,并不是缺乏自信,而是過于自信了??吹搅她R王李祐謀反失敗,李承乾洋洋自得地說:我東宮的西墻,離著內(nèi)也就是二十步,這哪里是齊王那子能比得上的?可是他太過得意了,雖然知道齊王謀反失敗的事,卻忘了自己的人也被齊王的事牽連了。最后,恰恰是那個想活命的人利用告密求得了生存。李承乾由此功虧一簣。想像一下吧,如果沒有這個人告密,那么會是一種什么情形?聽到太子承乾生病,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即使不疼愛他,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兒子,于是憂心忡忡地趕往東宮,卻沒想到年年打雁,今年叫雁啄了眼,這個孩子居然會發(fā)動政變……忽然間想起十七年前,自己的父皇概也是這樣的驚詫。只見承乾手下的一員猛將,或是一名親信,或者就是侯君集,手按在劍鞘上,一臉淫威,說:魏王李泰謀反,請陛下定奪?;蛘撸禾拥鹊貌荒蜔┝耍埍菹陆怀龌饰??;蛘摺傊?,是事先準(zhǔn)備好的若干種說法,就看當(dāng)時怎么選取了。其實不管選哪種,李世民心里都一定很清楚事實的真相。這時他的做法,無外乎三種,一種是像李淵那樣乖乖投降,日后還可以做個太平的太上皇,或者不知所措,最糟的一種就是強硬到底,我是皇帝我怕誰?然后太子承乾不得已,殺之。想想太宗的性格,多半承乾要想得手,只怕真得來硬的才行。當(dāng)然了,也許事情不會這么簡單,也許即使沒有告密的人承乾也不會成功。總之,這件事的確是很不成功,于是繼齊王李祐之后,太子承乾成為了第二個給李世民以重重一擊的兒子,只是對他的處理還寬些,畢竟情節(jié)嚴(yán)重但并未發(fā)生,于是貶為庶人。就這樣,太子位子空缺下來了…… 權(quán)力場上不容許有真空,如果沒有意外,這個空間將由李泰來填充?;蛘哒f,太宗很多年處心積慮想換一換太子,都沒達(dá)成目的,這次反倒有了機會。然而李泰卻遇到麻煩了,因為長孫無忌不答應(yīng),長孫無忌所希望的下一任太子是晉王李治。且不管他支持李治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國舅的意見的確很重要,李泰覺得有些不自信了,他擔(dān)心弟弟李治會對他有威脅,所以開展恐怖主義手段,對李治進(jìn)行恐嚇。李治果然十分恐慌,憂形于色,這是個極好的解憂方法,同時對李泰則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這件事令李世民很擔(dān)心李泰當(dāng)了皇帝之后李治的安危,再加上種種原因,李泰終于與太子之位無緣。非但無緣,連本來已有的地位也保不住了,被降為東萊郡王。盡管后來又有幾次改封,也只能說是改變一下生活質(zhì)量而已,而且他一直是個政治敏感人物,最后太宗去世時下詔讓諸王奔喪,濮王泰不在來限,也就是最后都不肯給他機會。 那么隨著兩個哥哥的倒臺,李治成了這次斗爭的最贏家。嫡子之只剩下他,即使李世民曾想過吳王恪,但這卻是沒有可能的,因為吳王恪得不到朝廷像長孫無忌這樣重量級人物的支持。從貞觀十七年當(dāng)太子開始,至貞觀二十三年,李治當(dāng)太子是相對比較安穩(wěn)的,加之他一直都很恭敬謹(jǐn)慎,倒也不用怎么擔(dān)心自己的地位,算是唐三百年少有的幾個地位穩(wěn)固的太子——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有比較強硬的手段,李亨則當(dāng)?shù)眯捏@膽戰(zhàn),連頭發(fā)都嚇白了,只有李治,實在是難得地舒服。 太宗死后,二十二歲的李治即位,是為高宗。按說這個年齡不了,可是太宗死時李治是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哭,像個無助的孩子。最后把無忌哭得有點兒煩了,說主上把社稷交給殿下,豈得效匹夫唯哭泣乎!——這也就是舅舅敢這么說。于是止住悲聲,火速回到長安,一切安頓得差不多了,然后突然宣布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接著就是順利即位,可以說,一點障礙都沒有。 