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一個超級熱門的養(yǎng)生話題。 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減肥,但人人都需要祛濕。 當普通老百姓談論濕氣的時候在談論什么?在談論水腫濕疹,在談論紅豆薏米冬瓜荷葉,在談論利水利尿,在談論皮毛;高手在談論濕氣的時候在談論什么?在談論健脾在談論升陽在談論本質。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氣如油入面,油和進了面里,再想把油從面里弄出來,那簡直是“蜀道難,難于登青天”。 濕邪的狡猾之處在于它不張揚,它是悄悄地慢慢地入侵你的身體,你渾然不知,等你發(fā)現了就已經晚了。它已經攻克了你的脾胃,占據了你的五臟六腑,彌漫在你身體的每一條經絡,每一個穴位。而且濕邪從來不孤軍戰(zhàn)斗,它會請來爪牙助紂為虐,它與風邪結合就是風濕,與寒邪結合就是寒濕,與火邪結合就是濕熱。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濕氣的本質是什么?濕氣的本質是脾胃的運化出了問題。脾胃的運化相當于什么?相當于西氣東輸工程,相當于南水北調工程,把多余的資源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脾胃運化不好,該有的津液沒有,不該有的津液有了,很多人濕氣滿滿,卻口渴得要命。 祛濕的根本在于健脾,脾胃的運化能力提高了濕氣自然就祛除了。如何提高脾胃的運化能力?如何把身體里多余的水濕運送到需要的部位?如何徹底斷絕濕氣的來源? 莫急,莫慌,中國人的濕氣只有醫(yī)圣張仲景才懂,張仲景深諳濕氣的本質,于是開出一個方子,成為祛濕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濕的方子都是在這個祛濕方基礎上加減而來。 千古第一祛濕方苓桂術甘湯送給你們。 茯苓20克 桂枝15克 白術10克 炙甘草10克 (以上四味藥放入兩瓶礦泉水,大火燒開,小火煎煮半個小時,差不多剩一半的水就可以了。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用的時候加熱。) 張仲景說這個方子治療什么病呢? 第一個治療“心下逆滿”。心下就是脾胃這個部位,逆滿就是脾胃水濕太多了,有一種上逆的感覺,比如喝點水就想打嗝或者嘔吐。 第二個治療“氣上沖胸”。意思就是說濕氣太多了,不能氣化成津液,到胸部這個位置受到了阻擋,于是就有一種氣沖到胸部,很膈應的感覺。 第三個治療“起則頭?!?。意思是說,蹲下去馬上站起來頭暈。蹲久了站起來頭暈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剛蹲下就站起還頭暈的話就是濕氣太重的原因。當然也有單純血虛的原因。但如果一個人濕氣太重的話,他的腦部氣血就相對不足,因為有一部分被濕氣占據了,所以起身的時候會導致腦缺血從而頭暈。 第四個治療“身為振振搖”。走路的時候身體搖晃,需要扶著墻走。為什么會搖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會搖晃,身體里面的水濕多了,身體就好比小舟,搖搖晃晃的。 以上四個癥狀是苓桂術甘湯主攻方向,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放到今天來說,只要你身體有濕氣,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濕氣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中焦脾胃有濕氣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有一條水汪汪的大舌頭,舌頭又胖又大,口水多,一天到晚沒有喝水的欲望,喝點水胃脹,都可以聽到水在胃里晃蕩發(fā)出的聲音,至于臉皮浮腫,眼袋大,四肢浮腫那就更不用說了,說明你的濕氣已經泛濫成災了。 張仲景真是無上高明,這個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一陰一陽謂之道”。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陰有陽,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補有泄,可謂天衣無縫也。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下面文小叔細細嘮叨嘮叨方子中的四味藥。 茯苓。 茯苓可是個好東西,它有多好?據考證,從古至今所有的藥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茯苓,九大仙草之一,不溫不燥,不寒不熱,它的性子很平和,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還讓人發(fā)明了一種美味又養(yǎng)生的食品叫茯苓餅。 茯苓祛濕是比較緩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茯苓需要重用才有效果,這個方子用的最多,用到了20克。著名老中醫(yī)岳美中特別擅長當用茯苓來治療脂溢性脫發(fā),茯苓用到50克。 桂枝。 桂枝是這個方子的靈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這個方子就平淡無奇。如果說茯苓是所有藥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藥,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經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藥,張仲景如此鐘情于桂枝,以至于無論寒癥熱癥虛證實證,還是表征里癥還是半表半里癥,都有桂枝的身影。 