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小柴胡湯類方與少陽相火在泉臨證探微

 浪e飛舟 2020-05-24

一、柴胡湯及類方相關條文

【小柴胡湯相關條文】

1)傷寒例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傷風病脈并治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zhuǎn)側(cè),脈浮弦而數(shù),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于腑,則困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3)傷寒病脈并治

寒病,兩脅中痛,寒中行善掣節(jié),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凡九條)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膝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傷寒與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者,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篇(凡三條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涕,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

(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篇(凡二條)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弦者,不可吐、下,與小柴胡湯。

三陽合病,脈浮大,關,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湯。

(7)厥陰病篇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8)辨痙陰陽易差后病脈證并治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9)辨婦人各病脈證并治(凡二條)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則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出,故頭汗出也。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者,小柴胡湯主之。

產(chǎn)后中風,數(shù)十日不解,頭痛,惡寒,發(fā)熱,心下滿,干嘔,續(xù)自微汗出,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類方相關條文】

1)溫病脈證并治

病春溫,其氣在,頭痛,咽干,發(fā)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連三兩 牡丹皮四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傷風脈證并治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zhuǎn)側(cè),脈浮弦而數(shù),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于腑,則困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風病,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此風邪乘腎也,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半 人參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劈)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寒病脈證并治

寒病,兩脅中痛,寒中行善掣節(jié),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腋急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主之。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方

柴胡四兩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半夏二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劈) 大黃二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柴胡加芒消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芒硝二兩 大棗四枚 半夏二十銖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大棗六枚(劈) 鉛丹一兩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大柴胡湯。

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少陽病,氣逆,今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

柴胡八兩 芍藥三兩 枳實四枚() 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7)太陰病脈證并治

太陰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鳴下利,脈沉緊者,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茯苓三兩 白術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小便痛閟,下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其名曰淋,此熱結(jié)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湯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甘草三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茯苓四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8)辨瘧病脈證并治

問曰:瘧病以月一發(fā)者,當以十五日愈,甚者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必有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 柴胡 黃芩 大黃 牡丹 蟅蟲 阿膠

上七味,各等分,搗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飲者,白飲亦可。瘧病,多寒,或但寒不熱者,此名牡瘧,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湯亦主之。

【其他柴胡湯類方相關】

(1)柴陳湯:

《醫(yī)學入門》:小柴胡湯合二陳湯。主治痰氣胸脅不利及痰瘧。

《濟陽綱目》:柴胡、黃芩、人參、半夏、陳皮、茯苓、草果、甘草。上銼,加生姜,水煎服。主治瘧疾。外感內(nèi)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痛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

2)柴苓湯:

《景岳全書》:柴胡、黃芩白術、茯苓、澤瀉、豬苓。主身熱,煩渴,泄瀉。

《扶壽精方》:柴胡二錢、黃芩一錢(炒)、豬苓八分、澤瀉八分、茯苓一錢半、白術一錢、官桂三分、半夏一錢、甘草二分。上父咀。水二鐘,加生姜三片,煎一鐘,不拘時候服。主傷寒七八日,發(fā)熱泄瀉,作渴引飲,煩躁不寧??噬酰グ仔g、半夏,加干葛、芍藥各1錢。

《痘科類編》:小柴胡湯合四苓湯(茯苓、白術、豬苓、澤瀉)。主治痘瘡,風火相搏,喉中痰鳴,目睛上視,面赤引飲,喜居冷處;及邪氣并于里,腸胃熱甚,傳化失常而致痘瘡未出而瀉利。

《丹溪心法附余》:柴胡一錢六分、半夏七分、黃芩六分、人參六分、甘草六分、白術七分半、豬苓七分半、茯苓七分半,澤瀉一錢二分半,肉桂五分。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分利陰陽,和解表里。主傷寒、溫熱病、傷暑、瘧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或瀉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兒麻疹、痘瘡、疝氣見有上述癥狀者。