高宗即位后首要的當(dāng)然是先任命臣,長孫無忌不必說了,徐世勣——或者確切來說是李勣,李是皇家賜姓,那個世字此時則是無論誰都不能再用了,為了避諱嘛。想想李世民真是可憐,自己的名字都沒有自主權(quán),本來叫著徐世勣二十年左右好好的,降唐后就受到賜姓這等待遇,這樣又叫了二十多年,然后就要把世字去掉,直到死后也不安寧,孫子一造反,又回到徐世勣了,這倒也罷了,只是后世人說書,不喜用名喜用字,害的我以為茂公就是他的名……不過高宗畢竟初登寶,所用之人也只能是顧命臣。 李治當(dāng)太子雖然有點晚,但六年的學(xué)習(xí)也可謂效果顯著,基本上繼承了貞觀時期的政策,當(dāng)然這和老一輩的執(zhí)政人才是分不開的。永徽年間,文治上的事不多說了,基本是國泰民安??梢娎钪挝闹紊系墓Ψ?qū)W得還是可以的,而武略上李治卻沒有這方面的鍛煉機會,另外也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不一定說他率軍打仗就一定失敗,只要朝有能打好的將領(lǐng)并且他不多加干涉,像楊廣滅陳那樣掛個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李治倒還是很有擴展唐版圖的雄心,事實上征高麗時他曾想過親自率軍隨后出發(fā),卻被武則天勸了回去。太宗時期未解決的高麗、西突厥都是在高宗朝攻下來的,雖然有太宗的準(zhǔn)備在前,為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但不管怎么說,是高宗打下來的,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繼貞觀時期設(shè)安西都護府之后,高宗朝又設(shè)崑陵、濛池二都護府,徙安西部護府于龜茲。唐代的版圖,在高宗時期為最。有人說,唐代最繁榮的時期,其實不是開元,也不是貞觀,而恰恰是在永徽,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說運氣好也罷,說是撿便宜也罷,李治其實都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另外,高宗還完成了一件太宗幾次想做沒做成的事,就是去泰山封禪。從個人能力等方面來講,高宗當(dāng)然不算是出類拔萃的,但從當(dāng)時國力來看,高宗的確應(yīng)該去封一次,怎么說也比宋真宗的時候強了很多很多呢。 在宗室的問題上,李治也是比較開明的。李治對待李泰,還是滿不錯的,在貞觀二十三年十二月(這時皇帝是李治了,年號一般都是次年修改),詔濮王泰開府置僚屬,車服珍膳,特加優(yōu)異,確實像太宗生前所料,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不過,李承乾沒有活到李治當(dāng)皇帝的時候,于貞觀十九年就去逝了,而李泰也在永徽三年死去。李泰和李承乾兩人都是死得很早,三十多歲,這樣的年齡實在太年輕了。如果不是別人陷害,那么必有原因。推測都差不多是心情郁悶,若加挫抑,恐有不測之疾這句話的適用還是很有廣泛性的。假使當(dāng)年李淵也像李世民貶李泰這樣貶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只怕活得時間更短。至于高陽公主和李恪等人的死,一方面是高陽不該謀反,另一方面長孫無忌這時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好的。李治從受益無疑最。其實不管李恪有沒有罪,李治殺他也在是情理之。李恪和李泰的意思不一樣,李泰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至少從人望上已經(jīng)從一個很高的高度重重地跌了一次,再想起來的可能已經(jīng)不了。李恪的威脅相對就得多了,如果說借這一次的事而除去他的話,怎么看怎么劃算,這也并非李治良心地壞了,畢竟為了自己的生存。有了長孫無忌,李治這次省了不少力氣。也許這么想把李治想得太有心計了,但李治其實真的不傻。此外,對于宗室違法的人或行為,李治也加以懲誡。