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把我設(shè)為星標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說起日本偶像劇,《交響情人夢》是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2006年,這部根據(jù)同名漫畫改編的電視劇在日本富士電視臺播出,平均收視達到了18.5%。當時,無數(shù)日本人看完之后,跟著劇情去學習了古典樂。 不但收視率高,《交響情人夢》更斬獲第51屆日劇學院賞最佳作品、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樂等5項大獎。 它在中國也受到了無數(shù)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1分。很多從未接觸日劇的人看過這部劇之后,走上了追番的道路。 12年后,買下《交響情人夢》日漫版權(quán)的國產(chǎn)電視劇《蝸牛與黃鸝鳥》卻收視率一降再降,豆瓣評分只有4分。 這不是第一部失敗的國產(chǎn)翻拍劇,事實上大熱日劇本土化近年來都走得不太順。 人們不禁會問,日本IP翻拍國產(chǎn)劇為什么這么難? 01 消失的兩只動物 由林允、張新成主演的《蝸牛與黃鸝鳥》,講述了“邋遢少女”方小萵和“鋼琴王子”李臻言因古典音樂結(jié)緣,陷入甜蜜愛情的故事。 劇方十分看重《交響情人夢》這個IP,在這部劇上花了3.5億元。 就目前的播出內(nèi)容來看,保留了原版大部分的劇情,相當尊重原作。 然而《蝸牛與黃鸝鳥》卻創(chuàng)下了今年湖南衛(wèi)視金鷹劇場播出的電視劇最低收視。 據(jù)酷云收視顯示,該劇僅為同時段電視劇節(jié)目第8位。 本周一更新的中國視聽大數(shù)據(jù)情況,更是跌出黃金時段電視劇榜單。難怪有人稱這部劇為“消失的兩只動物”。 豆瓣評分一降再降,許多網(wǎng)友吐槽“看了第一集完全不想再看第二集”。 “鏡頭語言好差,完全不會講故事?!?/span> 難看到“非粉根本堅持不下去”的程度。 差評并非憑空而來,電視劇本身的確存在許多問題。 日版女主角上野樹里飾演的古怪少女野田慧,在垃圾堆里彈著鋼琴,天真爛漫,不修邊幅。 玉木宏則出色地還原了漫畫中的音樂天才千秋真一,“千秋大人”也成了無數(shù)女生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而到了中國版,林允瞪眼式的浮夸演技,著實勸退了不少觀眾。 張新成一言難盡的妝發(fā),仿佛是得罪了造型師。 劇情方面,編劇為兩位主角設(shè)置了重重奇遇,卻顯得“有點假”。 尤其是方小萵“撿”回醉酒的李臻言、厚臉皮蹭吃蹭喝等劇情,實在太過“離地”。 另外,以古典音樂為背景《蝸牛與黃鸝鳥》,在鋼琴方面的表現(xiàn)也不盡如人意。 特別是女主角方小萵的演奏永遠頭手分離。晃動頭部的節(jié)奏與音樂節(jié)奏更是完全不一樣。 過多的內(nèi)心獨白,則使男主角李臻言的角色塑造過于表面化。 拖沓的劇情、略顯浮夸的演技,讓很多觀眾選擇了棄劇。 02 那些年,撲街的翻拍劇 不只是《蝸牛與黃鸝鳥》,近年來國內(nèi)翻拍大熱日劇幾乎全軍覆沒。 受到全網(wǎng)群嘲的劇版《深夜食堂》,黃磊、趙又廷、海清一眾明星加盟都無法拯救,豆瓣評分僅為2.8分。 讓人尬出天際的“老壇酸菜方便面”完美演繹了什么叫強行植入 照搬原版的日式居酒屋和主人公裝束,讓許多中國觀眾感到違和。 臺詞更是流于雞湯,暴露出劇本薄弱的問題。 今年春天在騰訊視頻播出的《不完美的她》也令原本期待滿滿的觀眾有些失望。 周迅、惠英紅、趙雅芝的出演是該劇的演技保證。 驚呼“神仙卡司”之余,主線太散,剪輯破碎成了許多人的觀劇的遺憾。 過多的倒敘和插敘手法,也讓觀眾感到心累。 一位在豆瓣上給《不完美的她》打兩星的觀眾說:“視覺風格怪,人設(shè)與人設(shè)行為脫節(jié),敘事混亂,場景銜接bug多。” 03 本土化的困境 盡管這些翻拍劇選擇了質(zhì)量上乘的日劇原型,可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卻大部分都讓人失望。 為什么收視口碑俱佳的日劇一翻拍就水土不服?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 首先,國產(chǎn)翻拍劇普遍情節(jié)拖沓。 10集左右的日劇往往被制作成30、40集的電視劇。 為了湊足集數(shù),國內(nèi)編劇不得不加入一些無關(guān)的支線或者新的人物。相比原版,節(jié)奏自然就變慢了。 此外,翻拍劇在劇情方面常常給中國觀眾一種懸浮感。這種懸浮感來源于劇情失真和中日文化差異。 許多翻拍劇對日劇原版的形式和故事拿來就用,就很容易出問題。 充滿著翻譯感的臺詞,也讓人分分鐘出戲。 日劇經(jīng)常使用旁白,而中國的觀眾并不能完全適應(yīng)這種劇情推進手法。 大量日劇采用了動漫式的夸張手法,放到國產(chǎn)劇中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不接地氣。但去掉這些元素,又會遭到原版日劇粉絲的批評。 一些存在于日本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中國觀眾心中卻成了“奇葩”。例如《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呢》中男主人公自稱“高等游民”,但在中國觀眾眼中就是個“啃老族”。 缺乏對原版主旨的深刻理解,不少翻拍劇顯得空洞無趣,徹底失去了原版水準。諸如勵志類、社會類的題材,翻拍劇總是浮于表面。 中日文化的差異給翻拍劇的本土化帶來了更高的難度。 反觀今年收視率極高的《安家》也許能給翻拍劇本土化帶來一些新的啟發(fā)。 《安家》改編自日劇《買房子的女人》,除了保留了原版的一些外殼和口號“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以外,這部劇跟原版沒什么太大關(guān)系。 因為中日地產(chǎn)中介存在很大差別,《安家》選擇舍棄那些日本獨有的社會現(xiàn)象,轉(zhuǎn)而突出買房者的人物刻畫,在國內(nèi)觀眾中產(chǎn)生了共鳴。 正如編劇六六所說:“我們依托真實事件改編創(chuàng)作出來的本土化故事,讓本劇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非常鮮明,那些鏈接著婚姻、教育、生活、工作的單元故事將國人為房歡喜為房愁的百態(tài)人生涵蓋其中,照亮都市生活?!?/span> 如何把國產(chǎn)翻拍劇更好地本土化,劇作本身的打磨還任重道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