《得效》:小柴胡湯合五苓散。每服加生姜三片,麥門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溫服。主傷風傷暑瘧。

《窮鄉(xiāng)便方》:半夏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一錢,人參三分,柴胡八分,澤瀉八分,豬苓七分,羌活九分,木通一錢。加生姜3片,煎,半饑服。主治春初發(fā)頭痛,怯寒潮熱,是陽證者。

《慈幼新書》:柴胡、白術、黃芩、茯苓、豬苓、澤瀉、厚樸、甘草、人參香薷(暑瘧加)。主治瘧初發(fā)一二日。

《傷寒大白》: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茯苓、豬苓。主治寒濕傷于少陽,下利,時寒時熱,六脈弦大。

3)柴胡陷胸湯

《醫(yī)學入門》: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主治疏表和中。主結(jié)胸痞氣初起有表,及水結(jié)、痰結(jié)、熱結(jié)。

4)柴樸湯

《證治準繩·類方》: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術、厚樸、陳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三分甘草一分。主治主瘧疾熱多而脾氣弱者。氣弱,加人參、白術,食不消化,加神曲、麥芽、山楂。

《醫(yī)碥》: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術、厚樸、半夏曲。主治瘧挾痰濕及食滯者。氣弱,加參、術;食不化,加神曲、山楂、麥芽。

5柴平湯

《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三引《宦邸便方》:銀柴胡6克,黃芩4.5克,人參(去蘆)、半夏(湯泡七次)各3克,甘草1.5克,陳皮3.6克,蒼術(泔浸)4.5克,厚樸(姜制)3克。主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發(fā)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小兒飲食無節(jié),復受風暑之氣,寒熱交作,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癥輕者。

瘧發(fā)于午前為陽,屬氣虛,加白術(土炒)2.4克,白茯苓(去皮)2.1克;發(fā)于午后為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2.7克,川芎2.1克;發(fā)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食積,加神曲(炒)2.4克,麥芽(炒)2.1克,山楂3克,枳實(麩炒)3克。

《重訂通俗傷寒論》:川柴胡3克,姜半夏4.5克,川樸6克,清炙草1.5克,炒黃芩3克,赤苓9克,制蒼術3克,廣橘皮4.5克,鮮生姜3克。和解燥濕。主濕瘧,寒熱往采,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者。

《便覽》: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術、陳皮、厚樸、川芎、草果各等分。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及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6)柴胡達原飲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柴胡一錢半,生枳殼一錢半,川樸一錢半,青皮一錢半,炙草七分,黃芩一錢半,苦桔梗一錢,草果六分,檳榔二錢,荷葉梗五寸。和解三焦,主濕重于熱,阻滯膜原。

若濕已開,熱已透,相火熾盛,再投此劑,反助相火愈熾,適劫膽汁而爍肝陰,釀成火旺生風,痙厥兼臻之變矣。用此方者宜慎之。

俞氏以柴、芩為君者,以柴胡疏達膜原之氣機,黃芩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枳、桔開上,樸、果疏中,青、檳達下,以開達三焦之氣機,使膜原伏邪,從三焦而外達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雖云達原,實為和解三焦之良方。

7)柴胡四物湯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柴胡、人參、黃芩、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淡竹葉。上銼細末。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主治小兒疹子牧后,發(fā)枯毛豎,形體羸瘦者。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川芎、熟地黃、當歸、芍藥各4.5克,柴胡2.4克、人參、黃芩、甘草、半夏曲各9克。上為粗末,水煎服。主產(chǎn)后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浮者。婦人虛勞日久,血虛陰虧,微有寒熱;經(jīng)行感冒,熱入血室;經(jīng)枯發(fā)熱,妊娠吐衄。日久勞虛,脈沉而浮。午后或夜分發(fā)熱。三陰經(jīng)溫瘧或夜發(fā)者,脈虛弦數(shù)者。妊娠憂慮驚怒傷其臟腑,氣干于上,血隨溢而心悶,胸滿久不已,必致墮胎。《醫(yī)略六書》:以四物湯滋榮血室,柴胡湯疏熱扶元,二方合劑,異路同歸,水煎溫服,務使正氣內(nèi)充而邪熱外卻,何患發(fā)熱不止,天癸不來乎!

