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胡湯及類方相關條文 【小柴胡湯相關條文】 (1)傷寒例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傷風病脈并治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zhuǎn)側(cè),脈浮弦而數(shù),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于腑,則困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3)傷寒病脈并治 寒病,兩脅中痛,寒中行善掣節(jié),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凡九條)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膝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傷寒與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者,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篇(凡三條)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涕,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 (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篇(凡二條)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弦者,不可吐、下,與小柴胡湯。 三陽合病,脈浮大,關,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湯。 (7)厥陰病篇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8)辨痙陰陽易差后病脈證并治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9)辨婦人各病脈證并治(凡二條)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則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出,故頭汗出也。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者,小柴胡湯主之。 產(chǎn)后中風,數(shù)十日不解,頭痛,惡寒,發(fā)熱,心下滿,干嘔,續(xù)自微汗出,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類方相關條文】 (1)溫病脈證并治 病春溫,其氣在,頭痛,咽干,發(fā)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連三兩 牡丹皮四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傷風脈證并治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腋下痛,不可轉(zhuǎn)側(cè),脈浮弦而數(shù),此風邪干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于腑,則困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主之。 風病,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此風邪乘腎也,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半 人參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劈)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寒病脈證并治 寒病,兩脅中痛,寒中行善掣節(jié),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腋急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主之。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方 柴胡四兩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半夏二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劈) 大黃二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柴胡加芒消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芒硝二兩 大棗四枚 半夏二十銖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大棗六枚(劈) 鉛丹一兩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大柴胡湯。 (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少陽病,氣逆,今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
柴胡八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7)太陰病脈證并治 太陰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鳴下利,脈沉緊者,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方
柴胡半斤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小便痛閟,下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其名曰淋,此熱結(jié)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湯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湯方
柴胡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8)辨瘧病脈證并治 問曰:瘧病以月一發(fā)者,當以十五日愈,甚者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必有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 上七味,各等分,搗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飲者,白飲亦可。瘧病,多寒,或但寒不熱者,此名牡瘧,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湯亦主之。 【其他柴胡湯類方相關】 (1)柴陳湯: 《醫(yī)學入門》:小柴胡湯合二陳湯。主治痰氣胸脅不利及痰瘧。 《濟陽綱目》:柴胡、黃芩、人參、半夏、陳皮、茯苓、草果、甘草。上銼,加生姜,水煎服。主治瘧疾。外感內(nèi)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痛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 (2)柴苓湯: 《景岳全書》:柴胡、黃芩、白術、茯苓、澤瀉、豬苓。