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山藥糊
材料:芡實500克,山藥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法:芡實、山藥曬千后磨成細粉,將糯米粉與白糖加入調勻。
服法:取混合粉50至100克,加入冷水調成稀糊狀,加熱燒熟。每天早晨空腹溫服。
功效:健脾止瀉。
主治:寒食困脾之腹瀉。
點評:該方源自《本草新編》。芡實、山藥均入脾腎,是健脾除濕要藥。山藥偏甘味而健脾,芡實偏澀味而收斂,配合糯米粉可治虛寒腹瀉。糯米黏滯,難以消化,所以每次用量不能太多,急性細菌性腹瀉、菌痢者忌用。白糖補虛和中,口味清淡者可以酌減。如果濕熱困脾,可以選用西瓜皮、金銀花、蒲公英等加入熬糊。
清蒸茶鯽魚
材料:鯽魚1條,綠茶20克。
制法:將鯽魚剖開,去除內臟,沖洗干凈。將茶葉塞入魚腹,縫扎腹口,不使茶葉掉落。將鯽魚置盤,料酒、蔥、姜去腥,放入蒸鍋蒸熟即得。
功效: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主治:痰濕困脾之納呆脘滿、口膩口臭、大便黏滯或腹瀉水腫。
點評:方出明代吳球的《活人醫(yī)統(tǒng)》。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利濕、利尿消腫功效,對于脾胃虛弱、水腫腹瀉、便血潰瘍、糖尿病等有輔助治療作用。綠茶能清熱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煩。
兩者合用,可用于陰濕困脾、口臭發(fā)瘡、水腫腹瀉。原方要求保留魚鱗,為的是加強利水作用。
青鴨羹
材料:青頭鴨1只,青橄欖五個,赤小豆250克,食鹽、蔥花適量。
制法:青頭鴨宰殺退毛去內臟,洗凈備用,小豆洗凈,連同青橄欖塞入鴨腹,可縫扎避免漏出。鴨子加水燉煮,料酒共煎去腥,燉熟后加入食鹽、蔥花。
服法:佐餐,先空腹吃鴨喝湯。
功效:健脾利濕,開胃解乏。
主治:痰濕困脾,脾失健運。
點評:方出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鴨子性偏涼,入脾胃肺腎經,為暑天進補優(yōu)質禽類,《本草綱目》 稱贊其“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可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等。鴨子配合蔥花,可通陽除心火。青橄欖能清熱利咽、生津止渴、化痰下氣。小豆善下行,能通利水道,導水濕下泄。四者合用,能清熱健脾、補虛除煩、祛濕解乏,是貼秋膘的佳肴。也有用草果代青橄欖,草果偏溫,和胃醒脾、芳香化濕,可中和青鴨、赤小豆的寒性,胃寒口膩者可以選用。
暑熱傷脾運,運化失調,則水濕內生且氣血生化無源,所以人體四肢不得濡養(yǎng),出現(xiàn)肌肉不充、身體虛乏。此時人需要利水除濕,并補充優(yōu)質蛋白。如果一味地吃肥甘厚味食物,會使升發(fā)的脾氣不堪重負,所以貼秋膘可以選擇山藥、蓮藕、胡蘿卜、番茄、黃花菜、兔子肉、鵪鶉、胖頭魚、草魚、大蝦、扇貝之類的健脾易消化食物比較好。如果沒有飲食忌諱,還可以選用泥鰍。
山藥雞肫
材料:雞肫250克,鮮山藥100克,青豆30克,蔥、姜各10克,料酒15克,精鹽2克,醬油5克,白糖3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濕淀粉50克,香油3克,雞湯50克,菜油500克。
制法:雞肫、山藥洗凈切片,生姜切末,蔥切花。置雞肫于碗內,精鹽、料酒、胡椒粉拌勻上味。另取一碗調入醬油、白糖、味精、雞湯、濕淀粉,兌勾滋汁。鍋燒熱,加菜油燒至六七成熱,下肫片滑散,也就是貼著鍋邊滑入,撈出瀝油。鍋內留底油50毫升,下姜末,煸炒至香,將雞肫、青豆、山藥入鍋翻炒數(shù)下,倒入兌勾好的滋汁勾芡翻勻,撒上蔥花,淋上香油,起鍋裝盤。
服法:佐餐溫服。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主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小兒疰夏疳積。
點評:雞肫健脾助運,善消食積,對脾胃運化功能下降的食少腹脹有良效。山藥味甘性平,補氣養(yǎng)陰而不滯不膩,尤其適合小兒消化不良。青豆味甘性平,健脾生津而又能祛濕化濁,且顏色鮮艷,菜肴增色。三者合用,健脾消食,營養(yǎng)均衡,且滋味鮮美,引發(fā)食欲。也可作為零食,隨時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