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們今天開始京京樂道的第二講,也就是《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講解這一章之前,我覺得有必要把《道德經(jīng)》全書的一個核心詞給大家介紹一下,那就是“道”字,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道”字出現(xiàn)了七十多次 ,可以說是全書的靈魂、中心思想。 在解釋這個“道”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老子《道德經(jīng)》成書的時代背景?!妒酚洝飞厦鞔_說老子是周王室之守藏史,就是史官。做史官之前,老子的職業(yè)是什么呢?有一種說法是老子曾經(jīng)是武將,為周王室在外面東征西殺幾十年,然后退役以后才去掌管國家的圖書和檔案,又飽覽了周朝及以前歷代的典藏文書,感悟出那個時代殺伐屠戮,很多這個小國國破家亡,人民流離失所,這種慘痛的社會現(xiàn)象刺痛了老子。我個人認為老子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悲天憫人,他急于想找到一種方法,不光能拯救個人,還要拯救天下黎民百姓 。這種方法是什么呢?他就想到了“道”,他覺得這個天下萬物都在變化,那么有沒有不變的東西呢 ?如果有一種規(guī)律,就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這種規(guī)律 ,如果能找到教給百姓,大家去遵守這個規(guī)律以此來調(diào)整個人的行為,就可以趨利避害,在亂世,西周末年也是一個亂世,可以全生保身,所以說這就是老子寫《道德經(jīng)》這本書的初衷。那這種規(guī)律,或者說這種內(nèi)核的東西,用什么詞來稱呼它呢?其實是沒有一個合適的稱呼。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也說過,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就是說沒法去稱呼它,但是又要稱呼它,那就姑且把它稱之為道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可解釋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來說的名稱,那就不是常名。當我們稱呼一個名字,一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就用這個概念框住了這個東西,因為我們稱它這是一個杯子,那它要具有杯子的一些屬性,不管它是保溫杯、茶杯還是水杯、玻璃杯,它都有杯子的屬性,都可以盛水。杯子是它的名,能盛水是它的實,這是名和實的關(guān)系,但是旁邊這個把扇子,它就不能稱呼為杯子,叫杯子了就不能叫扇子,叫扇子了就不能叫杯子。但是“道”,你要是用一種具體的概念去稱呼它,其實就就框住了“道”,把“道”縮小了。在《道德經(jīng)》里,老子多數(shù)提到“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用之不既 ,就是看,看不清楚 ,聽,聽不清楚 ,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用用不完,無窮無盡,可以為天下母,意思是天下萬物的根源和起源。那你說能用一般的名字和概念去稱呼它嗎?所以說老子一再強調(diào)道可道 ,非常道。第一個“道”就是我們說的這個《道德經(jīng)》最核心的哲學上的概念,道可道的意思就是說:一解釋,一講出來,“道”講出來就不是常道了。其實這個“道”,一般學者研究它,實際上在這里面有三個含義。“道”第一個含義就是講這個專有名詞,老子說的這個“道”,它是一個形而上的實體,它是實際存在的東西,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實際存在?!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道”它實際上是獨立存在的,而且在不停的運轉(zhuǎn),生生不息的,但它的形象呢,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是很混沌的一個狀態(tài)。所以說你很難去用一個詞、一組詞或者一篇文章去解釋,給它定性定義。我們只能概括地說,“道”它是形而上的實物,同時它是宇宙的萬物所從生者,就是它玉成了萬物。比如我們很熟知的,《道德經(jīng)》的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實際上是萬物之所以從生者,能夠那么欣欣向榮都是來自這個“道”,這是“道”的第二種意思?!暗馈钡牡诙右馑季褪且?guī)律,《說文解字》解釋“道”,主要就是從象形字來的,最初是道路,后來就引申成規(guī)律?!暗馈钡牡谌龑右馑际巧钪械臏蕜t。除了哲學范疇上的含義,辯證法,形而上,認識論,對個人來說,“道”作為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這兩層意思,指導(dǎo)我們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更重要。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道”的不可言說,我覺得有一個齊桓公與工匠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有一次在宮殿里看書,那個時候可能還比較民主公平,在宮殿外面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工匠在做車輪,用木頭做成那個大車輪,他就問齊桓公大王您在看什么?齊桓公說我在看圣賢之書。老工匠就問,那您看的這本書,寫書的人現(xiàn)在還在嗎?齊桓公說已經(jīng)不在了,去世了。老工匠就說人既然不在,那書也沒有用了,都是糟粕。齊桓公一聽非常震怒,一定要老工匠說出個一二三,解釋清楚,否則絕不答應(yīng)。老工匠就不慌不忙的解釋說:你看我做這個車輪,輪子中間那個車軸部件上是空的,如果太小安不進去,如果太大,安上去晃晃悠悠的,車輪又很容易掉下來。你看這個大小,方寸之間我自己是非常熟悉,因為我做了幾十年了,但是我沒法把它用語言來表達出來,沒法傳授給自己的兒子,所以我現(xiàn)在七十多歲了還在親自干這個木匠活兒,最好的東西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嗎?您說圣人他已經(jīng)不在了,他的最精華的思想也沒法表達和保存呀。齊桓公一聽若有所思,也就赦免了老工匠。這個故事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這個哲理,真正寶貴的思想,語言是很難去完全地表達出來 ,有的時候我們也經(jīng)常說,詞不達意。很多想法,老子這個想法,你可能有所感悟到,但你一旦表達或者一說出來,可能這個意思就流失了。而且老子一句話可能有好幾種含義,里面有好幾層意思,你只能說出其中一種,你說出這種,其實你就把其他的意思給損失了。所以說真正的最高等的道理 ,只能心領(lǐng)意會,或者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但是問題是我們蕓蕓眾生,對于先哲高深的道理,如果圣人不言傳,不把它寫出來,不把它講述出來 ,那更是沒法去了解,茫然墜于云霧之中,所以這也是我今天開這個欄目的目的,希望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學習,大家一起來努力認識我們自己,做好我們自己。 好的,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說到這里,京京樂道,我們下期再見。
《中華詩文學習》主編、北京海淀區(qū)社區(qū)教育咨詢顧問相京先生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