比如李治的叔叔(當(dāng)然不是同祖母的叔叔了)滕王元嬰,勞擾百姓,他就寫信告誡他;而元嬰與李治的異母兄李惲兩人都好聚斂,所以李治有一次賞賜諸王時唯獨不賞他們兩個,因而使得這兩人很是羞愧。這種懲罰是精神上的,但效果卻比物質(zhì)上的更厲害。這很類似于李世民對貪污的長孫順德的手法,可見李治確實還是有乃父之風(fēng)的。 問題是,李治學(xué)到的功夫慢慢體現(xiàn)出來的,更多卻是李世民后期的拒諫飾非。李治有一次說:楊廣因拒諫而致亡國,我時常作為警戒,虛心誠意,要求直言,可是竟然沒有人說話,什么緣故?李世民回答說:陛下作為,都盡善盡美,臣屬們無從規(guī)勸起。實在是很搞笑的一段記錄。李世民也是常常提起楊廣,李治竟然也常提這位老前輩,不能不說是受了影響。只是和乃父相比不同的是,三十八歲時的李世民還是有很多人給提意見的,而李治三十八歲時就達(dá)到盡善盡美了。想當(dāng)初李淵當(dāng)了皇帝后,就有了聽不進(jìn)話的苗頭,李世民到最后也是沒人敢再說什么,如果下一代是李承乾,只怕情況更糟,他才二十歲左右就已經(jīng)很能夠堵住臣們的嘴了,李治好歹還等到了三十多歲。莫非這是遺傳?嗯,如果是的話,那么算是一個廣義的遺傳了,雖然每朝每代皇位不一定是禪讓的,可是不聽勸的毛病卻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 李治是有缺點,但不能說昏庸,畢竟高宗的政績還是很值得一提的,無論如何總比后來的唐懿宗強。之所以備遭譴責(zé),多半是因為他的那位夫人——武則天,生時受她制約,死后唐江山又險些斷送在她手里,因此人們在欽佩武則天卻又狠罵她的同時,也罵著李治。因此李治把武則天弄進(jìn)宮來倍受非議,一方面武則天是太宗的才人,確實于禮不合,另一方面,只怕就難免是后人以結(jié)果推原因了。關(guān)于第一方面,唐代宮闈之事有時的確比較混亂,有北方少數(shù)民族習(xí)氣的痕跡,比如李世民就曾把齊王妃收入宮,而后世李隆基是娶了兒媳,李治則是娶了庶母。但是在正妻的問題上卻并不亂,并不像突厥那樣可以一個可敦經(jīng)歷幾個可汗。武則天進(jìn)宮的阻力沒有當(dāng)皇后時的阻力,因為皇帝無非是納一個妾而已,但要是把她立為正妻,便受到了堅決的抵制。因之,武則天立為皇后不見得是長孫無忌他們有什么先見之明,知道她將來會取代李氏做皇帝,而是因為她的身份問題。李世民在這緊要關(guān)頭顯得軟弱,有人說是他圓滑,柏楊先生更是稱之為漂亮的報復(fù)。如果李世民知道武則天后來做了女皇,只怕也未必會如此表現(xiàn)。李治沖破重重阻攔,終于立武氏為后,這份魄力倒也難得,只是如果他用這份魄力來治家平天下就好了…… 其實李治是有點兒怕老婆,但還不至于一開始就把政事交給她。顯慶五年,高宗鬧眼疾,只好讓武后來處理一些事情,委以政事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墒呛髞?,李治的進(jìn)取心也有所減退,武后的勢力也越來越強,因此終于發(fā)展到二圣的地步。但這種情形歷史上也并非沒有過,隋文帝楊堅就是和獨孤皇后一起并稱二圣的。說起來,隋文帝楊堅也是很怕老婆的,有一次就是被皇后氣得一個人跑了出去,寧可自己生悶氣,也拿她沒辦法。李治也不是一味地心甘情愿,他想做什么,往往被武后制約,于是上不勝其忿。李治也掙扎了一次,找上官儀來起草廢后詔書,不知怎么就被武后知道了——左右奔告于后,李治這個皇帝當(dāng)?shù)靡矇蚩蓱z的,由此可見,武后自然是廢不得的。最后此事告吹,但比較令人失望的是,在武則天面前,李治把責(zé)任推得一干二凈,而上官儀從得到的最教訓(xùn)。也許就是疏不間親這句話的確是至理名言,但可惜再無實踐的機會,因為這件事已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另外,說句不相關(guān)的話,上官儀之死從文學(xué)史角度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這是強制性地收住了江左余風(fēng)。只是殺他的時候,李治和武則天可都是沒想到這點的。