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月 共 讀 《發(fā)展心理學》 作者: [美] 羅伯特·費爾德曼 領讀者:小貝多芬 領讀者說 6.1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基本情緒表達有基因基礎,但情緒與表情的對應是逐步形成的,其原因可能是這是種社會化的需求(從他人處得到反饋的強化結果),也有可能是嬰兒的肌肉未發(fā)育完全(有證據(jù)顯示一月齡的嬰兒就可以表現(xiàn)出微笑,因此這假設是被證明是錯的)。 7月齡的嬰兒具備足夠的表情分辨能力,這為接下去的社會化做好鋪墊,社會性微笑的發(fā)展也是社會性的重要功能。 嫉妒是本能,是保護自己,獲得更多父母的照料的手段;普遍來說長子與次子的不同性格傾向也有因為資源問題的影響部分(在長子的頭幾年里,父母照料關心的對象只有一個,而次子出生即受到部分的關心。 很有意思的是,父母對次子的補償往往是過度的)。個體對于同一刺激的反應的不同的。 社會性參照是社會溝通中的重要機制,表現(xiàn)出社交中的非自我中心,這對社交是有效的。社會性參照與自我覺知很好地區(qū)分自己與他人,在兩種能力發(fā)展時掌握新的技能,共情。抑郁的父母的表情和行為難以度量,嬰兒產生認知混亂。 6.2 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是嬰兒唯一的自保手段,生理和情緒的接觸是嬰兒產生依戀的基礎。四種依戀類型揭示早期的社會化過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成人后的處世和思考行為。 一般傾向母親是提供安全依戀的主要來源,但父親的作用是因為家庭分工的不同和男性普遍性格,還是父親該角色就決定嬰兒的依戀與他的關系較小??伤艿囊缿兕愋驮诶喂痰膬r值觀和潛意識之前,個體可能會認識到需要改變,但是不實際行動。 與同伴的社會化交互有長遠益處。 6.3 嬰兒間的差異 嬰兒的個人氣質均不同,因人施愛。 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導致的藍男粉女,同樣的,因為社會性地篩選和選擇強化導致大多數(shù)文化中男性傾向獨立、女性傾向順從。基礎的差異可能是激素影響的,但這種激素的變化是因還是果,尚未可知。 在對看護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角色本身遠比關系本身微不足道,嬰兒會對行為產生反應,而不是特定的人。 哈哈 打卡集錦 白 1 速讀+精讀+圍觀 上官婉兒(速讀) 討論嬰兒的社會性和人格發(fā)展,居然先從情緒入手。情緒感知在社交上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從未考慮過的角度。的確,想到人類社交,第一反應一般是功能性需求——生存合作之類,但具體到個體,快樂、痛苦、憤怒…… 進而可衍生出微笑、哭泣、攻擊等等實際互動,的確比成年人理性的互動更早更原始,也許對自我和他人的情緒感知的確可以作為社交互動的源動力之一。 而最初的嬰兒模式,雖然行為模式未必與成年人完全一致,但也可窺見人類模式的簡化版本,干擾因素更少,發(fā)展趨勢更可見。 如此再來到此章第一部分探討的內容,便順理成章,嬰兒是否體驗到情緒、嬰兒能否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便成為探討社會性及社會性表現(xiàn)的最佳切入點。 家庭、父母、照看者、機構……構成了嬰兒最初的社會關系,在互動中不但影響嬰兒社會性的形成,也影響了人格的發(fā)展。嬰兒活動范圍那么小,接觸范圍也有限,要討論嬰兒的社會性和人格發(fā)展,看似簡單,卻要在單一的環(huán)境中抽絲剝繭,也不容易。 書中從關系的形成看嬰兒的社會性,逐一討論依戀、互動等因素,引出現(xiàn)實可操作可借鑒的嬰兒撫育方式。再從嬰兒個體差異切入,討論形成差異的幾個因素,也引出了撫育嬰兒值得注意的問題。 總之,拋開人類撫育后代的本能,解構照看者與嬰兒的互動,嬰兒對關系形成是有主動性的——情緒表達,就像前面書里探討過的,嬰兒的基因表型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塑造了所處環(huán)境,這與社會性互動方式是一致的。 唐.巴士尼(速讀) 第六章(主題詞:情緒,人格,依戀) 1.人類天生就具有情緒能力。幾乎所以母親認為孩子在滿月以前就已經表達出情緒。 思考:情緒天生的論點有什么意思?從各種角度講 情緒都是那么重要。 