主身熱,煩渴,泄瀉。 《扶壽精方》:柴胡二錢、黃芩一錢(炒)、豬苓八分、澤瀉八分、茯苓一錢半、白術一錢、官桂三分、半夏一錢、甘草二分。上父咀。水二鐘,加生姜三片,煎一鐘,不拘時候服。主傷寒七八日,發(fā)熱泄瀉,作渴引飲,煩躁不寧??噬酰グ仔g、半夏,加干葛、芍藥各1錢。 《痘科類編》:小柴胡湯合四苓湯(茯苓、白術、豬苓、澤瀉)。主治痘瘡,風火相搏,喉中痰鳴,目睛上視,面赤引飲,喜居冷處;及邪氣并于里,腸胃熱甚,傳化失常而致痘瘡未出而瀉利。 《丹溪心法附余》:柴胡一錢六分、半夏七分、黃芩六分、人參六分、甘草六分、白術七分半、豬苓七分半、茯苓七分半,澤瀉一錢二分半,肉桂五分。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分利陰陽,和解表里。主傷寒、溫熱病、傷暑、瘧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或瀉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兒麻疹、痘瘡、疝氣見有上述癥狀者。 《得效》:小柴胡湯合五苓散。每服加生姜三片,麥門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溫服。主傷風傷暑瘧。 《窮鄉(xiāng)便方》:半夏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一錢,人參三分,柴胡八分,澤瀉八分,豬苓七分,羌活九分,木通一錢。加生姜3片,煎,半饑服。主治春初發(fā)頭痛,怯寒潮熱,是陽證者。 《慈幼新書》:柴胡、白術、黃芩、茯苓、豬苓、澤瀉、厚樸、甘草、人參、香薷(暑瘧加)。主治瘧初發(fā)一二日。 《傷寒大白》: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茯苓、豬苓。主治寒濕傷于少陽,下利,時寒時熱,六脈弦大。 (3)柴胡陷胸湯 《醫(yī)學入門》: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主治疏表和中。主結(jié)胸痞氣初起有表,及水結(jié)、痰結(jié)、熱結(jié)。 (4)柴樸湯 《證治準繩·類方》: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術、厚樸、陳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三分,甘草一分。主治主瘧疾熱多而脾氣弱者。氣弱,加人參、白術,食不消化,加神曲、麥芽、山楂。 《醫(yī)碥》: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術、厚樸、半夏曲。主治瘧挾痰濕及食滯者。氣弱,加參、術;食不化,加神曲、山楂、麥芽。 (5)柴平湯 《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三引《宦邸便方》:銀柴胡6克,黃芩4.5克,人參(去蘆)、半夏(湯泡七次)各3克,甘草1.5克,陳皮3.6克,蒼術(泔浸)4.5克,厚樸(姜制)3克。主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發(fā)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小兒飲食無節(jié),復受風暑之氣,寒熱交作,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癥輕者。 瘧發(fā)于午前為陽,屬氣虛,加白術(土炒)2.4克,白茯苓(去皮)2.1克;發(fā)于午后為陰,屬血虛,加當歸(酒浸)2.7克,川芎2.1克;發(fā)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氣血兩虛,上四味俱加;食積,加神曲(炒)2.4克,麥芽(炒)2.1克,山楂3克,枳實(麩炒)3克。 《重訂通俗傷寒論》:川柴胡3克,姜半夏4.5克,川樸6克,清炙草1.5克,炒黃芩3克,赤苓9克,制蒼術3克,廣橘皮4.5克,鮮生姜3克。和解燥濕。主濕瘧,寒熱往采,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者。 《便覽》: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術、陳皮、厚樸、川芎、草果各等分。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及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6)柴胡達原飲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柴胡一錢半,生枳殼一錢半,川樸一錢半,青皮一錢半,炙草七分,黃芩一錢半,苦桔梗一錢,草果六分,檳榔二錢,荷葉梗五寸。和解三焦,主濕重于熱,阻滯膜原。 若濕已開,熱已透,相火熾盛,再投此劑,反助相火愈熾,適劫膽汁而爍肝陰,釀成火旺生風,痙厥兼臻之變矣。用此方者宜慎之。 俞氏以柴、芩為君者,以柴胡疏達膜原之氣機,黃芩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枳、桔開上,樸、果疏中,青、檳達下,以開達三焦之氣機,使膜原伏邪,從三焦而外達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雖云達原,實為和解三焦之良方。 (7)柴胡四物湯 《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柴胡、人參、黃芩、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淡竹葉。上銼細末。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主治小兒疹子牧后,發(fā)枯毛豎,形體羸瘦者。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川芎、熟地黃、當歸、芍藥各4.5克,柴胡2.4克、人參、黃芩、甘草、半夏曲各9克。上為粗末,水煎服。主產(chǎn)后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浮者。婦人虛勞日久,血虛陰虧,微有寒熱;經(jīng)行感冒,熱入血室;經(jīng)枯發(fā)熱,妊娠吐衄。日久勞虛,脈沉而浮。午后或夜分發(fā)熱。三陰經(jīng)溫瘧或夜發(fā)者,脈虛弦數(shù)者。妊娠憂慮驚怒傷其臟腑,氣干于上,血隨溢而心悶,胸滿久不已,必致墮胎。《醫(yī)略六書》:以四物湯滋榮血室,柴胡湯疏熱扶元,二方合劑,異路同歸,水煎溫服,務使正氣內(nèi)充而邪熱外卻,何患發(fā)熱不止,天癸不來乎! 《醫(yī)級》卷七:生地、當歸、川芎、柴胡、芍藥。主治婦人中風,寒熱火盛錯經(jīng),致熱入血室,晝則了了,夜則譫妄。熱甚,加丹、梔、忍冬藤。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柴胡、人參、黃芩、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地骨皮、麥門冬、知母、淡竹葉。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主治麻疹后余熱,發(fā)枯毛豎,肉消骨立,漸漸羸瘦,或婦女經(jīng)血方凈,適逢痘疹作熱。疹子收后身有微熱,陽盛陰虛,往來寒熱。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柴胡八分,仙半夏一錢,歸身一錢,生白芍二錢,條芩八分,清炙草六分,生地一錢半,川芎七分。主妊婦邪陷入于足厥陰之肝絡,寒熱如瘧,胸脅串痛,至夜尤甚者。 此方君以柴胡入經(jīng)和氣,即臣以川芎入絡和血,妙在佐以歸、地、白芍之養(yǎng)血斂陰,即使以半夏、甘草之辛甘化陽。