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 你不守住邊界,別人自然就會欺負你! 作者:王 冰 一個32歲的女性來訪者,跟老公經(jīng)營一個實體生意。來訪是因為婆媳關系非常不好,婆婆總想對她和老公的事情指手畫腳,老公又是媽寶男,什么都聽婆婆的,甚至是每天的吃喝拉撒都要管。雖然婆婆確實在生活中幫助她做了很多家務,包括有時候幫她帶孩子,但現(xiàn)在婆婆越來越過分滲入她的家庭,包括孩子的教育,吵了幾次不管用,婆媳關系很僵,因此也嚴重地影響了她跟老公的婚姻和情感關系,她很氣憤,也焦慮,她不知道如何改變。 像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比比皆是。結(jié)婚后,父母樂此不疲的依然給兒女收拾房間,送吃送喝,洗衣洗襪,越來越多地干涉子女的家庭,打著愛孩子心疼孩子的旗號,實則是想讓成年后的孩子依然是自己手里可以控制的風箏,時間久了,就會滋生矛盾,讓子女的家庭產(chǎn)生不舒服的感覺,尤其不是自己子女的那一方產(chǎn)生了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典型的邊界不清晰的親子關系狀態(tài)。 那么,什么是邊界感?具體有哪些邊界不清的現(xiàn)象呢? 邊界感一般是指,能夠?qū)⒆晕遗c他人,主體與客體分離開。邊界不清表現(xiàn)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將客體中的部分或整體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將自我的一部分于他人溶合,從而產(chǎn)生混淆自我與他人的界限,由此引發(fā)諸多沖突和不適心理。 體現(xiàn)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如父母和子女關系,夫妻關系、戀人關系,兄弟姐妹、朋友,甚至同事關系中。在各種關系狀態(tài)中,如果事情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似乎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心里總有那么一些說不出的痛點,很可能這個時候作為獨立客體的邊界感就被侵犯了。不清晰邊界感的是導致人和人之間關系緊張不順的真兇。親人之間出現(xiàn)過度控制和關愛,夫妻之間過度干涉,朋友之間不分你我,工作中不定好自己的角色,都是不清晰邊界感常見的現(xiàn)象。最通俗的說法就是那種多管閑事,你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了,你知不知道你自己應該干什么,你有什么權利干涉我?生活中如果有這些信號發(fā)出的時候,那么就說明邊界感出現(xiàn)了問題。 生活中,常存在兩種狀況: 一,別人的行為侵犯了我們的邊界感,讓我們不適,或許帶給我們的可能還有憤怒,有被動有被挾持的感覺。即使別人出于好意,比如前面開始的案例,婆婆為了減輕家庭瑣事的負擔,主動承擔起兒子家中的家務,甚至是帶小孩,久而久之,完全忽視了這是兒子的家庭,甚至把兒子和兒媳的家當成了自己可以指手畫腳的家,那么,作為兒子和兒媳組成的家庭邊界被嚴重侵犯,但是,如果她跟婆婆或老公去討論這件事,則會被貼上不知好歹不懂感恩,甚至是恩將仇報的標簽,所以,兒媳不適應不舒服。 二,我們的行為侵犯了別人的邊界感,我們卻渾然不知。就如案例中的那個婆婆,她可能也是一心一意為兒子著想,意識中是對兒子的愛,認為兒子是她的,兒子和母親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兒子的家就是她的家無疑,完全無視兒子作為個體,作為一個成年人已經(jīng)開始了獨立生存,更無視于由兒子和兒媳組成的新家庭的獨立存在。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告訴我們一個寓言: 刺猬的困境: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馬上分開;御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 這樣經(jīng)過幾次反復,它們終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心理邊界,就是刺猬身上長長的刺。既保護了我們不被外界傷害,又讓我們因此可能不傷害別人。 只有找到最合適的距離,確認彼此間最佳的邊界位置,才能維持住良好的人際關系。 著名作家紀伯倫所說:在一起的時候,要給彼此保留空間,橡樹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長。 那么,通俗地講,邊界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事由別人來做,也不能搶別人的事去做,關系中要有一定的距離。各人自掃門前雪,別管他人瓦上霜。在這里要有新的詮釋,就是你把自己打掃干凈了,這個世界也就潔凈了。 各種關系發(fā)生舒服或是否讓你相對舒服,取決于你對邊界的認知和把控。太遠或太近的邊界感都不是良好的存在狀態(tài),距離太遠了,淡出了視線,關系沒了;距離近了,不分彼此,混沌不堪,美不存在,傷害也就來了。