從心理學“冰山理論”看,情緒最可能和海面以下的 隱性記憶,潛意識有關。在孩子滿月之前 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的,是否情緒就是整個冰山,就是我們源于人性的意識全部? 有人說“中國人交流,對錯不論 情緒為先”。 這也是我體驗的一個強烈差距。西方低語言敏感環(huán)境下,理性為先,會第一性認可你說了什么,對情緒表達的寬容度很高(你表情可能沒表達好,但對你說出的話要負責任)。 東方高語言敏感環(huán)境 相反,情緒表達是第一位的,把關系 人情 面子擺在前面(有人經常會說“我那句話 是說給他聽的,你怎么能信呢”) 說回來,我們語言運用對情緒的知識 獲得些什么呢。我們能否左右自我情緒的觸發(fā)模式?我們能否控制情緒?我們能否 給他人創(chuàng)造一些情緒環(huán)境 使他人和自己更快樂? 2.依戀:兒童及特定個體之間形成的一種正性情緒連接。(當兒童體驗到對特定的人有所依戀時,和他們在一起便能使兒童感到愉快,在兒童難過的時候,只要他們出現(xiàn)兒童表示感到安慰。) 思考:嬰兒時期的依戀本質會影響我們后半生如何與他人建立關系。依戀是如此的重要??!無以復加。 從人格形成和依戀密不可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不只看你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還要看你形成依戀時運氣如何。 p220母親如何學會怎樣對嬰兒作出反應建立依戀呢?母親通常的反應基于她們自己的依戀風格。依戀模式某種程度可以說代代相傳的,但我堅信依戀風格 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3.p226 嬰兒的早期體現(xiàn)在塑造其人格的一個關鍵方面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即他們基本上是信人的,還是多疑的。(在這個階段嬰兒發(fā)展出信任或不信任感,主要取決于照看者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嬰兒的種種需要。) 思考:媽媽在孩子三歲以內可以考慮不工作,蠻有意義的。 晨(精讀) 6.1 1.如果成人對兒童沒有回應,微笑的次數(shù)便會減少。從這句話可知,父母要對兒童進行正反饋,與孩子的外向性可能也存在聯(lián)系。 后文中,父母態(tài)度對嬰兒有持續(xù)性影響。當父母情緒持續(xù)低落時,孩子以父母進行社會性參照而變得克制而失落,解釋了家庭不幸的孩子心思敏感而細膩的原因。 2.書中嫉妒實驗,也可能是嬰兒為了保證自身生存而做出的本能反應。 3.你的反應顯示你在意的不僅僅是你外表看起來如何,它意味著你有一種自我感,知道自己是一個他人會有所反應的獨立的社會性個體,你以一種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來展現(xiàn)你自己。 這段話讓我驚訝于人類的自我感出現(xiàn)得如此得早,且用在我看來非常普通的動作反應來印證,人類的自我情節(jié)遠遠比我想象中要深且廣。 6.2 1.依戀質量對兒童未來人際關系有重要影響,安全依戀型兒童會表現(xiàn)出更少的心理困難。對嬰兒愿望和需求的敏感,母親與嬰兒同步互動非常重要。但也有資料表明文化規(guī)范與期望會對依戀類型產生影響。 2.在這節(jié)中,解釋了為何在嬰兒早期的生命活動中,很少提及父親,為我以前的疑惑做出了解答。依戀對于嬰兒是一種多重關系。父親在養(yǎng)育過程中也有著重要地位。 3.關系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持續(xù)的過程。溝通彼此需要并相互做出反應,聯(lián)接便得到了鍛造和強化。這兩句話無論何時都適用。 6.3 1.從誕生那一刻起,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便開始出現(xiàn),這些差異基于性格、家庭特點、被照料方式。滿足嬰兒需要、給予嬰兒一定自由會讓嬰兒變得信任與自主。 2.氣質與環(huán)境間的擬合度可以調整嬰兒氣質,單一氣質沒有好壞。 宇(精讀) 第六章 嬰兒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fā)展 6.1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嬰兒的情緒:嬰兒的表情是其情緒指示器。真正的情緒具有三種成分:生理喚醒成分、認知成分、行為成分。