二圣之稱,也是在這件事之后,以后更是發(fā)展到了天皇與天后的地步——李治概是國唯一的一位天皇了。 感覺高宗夫婦總能弄出很多花樣來,如上面提到的天皇天后——這種稱法國還真不習(xí)慣,因此看電視上兩人天皇、天后地這么稱呼,有點滑稽。再比如年號,武則天是年號最多的皇帝,共十七個,李治則是十四個。而李治用了這么多年號,估計和武則天有關(guān),總之是一開始還能堅持幾年,越到最后換得越勤,一年一個,直到他去世。這些年號常搞得我暈頭轉(zhuǎn)向,其實歷史上也不乏愛換年號的皇帝,比如漢武帝,但漢武帝的年號比較有規(guī)律,除去建元,后面是光字帶著另一個字,只要記住那幾個字就可以了,光字年號各六年,然后雖然用字不規(guī)律了,但保持四年一個年號。高宗武后的年號則是什么規(guī)律都沒有,要多難記有多難記,相信他們自己也都未必記得清楚。相形而言,還是高祖太宗的時間比較清楚,就一個年號,也許他們懶得再想年號名了,但這既方便了自己更方便了別人。起年號最有學(xué)問的當(dāng)屬玄宗,不是說他年號起得有多深刻有多好聽,而是說年號起到的作用,開元和天寶基本上(所謂基本上,是說開元末期已經(jīng)初露端倪)就是變化的轉(zhuǎn)折分界。 時間走到了弘道元年,當(dāng)了三十四年皇帝的李治去世了。臨死之時,李治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jìn)止,而后來的唐朝則為此而差點付出了三代而亡的代價。 公元684年,年號的混亂達(dá)到了極致,這一年真是唐歷史上非常有趣的一年。這一年輪流上臺了三個執(zhí)政者,兩個皇帝,一個太后;這一年本應(yīng)該有三個稱呼,嗣圣、文明、光宅……最后,人們便取最后一個年號為這一年的標(biāo)記。問題來了。嗣圣是宗李顯的年號,但是他二月就被廢了,隨后李旦登基,是為睿宗,改元文明。但是睿宗已經(jīng)是傀儡皇帝,實質(zhì)上的執(zhí)政者是武后。既然如此,武后為什么要于九月改元光宅呢?為了標(biāo)記什么事呢?九月,徐敬業(yè)造反,或許與這次改元透露出來的信息有關(guān),按邏輯當(dāng)是李旦明確將權(quán)力交給太后。然而似乎又不是這樣。六年后也就是公元690年,武后稱帝,將皇帝改為皇嗣——也就是說,皇帝此前仍是皇帝,當(dāng)然,是名義上的??墒撬詮漠?dāng)皇帝以來,權(quán)力并不在他的手,九月的改元真的有些令人費解。同樣令人費解的還有史家。既然那六年時間內(nèi)唐朝還是有名義上的皇帝,但這六年卻歸屬到了武后的名下。與此類似的還有漢的呂后時期,但是形似而神不似?;莸蹐?zhí)政期間,權(quán)力主要也是在呂后手,但是卻不曾將這幾年說成是呂后某某年。而惠帝死后,漢朝實際上是處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至少是沒有一個成年的皇帝,因此呂后控制了政權(quán),這時史書上才記呂后某某年。相似嗎?可是,這位可憐的皇帝,漢朝從來就沒認(rèn)他是自己的皇帝,因為他來跡可疑,并非是惠帝的親子。唐睿宗不一樣,他不但成年了,而且也是唐代的正統(tǒng)皇帝,即使權(quán)力不在他的手,但名義上仍是皇帝——于是暗笑,難道史家也是如此勢利嗎? 宗李顯即位之后,將自己的岳父提拔為豫州刺史,此后又想升為侍,這件事成了他被廢的導(dǎo)火線。這件事得到了裴炎的反對,宗一氣之下說就是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然后他為這句不冷靜的話付出的代價便是十四年的流放。每當(dāng)朝廷有使者到來,李顯總是嚇得要自殺——他有兩個榜樣在前,這樣的擔(dān)心很正常,但是既然敢自殺的話,死都不怕,又何必怕什么呢?如果不是韋氏勸止,李顯真的等不到十四年后做太子了。又過了六年,苦盡甘來的李顯終于得以復(fù)位,兩次登基,前后一共二十年。 宗在位之時政績的確是不好,但對外卻還有幾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突騎施娑葛在西域作亂,唐出兵征討,經(jīng)過兩次戰(zhàn)斗取得了賊徒因而退敗的勝利,于是突騎施娑葛被迫投降。