庶幾陰陽和,俾陰液外溢則汗出,而寒熱脅痛自止矣。 (8)柴胡六君子湯 《扶壽精方》: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三分,人參八分,白術一錢,陳皮一錢半,枳殼(炒)一錢。上父咀。水二鐘,加生姜三片,煎一鐘,食后服。主治傷寒熱解,平復后,或勞碌過食,復作大熱。頭痛,加川芎一錢;口渴,加干葛一錢。 (9)柴胡生化湯 《醫(yī)方簡義》卷六:柴胡 (酒炒)一錢,川芎二錢,當歸五錢,桃仁十三粒,炙甘草五分,炮姜五分,荊芥一錢,酒炒黃芩一錢。水煎,加酒半盞沖服。溫經(jīng)散寒,活血清熱。主產(chǎn)后郁冒寒多,復汗,身熱。 (10)柴胡天水散 《觀聚方要補》卷一引《統(tǒng)旨》:柴胡二錢,黃芩二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滑石二錢半。加竹葉10片,水煎服。主中暑??人院疅?,盜汗不止,脈數(shù)。 (11)柴胡碧玉散 碧玉散見于《傷寒直格》,由滑石、甘草、青黛三藥組成,具有祛暑清熱之功,主治暑濕證兼有肝膽郁熱者。本方與小柴胡湯相合,則在清利肝膽郁熱的同時,又有祛濕之功。何建平等用碧玉柴胡湯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取得了較好療效。 (12)柴胡三仁湯 三仁湯見于《溫病條辨》,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組成。具有宣暢氣機,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臨床用于濕溫發(fā)熱,療效肯定。合用小柴胡湯和利樞機,宣暢氣機,兼扶正氣,則濕熱之邪能夠速解,而正氣不傷。 (13)小柴胡湯合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湯見于《傷寒論》第161條,治療“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本方是治療痰氣痞的方劑,具有和胃降逆,化痰下氣的作用。 臨床多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療,而小柴胡湯也是治療胃部疾病的常用方劑,所以臨床上也就有人不自覺的合用了兩方。如用兩方相合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膽—心綜合征等。 (14)小柴胡湯合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在《金匱要略》中是治療痰飲的方劑,是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在《傷寒論》中則是治療水氣上沖病的,本方具有溫陽降沖,化飲利水的作用。劉渡舟教授臨床上常用以本方為首的苓桂劑治療“水心病”,療效甚佳。 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文獻也有報道,如高維軍合用兩方治療眩暈,認為濕熱壅阻少陽,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見頭暈沉悶,用小柴胡湯以清少陽之熱,苓桂術甘湯利濕化濁 。 (15)小柴胡湯合小建中湯 二方合用治療小兒疾病。如張子萍用二方合用治療小兒再發(fā)性嘔吐。認為再發(fā)性嘔吐是一種頑固性證候,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故選二方合用,以小建中湯溫化中焦之寒,補益脾胃之虛,培土抑木治其本;以小柴胡湯解肝膽之郁,和降胃氣而止嘔吐以治其標,二方合用相得益彰。 (16)柴胡溫膽湯 《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三:柴胡、陳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實(麩炒)。引用生姜。水煎服。“感冒病時觸驚異,心驚膽怯睡不安;身熱煩燥面青赤,疏解散與涼驚丸;和以柴胡溫膽湯,寧神定志效通仙?!?/span> 劉渡舟先生又用柴胡石膏湯(柴胡、黃芩、半夏、黨參、炙甘草、生石膏、連翹、枳殼、桔梗、生姜、大棗)治療外感發(fā)熱病,本方退熱其效如神,三劑之內(nèi)多能熱退病愈,劉渡舟稱之為中藥的“阿司匹林”;柴胡鱉甲湯(柴胡、黃芩、黨參、甘草、半夏、生姜、紅花、茜草、鱉甲、牡蠣、干姜、土元)治療肝脾腫大。 余則又有用小柴胡湯合三甲散以軟堅消癥、理氣解郁以治療肝脾腫大者;或用小柴胡湯合四磨飲子,治療正氣素虛,而又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見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者;或用柴胡黛蛤(gé)散治木火刑金,咳痰帶血,咽喉不利,頭暈耳鳴,胸脅作痛者。 二、《傷寒雜病論》柴胡劑量相關問題 (1)最大量半斤:見于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方(太陰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鳴下利)。 主要用于治療:往來寒熱、或如瘧、或瘧病、或發(fā)熱、或潮熱者、或有嘔者、或胸脅苦滿或胸滿脅痛、或脅下硬滿者 可見大劑量柴胡主要用于治療往來寒熱,并見嘔而胸脅苦滿者。這其中往來寒熱與胸脅苦滿為柴胡主治所特有。 (2)其次四兩:見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 柴胡桂枝湯主治“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治“兩腋急痛,不能轉(zhuǎn)側(cè)”。 以上兩方主治無明顯寒熱往來,柴胡桂枝湯證的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為桂枝湯證,與柴胡往來寒熱有區(qū)別,但兩方證的胸脅證比較突出。胸滿為胸中滿悶感;心下支結(jié)為上腹部有輕度抵抗感,觸之緊張,好象有物支撐的感覺。 (3)再次二兩十六銖:見于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加芒硝湯為二兩十六銖,也以胸脅證為主,原文主治“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 其中柴胡主治胸脅滿。故中小劑量柴胡主要用于治療胸脅苦滿。 (4)再次為一兩半:見于柴胡桂枝湯方 一治“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之輕癥,一治風中于腎,癥見“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意在升散。 (5)最小量:見于鱉甲煎丸方。 三、少陽在泉治則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火淫于內(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黃元御治少陽相火用柴胡芍藥湯,其組成為: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白芍、生姜、大棗。實為小柴胡湯加白芍。 小柴胡湯為治少陽病主方,方中以柴胡之辛涼微苦為君,發(fā)之以黃芩之苦,收之以白芍之酸,《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曰:“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瀉之?!狈街杏钟懈什?、大棗以瀉之;少陽之逆,必犯脾胃,故有半夏、人參安中。 四、少陽在泉常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