情緒表情有可能有助于調節(jié)情緒本身。 情緒表達具有適應功能,在發(fā)展出語言功能之前表達其需求。9~10個月構成邊緣系統(tǒng)的結構組織開始生長,邊緣系統(tǒng)開始與額葉一同工作,情緒范圍不斷擴大。 陌生人焦慮通常出現(xiàn)在6個月到一歲。分離焦慮通常開始于7個月,在14個月到達頂峰,然后逐漸降低。最早的睡眠微笑可能沒有太大意義。社會性微笑是嬰兒對他人做出的反應,這里提到成人對兒童的回應。 新生兒已有模仿成人表情的可能性,5個月大能夠區(qū)分快樂和悲傷的聲音,出生半年的嬰兒可能開始理解隱藏在他人表情和聲音背后的情緒。 社會性參照最早出現(xiàn)在8到9個月,212頁。父母的態(tài)度會對嬰兒行為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可能是持續(xù)性的。 自我的發(fā)展:自我覺知大約在12個月開始發(fā)展。在西方文化中18~24個月的嬰兒,發(fā)展出對自己身體特征和能力的知覺。 心理理論:大一點的嬰兒對他人有進一步的認識。兒童理解意圖和因果關系的能力在嬰兒期也有所發(fā)展,類似于目的論的認知。兩歲的嬰兒開始表現(xiàn)出共情能力的萌芽,開始在假裝游戲和戲弄他人時使用欺騙。說明嬰兒已經發(fā)展出個人心理理論的雛形。 6.2 關系的形成 新生兒的父母必須開始和嬰兒建立關系。依戀的概念見216頁。僅僅只有食物并不是依戀的基礎,就人類而言也沒有證據(jù)證明印刻理論。依戀主要是建立在嬰兒安全需求的基礎上。 一歲兒童四種典型依戀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亂型,詳見218頁。依戀質量對兒童以后的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并不是絕對的。 形成依戀的互動:安全型依戀的母親提供適當水平的回應嬰兒的信號。依戀漠視可能會代代相傳。嬰兒發(fā)出信號的清楚程度,會影響到母親的回應程度。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嬰兒擁有多重依戀關系,而且很難決定哪個才是主要依戀。 對于不同文化下的依戀研究:德國嬰兒大多數(shù)屬于回避型依戀,中國兒童在陌生情境中表現(xiàn)得更加拘謹。 嬰兒的互動:關系的發(fā)展是不斷持續(xù)的過程,貫穿一生。224頁,圖6-5,嬰兒-照看者互動序列。交互式社會化過程中聯(lián)結遞增。 嬰兒與同伴的社會交往:嬰兒間的互動。最初幾個月會看著同伴微笑、大笑、發(fā)出聲音。9~12個月嬰兒相互展示和接受玩具。隨著年齡增長,嬰兒開始彼此模仿。 模仿能力與鏡像神經元和額下回有關,鏡像神經元功能失調有可能與兒童心理障礙和自閉癥有關。處于兒童看護中心這樣的群體環(huán)境中的嬰兒,從同伴處學習的機會可能具有長遠的益處。 6.3 嬰兒間的差異 人格發(fā)展:埃里克森認為:嬰兒的早期體驗在塑造其人格是信任的還是多疑的這一關鍵方面有著重大影響。前18個月是信任對不信任階段,主要取決于照看者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嬰兒的種種需要。 18個月到3歲是自主對羞愧懷疑階段,如果父母在安全范圍內鼓勵孩子探索并給于一定自由,嬰兒便會發(fā)展出獨立性和自主性。 氣質:包括個體一致且持久的喚醒模式和情緒特點。氣質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養(yǎng)育實踐能夠很大程度上改變氣質。氣質反映在幾個維度上:見228頁表6-2,這個表“活動水平”字體不應該加粗。氣質分類:易養(yǎng)型、難養(yǎng)型、遲緩型。 擬合度:關鍵因素似乎是父母對嬰兒困難行為的反應方式,父母遇到苛刻行為也應盡量避免憤怒和不一致的反應,見228~229頁。氣質的生物基礎:見229頁。 性別:對于性別差異的范圍和原因存在大量爭議,肯定的是嬰兒間個體差異比其性別差異大得多。性別角色:隨著成長逐漸受到社會為他們設置的性別角色影響。這個是感興趣的問題,性別特征有多少是受社會影響,多少是與生俱來? 嬰兒看護中心對兒童后來發(fā)展的影響:見232~234頁。作者認為兒童看護中心可能造成未曾預料的后果,但是從數(shù)據(jù)的角度來看,兒童看護中心也有很多益處。 肯定的是:兒童看護的質量是十分關鍵的,最后的專題內容描述了嬰兒看護中心的選擇建議,要求相當苛刻。國內這種機構本來就很少,能達到如此苛刻的要求的機構不知道能有多少,其價格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呢。 