那些以“愛之名”,“圣母”“圣父”標簽,對子女家庭的干預,只要是隱含著對子女的評判、指責、否定、糾正和控制的成分,這種情況下,即使所謂的心是好的,為對方著想的,對方接受到的信息卻是被否定、打擊、指責,不但會引起自己子女的不適,對于家庭中另一個獨立的個體,也不會接受甚至反感,從而引發(fā)矛盾。所以,邊界的模糊或者越界,是婆媳關系或者兩代人關系惡化的元兇。那么有人說,也不是所有的關系都這樣,也有其樂融融的。是的,如果我們?nèi)ビ^察其樂融融的家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老人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我們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定不是指責、挑剔甚至是控制,是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保持著一個明晰的邊界感,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接納子女的生活、行為方式,不批判,不指責,因為他們尊重和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其實,這也是在人際關系中保持邊界感的精髓。能在家庭中做到邊界感相對清晰的人,他們的各種社會關系中亦會呈現(xiàn)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 一方面,保持好自我邊界感,本身是一種自我修行,邊界的建立通常以互相尊重為基礎,他人自愿為前提。不管我們?nèi)绾螌Ψ健耙暈榧撼觥薄Ψ蕉紦碛凶灾鬟x擇的權利,這是“生而為人”的權利,如果對方不愿意,即使你的初衷再好,都存在情感強迫和綁架的意圖。就是在動物界,豹子還知道用尿液和在樹上的抓痕來確定自己的地盤,更何況人類呢? 父母不放棄對子女的擁有權和控制權,繼而控制干涉子女的家庭,導致千年不熄的婆媳矛盾;愛情不是合二為一的浪漫和唯美,合二為一是理想化,夫妻或戀人之間不分彼此你我,以愛和關注為出發(fā)點,嚴重地干涉、控制另一個人的生活、行為、思想,讓對方失去了自我個體存在獨處的空間和感受,勢必導致矛盾叢生;朋友之間,出于好心和真誠,想當然為對方去做一些事情,說一些話,似乎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為朋友兩肋插刀,但是常常是沖犯了邊界,適得其反,使友情莫名其妙地漸行漸遠;公司同事上下級之間不能很好定位,角色亂竄,喧賓奪主,在其職不謀其政,犯職場之大忌,勢必會影響仕途和事業(yè)上的順利進展。 其實,我們的古人是很智慧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邊界感的警示。在中國兩百多年前《弟子規(guī)》中就訓誡到:彼說長,此說短。所以,別管人家閑事,管好自己,不越界。 另一方面,模糊人和人相處之間的邊界感,不但會讓人際關系出現(xiàn)困擾和停滯,導致社會支持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同時也會引起諸多心理困惑。 在親子關系中,邊界感不清的話,在孩子長大成人,會依然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強烈依附母親父親這個客體,成為的媽寶,失去了獨立處理事物,承擔社會生活角色的機會,失去獨立成長的能力,經(jīng)營自我家庭的能力,而長期被父母控制的依附于父母的孩子,長大后一定會患上心理疾患。 對于父母角色不清,把”付出“犧牲”當作愛的那些“圣母”“圣父”,或因為有這樣的觀念:你是我的,我要無條件愛你,為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以愛之名,形成操控子女的生活而卻不自知的“控制狂”,也有一味地喪失自我去迎合子女的“討好型人格”類型的人,這樣的問題人格,一旦受到子女怒懟或拒絕時就會郁郁寡歡,產(chǎn)生失落感失控感。 在孩子成立自己的家庭后,雙方家長都滲透和干涉孩子的家庭大小瑣事,甚至是小兩口的吵架,有多少新生的家庭本質(zhì)上都是對方家庭的過度干涉,本來一個新生家庭,可以通過自我磨合進行不斷修復完善,卻因為背后的各自原生家庭的參與和控制不得不走上離婚的法庭,從而導致當事人雙方和雙方家庭都陷入痛苦之中,嚴重者導致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 總之,邊界感不清晰,如果我們是行為的接受者,那么,我們可能會有憤怒,會有被情感綁架或著勒索的感覺,如果他人是行為的接受者,則他人會有委屈憤怒的感覺。長期積壓的不良情緒,就像不斷往一個氣球里裝入氣體,終有一天在氣球表面的一個薄弱地方爆發(fā),導致破裂。那么,有沒有什么方式可以改變這種狀態(tài)呢?只要我們意識到生活中某些方面我們的邊界感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現(xiàn)在所要采取的就是積極干預的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態(tài),讓自己活的更幸福更快樂,心理負擔更小一些。 一,對于總是越界成習慣性的人來講,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來為這種情況做出改善。 