二是突厥從河套南下侵?jǐn)_,宗派張仁愿征討,收復(fù)了漠南地區(qū),最后又在黃河之北筑了三座受降城,鞏固了既得勝利。至于受降城,應(yīng)該比較有名吧——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便寫到了受降城。三是繼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和親。這幾件事,金城公主的和親是初課本上就有的,現(xiàn)在還記得當(dāng)時書上用黑體字寫著:和同為一家。不過金城公主比文成公主可憐多了,她命運多舛,連孩子都曾被人搶過。 中宗之所以后世評價不好,是為韋后和安樂公主所累。李顯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丈夫和父親,想當(dāng)年艱苦生活,是韋氏跟著他一起度過的,他懷著這份感恩之心,實踐了當(dāng)初異時幸復(fù)見天日,當(dāng)惟卿所欲,不相禁御的承諾。但是他對妻女的放縱,卻為國家朝廷帶來了災(zāi)禍,也使他自己提前去世了若干年。我不認(rèn)為李顯是真的糊涂到了家,他并未答應(yīng)安樂公主求為皇太女的過分要求,當(dāng)他微笑著給安樂公主的詔敕簽字時,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對妻女的愧疚——他曾讓她們受了那么多的苦。但是這本應(yīng)該非常感人的一家,尤其是這對患難夫婦,最后的結(jié)局實在令人心痛。韋后毒死了親夫,不久和女兒一起被殺,以完全的悲劇告終。 宗之后,是睿宗。和哥哥相比,睿宗這一生可謂平安多了。他沒有過被流放的痛苦,最后也非常識時務(wù)地退位做了太上皇。睿宗當(dāng)政比宗也強不到哪里去,而且在對外上也是比不過宗的,但是歷史的評價似乎睿宗更好一些。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唐代后來的皇帝,都是睿宗這一支的后人。兩人相似的地方是,宗為夫人韋后所制,睿宗卻是為妹妹太平公主所制。 不過睿宗在立嗣問題上倒的確是睿智的,和他一樣睿智的還有他的長子宋王成器。父子二人一起吸取了開國之初那次玄武門之變的教訓(xùn),非常正確地立李隆基為太子,避免了又一次的太子之爭。只是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關(guān)系并不像《明宮詞》里演的那樣親密,而是如仇敵一般,太平公主幾次想要害李隆基。有一次,李旦召見韋安石,問他是否朝廷傾心東宮,這樣問等于是有些懷疑李隆基了,幸好韋安石沒有被太平收買,不然一旦加以挑撥,也是件麻煩的事。這說明太平公主的離間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姚崇和宋璟勸睿宗把宋王及太平公主等人全部弄出長安,為太平公主得知,于是責(zé)備李隆基。李隆基此時的表現(xiàn)初看也是很讓人失望的,太子懼,奏元之(姚崇字元之)、璟(宋璟)離間姑、兄,請從極法。但想想玄宗皇帝好像也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人,這樣的奏請一來是被迫的,二來或許也出于對他們的保護。比如有一次北齊高洋懷疑他弟弟常山王高演受了臣王晞的教唆,然后高演就對王晞?wù)f:我明天要做一件事,為了救你,也為了自保,你千萬別怪我。第二天,便把那個人痛打了一頓,結(jié)果果然兩人平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姚宋真應(yīng)知足了,至少沒挨那頓打。 最后,太平公主弄巧成拙,想用天象加害于太子,但她完全沒有猜到睿宗會有的反應(yīng)——他竟然因此而下決心讓位了。和宗同樣二次復(fù)位的睿宗,第二次只短短當(dāng)了兩三年皇帝,便光榮地成為太上皇??梢哉f他的退位,是和立太子時一樣的睿智,或許睿宗的廟號就是這么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