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鄧超越夢想 2020-08-18

歷史,是不能憑個人的想象而創(chuàng)造的,必須依據(jù)史料事實作為憑證,從而來為后人所解讀的一種科學(xué)。本篇文章是經(jīng)過作者千辛萬苦,一十八日閉門不出,查閱百度百科、搜狗、谷歌、歷史書籍和個人點綴創(chuàng)作而成。謹(jǐn)以此文獻給歷史愛好者,望君從中有所得。(注:本文約七萬余字)

親愛的讀者,您指尖的每一次向上滑動,都是中國古代史前進與發(fā)展所留下的足跡!

十一、唐朝篇:(618-907)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人。在位8年(618-626),617年起兵于晉陽,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招降關(guān)中孫華起義軍,奪取長安。擁立煬帝孫楊侑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自領(lǐng)大丞相,封唐王。618年,煬帝遇弒,迫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建都長安,年號武德。擊敗隴西的李軌和薛舉父子、擊退并州的劉武周和宋金剛、擒獲河北竇建德,迫降洛陽王世充,平定各地農(nóng)民起義及地方割據(jù)勢力,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626年玄武門之變,被迫禪位于李世民,自稱太上皇。635年死,享年69歲,廟號高祖。

2.世民,高祖嫡次子,在位23年(626—649),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年號貞觀,虛心納諫,對外開疆拓土,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chuàng)高句麗。設(shè)立安西四鎮(zhèn),與北方地區(qū)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對內(nèi)文治天下,精簡政府機構(gòu),改革三省六部,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nóng)桑,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享年52歲,廟號太宗。

3.治,字為善,太宗九子,在位34年(649-683),沿行太宗各項政治經(jīng)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勤于政事,領(lǐng)土最大化,657年滅西突厥、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百姓阜安,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史稱“永徽之治”。660年以后,因病,武皇后開始干政,二圣臨朝。享年56歲,廟號高宗。

4.顯,原名李哲,高宗七子,武后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共5年半。683年即位,母武則天臨朝稱制。684年被廢為廬陵王。705年神龍政變,復(fù)位?;謴?fù)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shè)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xué)士,發(fā)展與吐蕃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邊疆穩(wěn)定。享年55歲,廟號中宗。

5.旦,原名旭輪、輪,高宗八子,武則天四子,984年-690年,710年-712年,兩度在位,共8年,謙恭好學(xué),精通書法,684年即位,武則天垂簾聽政。690年降為皇嗣。710年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復(fù)位。712年,禪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稱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716年死,享年55歲,廟號睿宗。

6.武曌,即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在位15年(690-705),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67歲即位,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明察善斷,多權(quán)略,知人善任,君子滿朝治天下,獎勵農(nóng)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賢才輩出。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酷吏政治,晚年豪奢專斷,漸生弊政。705年,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fā)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fù)辟,被迫退位。享年82歲,謚號則天順圣皇后。

7.重茂,中宗四子,在位不足1個月,710年中宗死,16歲即位,嫡母韋太后臨朝稱制。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被廢。714年死,享年20歲,謚號為殤。

8.隆基,睿宗三子,在位44年(712-756),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勤于政事,革除弊害,撥亂反正,鼓勵生產(chǎn),經(jīng)濟繁榮,史稱“開元盛世”,極盛之世。后期漸怠朝政、驕奢淫逸,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爆發(fā)“安史之亂”,由盛轉(zhuǎn)衰。756年李亨自立為君,被尊為太上皇。762年死,享年78歲,廟號玄宗。

9.亨,原名嗣升、浚、玙、紹,玄宗三子,在位6年(756-762),在靈武即位,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將領(lǐng)討伐安史叛軍,757年收復(fù)長安、洛陽兩京。享年52歲,廟號肅宗。

10.豫,原名俶,肅宗長子,在位17年(762-779),為人仁孝溫恭。762年被宦官李輔國等所擁立,并同年平定安史之亂。763年,吐蕃攻占長安,出逃陜州,起用郭子儀擊破吐蕃,平定仆固懷恩之亂。誅殺權(quán)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任用楊綰為相,致力于安定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但迷信佛教,寺院多占農(nóng)田,國家經(jīng)濟政治進一步惡化。享年53歲,廟號代宗。

11.適,代宗長子,在位27年(779-805),以強明自任,信用百官,嚴(yán)禁宦官干政,任用楊炎為相,廢除租庸調(diào)制,改行“兩稅法”,政治清明,中興氣象。古文運動興起,后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民怨日深、政局轉(zhuǎn)壞。聯(lián)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781年發(fā)動削藩戰(zhàn)爭,爆發(fā)“二帝四王之亂”,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平亂。后期,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對藩鎮(zhèn)多事姑息,總體局勢安定。享年64歲,廟號德宗。