《醫(yī)級》卷七:生地、當歸、川芎、柴胡、芍藥。主治婦人中風,寒熱火盛錯經(jīng),致熱入血室,晝則了了,夜則譫妄。熱甚,加丹、梔、忍冬藤。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柴胡、人參、黃芩、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地骨皮、麥門冬、知母、淡竹葉。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主治麻疹后余熱,發(fā)枯毛豎,肉消骨立,漸漸羸瘦,或婦女經(jīng)血方凈,適逢痘疹作熱。疹子收后身有微熱,陽盛陰虛,往來寒熱。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柴胡八分,仙半夏一錢,歸身一錢,生白芍二錢,條芩八分,清炙草六分,生地一錢半,川芎七分。妊婦邪陷入于足厥陰之肝絡,寒熱如瘧,胸脅串痛,至夜尤甚者。

此方君以柴胡入經(jīng)和氣,即臣以川芎入絡和血,妙在佐以歸、地、白芍之養(yǎng)血斂陰,即使以半夏、甘草之辛甘化陽。庶幾陰陽和,俾陰液外溢則汗出,而寒熱脅痛自止矣。

8)柴胡六君子湯

《扶壽精方》: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白術一錢,陳皮一錢半,枳殼(炒)一錢。上父咀。水二鐘,加生姜三片,煎一鐘,食后服。主治傷寒熱解,平復后,或勞碌過食,復作大熱。頭痛,加川芎一錢;口渴,加干葛一錢。

9柴胡生化湯

《醫(yī)方簡義》卷六:柴胡 (酒炒)一錢,川芎二錢,當歸五錢,桃仁十三粒,炙甘草五分,炮姜五分,荊芥一錢,酒炒黃芩一錢。水煎,加酒半盞沖服。溫經(jīng)散寒,活血清熱。主產(chǎn)后郁冒寒多,復汗,身熱。

10)柴胡天水散

《觀聚方要補》卷一引《統(tǒng)旨》:柴胡二錢,黃芩二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滑石二錢半。加竹葉10片,水煎服。主中暑??人院疅?,盜汗不止,脈數(shù)。

11)柴胡碧玉散

碧玉散見于《傷寒直格》,由滑石、甘草、青黛三藥組成,具有祛暑清熱之功,主治暑濕證兼有肝膽郁熱者。本方與小柴胡湯相合,則在清利肝膽郁熱的同時,又有祛濕之功。何建平等用碧玉柴胡湯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取得了較好療效。

12)柴胡三仁湯

三仁湯見于《溫病條辨》,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組成。具有宣暢氣機,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臨床用于濕溫發(fā)熱,療效肯定。合用小柴胡湯和利樞機,宣暢氣機,兼扶正氣,則濕熱之邪能夠速解,而正氣不傷。

13)小柴胡湯合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湯見于《傷寒論》第161條,治療“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本方是治療痰氣痞的方劑,具有和胃降逆,化痰下氣的作用。

臨床多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療,而小柴胡湯也是治療胃部疾病的常用方劑,所以臨床上也就有人不自覺的合用了兩方。如用兩方相合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膽—心綜合征等。

14)小柴胡湯合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在《金匱要略》中是治療痰飲的方劑,是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在《傷寒論》中則是治療水氣上沖病的,本方具有溫陽降沖,化飲利水的作用。劉渡舟教授臨床上常用以本方為首的苓桂劑治療“水心病”,療效甚佳。

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文獻也有報道,如高維軍合用兩方治療眩暈,認為濕熱壅阻少陽,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見頭暈沉悶,用小柴胡湯以清少陽之熱,苓桂術甘湯利濕化濁 。