Lemon(精讀) 6.1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嬰兒天生具有表情,隨著月齡增加而逐漸豐富?;谶@些表情,推斷出嬰兒表達出了情緒,隨著大腦復雜性的提升,嬰兒能夠體會更多的體驗。 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發(fā)生在一歲和第七個月。焦慮代表了它社會性的進步,分離焦慮有利于嬰兒引發(fā)照顧者的注意,進而得到更多的保護。 由于嬰兒無法使用語言,只能依靠表情傳遞情感,書中特別提到了嬰兒的微笑,需要成人對其及時回饋,否則微笑次數(shù)就會減少。 第三章講到嬰兒可以模仿成人的表情,進而對表情進行解讀,那么就是說雖然小baby不會說話,但它能夠體察到成人的情感變化,也會做出反應。 千萬不要以為小寶寶什么也不懂,它全部都明白。所以家人的氛圍和態(tài)度非常重要,從嬰兒期就會對其的性格產生影響。 嬰兒的自我意識開始于一歲左右,兩歲時已經有了心理理論的雛形。 6.2 關系的形成 在嬰兒期最重要的關系就是依戀,隨著嬰兒的發(fā)育,知道特定的個體能夠提供安全的保障,會與其產生特殊的關系。比如母親。 依戀有四種類型:安全依戀,回避依戀,矛盾依戀和混亂依戀。安全依戀型的兒童會成人后會更善于交往,更加積極。 形成依戀需要父母和嬰兒相互作用,母親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做出相應的反饋。而父親對孩子愛的表達也很重要,比如抑郁和物質濫用,父親的行為有更高的相關。 對父親和母親的依賴不同,一個原因是二者和孩子在一起時做的事不同,母親花時間在喂養(yǎng)上,而父親則花時間在玩耍上。即便都是玩游戲,二者玩的內容也不同。 嬰兒隨著時間推移,依戀的個體會有變化。不僅在嬰兒期,關系的變化貫穿了我們一生。在交互過程中,嬰兒和照看者的鏈接得到了強化。 嬰兒會對其他嬰兒更積極,試圖模仿彼此。研究識別出一組神經元與天生的模仿能力有關,叫鏡像神經元。兒童某些心理疾病如自閉癥,就與鏡像神經元功能失調有關。 6.3 嬰兒間的差異 讀到這節(jié),我才明確:嬰兒之間是有差異的,差異是天生的,而且并非由基因決定,因為同一父母的不同孩子間差異可能非常大。 在出生后18個月內,嬰兒會發(fā)展出信任感,這和照料他的人有關,及時回應嬰兒的需求將使嬰兒更容易與他人產生親密關系。 18個月到三歲間,如果父母鼓勵探索并給與自由,嬰兒會發(fā)展出獨立性和自主性。 湯圓圓(圍觀) 第六章 嬰兒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fā)展 本章是我最關注也是引發(fā)我跟娃娃爸爸爭吵最多的一章。很多育兒焦慮這一章也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6.1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這一節(jié)關注嬰兒的情緒,我從來沒想過嬰兒會沒有情緒,畢竟娃娃從生下來就是一個表情豐富的孩子,清醒的時候總是在努力的表達(就是各種哭)。這個假設問題還是很有趣的,作者也給出了嬰兒可以體驗情緒,盡管范圍還相當有限。 這節(jié)提到的陌生人焦慮是我現(xiàn)在正在經歷的,感同身受吧,出去打疫苗沒怎么疼哭,被打針的醫(yī)生嚇的哇哇大哭,也是沒誰了。當然這說明娃娃長大了,發(fā)育正常,我也是很開心的。不久的未來我就要體驗分離焦慮也許比現(xiàn)在更撓頭… 本節(jié)的社會性參照也很有趣,自我的發(fā)展拓展了我的知識,印象中自我概念的發(fā)展是在一歲以下,然而一般來說嬰兒要到17-24個月。 這一節(jié)最后心里理論的觀點,是不是和正面管教中基礎理論相似?一樣?記得正面管教的基礎也是嬰兒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 打著卡睡著了,后面內容明早再說吧刺激之后做出自己的決定再看環(huán)境對他的反應。我當時只是看了淺顯的一個指導,可能說的不對。 嬰兒兩歲左右開始有共情,還是讓我有些意外的。好早啊。 6.2關系的形成 對依戀關系的形成影響曾經是我跟娃娃爸爸爭論的焦點,對當時在進行睡眠訓練的我,他很擔心會影響孩子對我的依戀,我也很擔心,之后睡眠訓練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我覺得略微的放手,降低對孩子的哭泣的干預度是可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