并不是說桂枝無所不能,但足見桂枝的神通廣大。 小伙伴們問,啥是桂枝? 桂枝就是桂樹的枝頭,最上面的那一小節(jié)嫩嫩的樹枝,可見它的生發(fā)之力是很強的。桂枝的神奇之處在哪里?先問小伙伴們一個問題,脾胃為啥子有濕氣? 因為脾胃睡著了,不干活了,為啥不干活了,因為脾胃太冷了太寒了凍著了。中醫(yī)有一個術語叫“納呆”,說的就是脾胃像木頭一樣,死氣沉沉,毫無生機。 所以,我們要把脾胃叫醒。怎么叫醒?絕對不能用寒涼去叫醒,要用溫度熱度去叫醒。讓太陽照進我們的脾胃,讓脾胃不再陰霾。這個桂枝就好比太陽,它能夠氣化中焦脾胃的水濕,讓水濕變成人體可以利用的水蒸氣,讓這些水蒸氣滋潤我們身上的每一寸肌膚,每一個毛孔。 白術。 白術也是健脾祛濕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夠像桂枝一樣叫醒我們的脾胃,也能夠像茯苓一樣祛濕,只不過它的藥性是往上走的。白術氣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濕,把它變成身體需要的津液。 炙甘草。 甘草,小伙伴們都知道,主要功效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礎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熱解毒之效,增加了補中益氣的效果。炙甘草在這個方子起到什么作用呢?第一調和諸藥,第二救津液,因為桂枝白術都比較溫燥,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苓桂術甘湯的妙處遠不止這些,這個方子還包含了祛濕的三個方法。 中醫(yī)祛濕的第一個方法——利濕。 利濕或者叫利水或者叫利尿,通俗地說,就是借助利濕的藥材讓我們身體的濕濁直接從下面從小便排出去。這些年我們瘋狂追逐的祛濕食材紅豆薏米不就是這樣的嗎?紅豆薏米都是利水利濕的食材,剛開始時還有點效果,慢慢地就沒有效果了。而且利水利濕的藥材多數是寒涼的,長期食用會傷害脾胃,反而會加重濕氣。 苓桂術甘湯中的茯苓也是利濕的,茯苓的好處是它是平和的,不傷脾胃。這就是文小叔為何不向小伙伴們推薦紅豆薏米,卻一直推薦茯苓的原因。 中醫(yī)祛濕的第二個方法——滲濕。 這個滲濕又怎么理解呢?滲就是慢慢滲出來的意思。比如我們經常說這個人臉上滲出細密的汗珠,這樣說小伙伴們應該明白了吧?這個滲濕就是發(fā)汗的意思。借助解表發(fā)汗的藥材讓我們的濕氣從全身上下每一個毛孔慢慢滲出來。 滲濕需要強壯我們的心陽。有的小伙伴心氣不足,心陽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暑,人家都汗流浹背了,他就是不出汗。這時候要調理心臟了。出汗是我們身體排毒的一個重要通道,老不出汗?jié)駳庠趺慈サ裟兀?/p> 苓桂術甘湯中的桂枝就可以強壯心陽,解表滲濕。而且桂枝還可以通過升陽來祛濕。濕氣本質上是一種陰邪。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陽,太陽一出來,地上的濕氣很快就會去無蹤。 中醫(yī)祛濕的第三個方法——燥濕。 燥濕,一看這個燥字就與火有關,所以我們借助溫補的藥材來燥濕。小伙伴們慢慢體會一下這個燥濕的概念,把毛巾放在爐火上烤的時候,毛巾的濕氣是不是被蒸發(fā)了?然后我們把干燥的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桌子上的水就被毛巾吸走了,這就是燥濕。 誰來燥濕呢?苓桂術甘湯中的白術是燥濕的一把手,白術大哥蒼術更是厲害,一般不用。 不過話說回來,見濕祛濕都是治標,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斷絕濕氣的來源。不然你一邊祛濕,另外一邊濕氣源源不斷地產生,你不是白浪費功夫了嗎? 怎么治本?中醫(yī)五行當中誰克水來著?對嘍,就是土。這土是什么呢?就是脾嘛,脾屬土。所以要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好好健脾。 還有,《黃帝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可見濕氣的來源就是脾,要想斷絕濕氣的來源,必須要把脾胃調理好。 用什么來健脾呢?白術是最佳選擇,炙甘草可以來幫忙。 我們最后來總結一下苓桂術甘湯:你看,這個茯苓就相當于利濕,把我們的濕氣從小便排出去。 這個桂枝呢就相當于滲濕,可以強壯我們的心陽,可以解表發(fā)汗,讓我們的濕氣從體表毛孔滲出去。這個白術呢就相當于燥濕,把我們身體可以利用的水氣化成水蒸氣,就像火爐烘烤毛巾一樣。這個炙甘草呢就相當于健脾,牢牢守住我們的脾胃,白術同樣也可以健脾。 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這個思想: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fā)清陽;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炙甘草穩(wěn)固脾胃。 有的小伙伴用了這個方子汗多了,這正是祛濕的效果出來了。有的小伙伴用了這個方子排便次數多了,排便之后感覺非常舒服,當然了,把身體里的垃圾排出去了當然舒服嘍。無毒一身輕嘛。還有的人用這個方子治好了長達數年的慢性濕疹。還有的人用這個方子治好了膝關節(jié)積液、胸腔積液、腦積水、胃脹、水腫等等。 真不愧是千古祛濕第一方啊。張仲景真是高明?。懙竭@文小叔對張仲景的敬佩之情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最后說一下這個方子偏溫,適合脾胃寒濕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