首先做非回應性辯護?;貞薪邮艿幕貞筒唤邮艿幕貞?。在以往的模式中,比如,我們的父母以愛的名義長期干涉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接受了,我們的界限被侵犯,我們的心理委屈、壓抑卻無處伸冤;如果我們采取的方式是不接受的回應,比如解釋、辯駁、反抗此類行為,那么,也會從對方那有一個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最大的可能是你再一次在父母的壓力、憤怒、失望中和自己的愧疚感下屈從,那么,我們的界限又被打破。兩種方式都會讓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再次深陷牢籠。而非回應性辯護卻可以慢慢改變這種狀況,非回應性辯護,這樣會讓對方感受態(tài)度得不到有效回應,讓對方得不到等待的答案,那么,對方的行為就會慢慢冷卻。這種方式基于這樣一個原理,一個行為之所以持續(xù)下去,是因為次此行為得到了強化。對方的控制欲望一定是在一定的強化下才能存在下來,無論這種強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如失去這種強化的機會,就沒有來繼續(xù)下去的可能。所以,非回應性辯護是澄清邊界感的開始。非回應性的辯護可以這樣說: 嗯,我知道了。 嗯,好。 讓我想一想。 不好意思呢,我有點不贊同這一點。 這樣啊。 很抱歉,讓你失望了。 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等等 二,有效防止別人越界,我們要做到?jīng)]有敵意的堅決表明立場,建立自己的防線和邊界底線。即:做好你自己的和我自己的,各自安好。 如果別人說的話我們不愛聽,做的事情過頭,別人的干預讓我們心生不快。我們可以說:“能感覺到你想幫助我,真心謝謝你所做的”;“你所說的我可以考慮,但是這事我有自己的想法”;“讓我自己來決定”等等。如果他還要繼續(xù)說,我們就要立馬打斷他,而且我們要從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我不想接受你的好意,這個時候就是建立我們最好界限的時候,不要礙于情面。有了第一次的開始,就是我們建立自己邊界感的開始,同時,也可以清晰讓別人知道我們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強迫接受別人的“好意”,使對方總是出于邊界模糊的關系中而無所覺悟。良好的關系,一定是一個讓彼此都表示舒服的距離,既不是拒人千里,也不是零距離無所顧及。 三,做到自己不去越界。內(nèi)省和對別人的尊重是不越界的前提。 內(nèi)省和觀察了解別人的邊界感在哪里,尊重別人的邊界感,這樣我們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才會如暖陽照身如春雨無聲潤物,會被人用心來接受的。 比如:當我想關心別人的時候,首先覺察一下,我給他的關心是自我需要的,還是他需要的?往往有些時候,幫助別人本質(zhì)上也暗含了自己的某些需要,所以,當別人不領情時,我們可以去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想要給予的大過了對方的所需,或者至少兩者是不匹配的。舉個例子:本來別人遇到困惑時,想獨自靜靜,我們卻不識實務,一會倒水,一會端茶,一會想跟人聊聊講一講大道理。如果我們想證明我們自己是熱心腸是正義的,那么,我們的關心就是無效的就是侵犯了別人的界限。他人也許會接受,但會有自我領域被打擾的感覺,這其實就構成了侵犯,所以,應該覺醒,適時退卻。另外,即使你真的想關心對方,也要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達到自我需求和對方需求同時滿足的地步。俗話說:見人要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不要把自己的一片完全赤誠去附體給別人,維護好自己的邊界,不要一廂情愿做那種費力不討好的人傷別人也傷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生活中有人愿意我們?nèi)ジ缮嫠纳?,視其為一種享受,也無可厚非,任何和諧的人際關系都是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礎上的。 人際間的邊界感,在生活中是伴隨著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慢慢被意識的,“自己“與“他人”是兩個不同的個體,要保持好一個有彈性的邊界,既承認自己身在關系中,彼此是相互影響的,同時,又能在心理和行為上有所分化。了解和掌握心理邊界,也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xiàn),在我們讓自己舒服的同時,也讓他人更舒服。我們想讓別人如何對待我們,那么,我們就如何對待別人。蘇珊特沃德說過:自我邊界不等于自私自利?!端^人際高手,就是讓人舒服》一書所說,“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自我和他人永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