15)小柴胡湯合小建中湯

二方合用治療小兒疾病。如張子萍用二方合用治療小兒再發(fā)性嘔吐。認為再發(fā)性嘔吐是一種頑固性證候,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故選二方合用,以小建中湯溫化中焦之寒,補益脾胃之虛,培土抑木治其本;以小柴胡湯解肝膽之郁,和降胃氣而止嘔吐以治其標,二方合用相得益彰。

16)柴胡溫膽湯

《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三:柴胡、陳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實(麩炒)。引用生姜。水煎服。“感冒病時觸驚異,心驚膽怯睡不安;身熱煩燥面青赤,疏解散與涼驚丸;和以柴胡溫膽湯,寧神定志效通仙?!?/span>

劉渡舟先生又用柴胡石膏湯(柴胡、黃芩、半夏、黨參、炙甘草、生石膏、連翹、枳殼、桔梗、生姜、大棗)治療外感發(fā)熱病,本方退熱其效如神,三劑之內(nèi)多能熱退病愈,劉渡舟稱之為中藥的“阿司匹林”;柴胡鱉甲湯(柴胡、黃芩、黨參、甘草、半夏、生姜、紅花、茜草、鱉甲、牡蠣、干姜、土元)治療肝脾腫大。

余則又有用小柴胡湯合三甲散以軟堅消癥、理氣解郁以治療肝脾腫大者;或用小柴胡湯合四磨飲子,治療正氣素虛,而又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見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者;或用柴胡黛蛤木火刑金,咳痰帶血,咽喉不利,頭暈耳鳴,胸脅作痛者。

二、《傷寒雜病論》柴胡劑量相關問題

1)最大量半斤:見于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方(太陰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鳴下利)。

主要用于治療:往來寒熱、或如瘧、或瘧病、或發(fā)熱、或潮熱者、或有嘔者、或胸脅苦滿或胸滿脅痛、或脅下硬滿者

可見大劑量柴胡主要用于治療往來寒熱,并見嘔而胸脅苦滿者。這其中往來寒熱與胸脅苦滿為柴胡主治所特有。

2)其次四兩:見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

柴胡桂枝湯主治“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治“兩腋急痛,不能轉(zhuǎn)側(cè)”。

以上兩方主治無明顯寒熱往來,柴胡桂枝湯證的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為桂枝湯證,與柴胡往來寒熱有區(qū)別,但兩方證的胸脅證比較突出。胸滿為胸中滿悶感;心下支結(jié)為上腹部有輕度抵抗感,觸之緊張,好象有物支撐的感覺。

3)再次二兩十六銖:見于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加芒硝湯為二兩十六銖,也以胸脅證為主,原文主治“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

其中柴胡主治胸脅滿。故中小劑量柴胡主要用于治療胸脅苦滿。

(4)再次為一兩半:見于柴胡桂枝湯方

一治“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之輕癥,一治風中于腎,癥見“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意在升散。

(5)最小量:見于鱉甲煎丸方。

三、少陽在泉治則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火淫于內(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黃元御治少陽相火用柴胡芍藥湯,其組成為: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白芍、生姜、大棗。實為小柴胡湯加白芍。

小柴胡湯為治少陽病主方,方中以柴胡之辛涼微苦為君,發(fā)之以黃芩之苦,收之以白芍之酸,《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曰:“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瀉之?!狈街杏钟懈什?、大棗以瀉之;少陽之逆,必犯脾胃,故有半夏、人參安中。

四、少陽在泉常用藥

  咸冷(寒)之品:玄參、僵蠶、蟬蛻、知母、地龍、羚羊角等。

  辛涼之品:柴胡、薄荷、菊花、桑葉等。

  甘寒之品:天花粉、石膏等。

  酸味之類:烏梅、白芍、五味子、山茱萸等

  苦辛之品:青皮、枳殼等。

  苦味之屬:黃芩、梔子、黃連、黃柏、大黃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