12.誦,德宗長子,在位186天,慈孝寬大,仁而善斷,涉獵諸藝,擅長隸書。任用王叔文等人變法,改革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史稱“永貞革新”。但觸犯了宦官和節(jié)度使的利益,被宦官俱文珍脅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享年45歲,廟號順宗。

13.純,原名淳,順宗長子,在位15年(805-820年),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削藩成果巨大,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稱“元和中興”。享年43歲,廟號憲宗。

14.恒,原名宥,憲宗三子,在位5年(820-824),為宦官梁守謙所擁立,宴樂過多,畋游無度,荒廢朝政,河朔三鎮(zhèn)復(fù)叛。享年29歲,廟號穆宗。

15.湛,穆宗長子,在位3年(824-826),16歲即位,禮遇朝臣,耽于玩樂。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愛理政。權(quán)宦王守澄勾結(jié)宰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jì),引發(fā)染工暴動事件,為宦官劉克明等所弒,享年17歲,廟號敬宗。

16.昂,原名涵,穆宗次子,在位14年(826-840),為人恭儉儒雅,博通群書。18歲即位,勵精求治,放出宮女三千余人,釋放五坊鷹犬,并省冗員,重用寵臣李訓(xùn)、鄭注等人,發(fā)動“甘露之變”,以圖消滅宦官勢力,敗,被軟禁,抑郁而終,享年31歲,廟號文宗。

17.炎,原名瀍,穆宗五子,在位6年(840-846),為宦官將領(lǐng)仇士良和魚弘志所擁立。性情沉毅,雄謀勇斷。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發(fā)展經(jīng)濟,改革積弊,削弱宦官、藩鎮(zhèn)和僧侶地主的勢力。843年平定昭義節(jié)度使劉稹叛亂。845年拆毀佛寺,沒收寺眾土地,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稅源兵員。對內(nèi)打擊藩鎮(zhèn)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史稱“會昌中興”。享年32歲,廟號武宗。

18.忱,原名怡,憲宗十三子,在位13年(846-859),為宦官馬元贄等所擁立,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jǐn)節(jié)儉,惠愛民物,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整頓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對外擊敗吐蕃、收復(fù)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國家安定繁榮,史稱“大中之治”。民稱“小太宗”。享年50歲,廟號宣宗。

19.漼,原名溫,宣宗長子,在位14年(859-873),器度沉厚,姿貌雄杰,改元咸通,勵精圖治,延納讜言。洞曉音律。后期,游宴無度、驕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導(dǎo)致浙東、安南、徐州、四川動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享年40歲,廟號懿宗。

20.儇,原名儼,懿宗五子,在位15年(873-888),12歲即位,權(quán)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亂,引發(fā)王仙芝、黃巢起義。長安失守,逃亡蜀郡。調(diào)動各鎮(zhèn)節(jié)度使平定黃巢起義,返回長安。鹽池之爭和襄王之亂。享年27歲,廟號僖宗。

21.曄,原名杰,懿宗七子,在位16年(888-904),攻書好文,尤重儒術(shù),神氣雄俊。尊禮朝臣,勵精圖治,發(fā)動平定四川陳敬瑄、河?xùn)|李克用的戰(zhàn)爭,消滅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中央禁軍折損,國力兵員不足。受制于宦官、李茂貞與朱溫。900年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發(fā)動政變,被軟禁。后為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所弒,享年38歲,廟號昭宗。

22.裕,昭宗長子,在位1年,900年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發(fā)動政變,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監(jiān)國,即位。901年,宰相崔胤聯(lián)合禁軍將領(lǐng)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昭宗復(fù)位,降德王。904年為朱溫所殺。

23.柷,原名祚,昭宗九子,在位3年(904-907),為權(quán)臣朱溫的傀儡,一切政事皆不定奪。907年,被迫禪位于朱溫,廢為濟陰王,后遭鴆殺,享年16歲,謚號為哀。唐亡。

結(jié)語:唐朝,可取的也就安史之亂之前的時代,那是一個雍容華貴、繁榮富強的國度。太宗的貞觀之治、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后的武周治世、玄宗的開元盛世,可與之相媲美的只有漢朝,所以我們常常能聽到漢唐盛世,便是如此。唐朝之所以能夠繁榮,一是多明君,而是多賢臣,長孫無忌、魏征、狄仁杰、房玄齡等等,三是基于隋朝政治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使得政府機構(gòu)能夠合理健康的運轉(zhuǎn),使官不得不做一名盡職盡責(zé)的官員。唯一瑕疵的大概是它的藩鎮(zhèn)制度吧,藩鎮(zhèn)割據(jù),導(dǎo)致中央力量的削弱,而無力控制天下。

十二、五代十國篇: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一).五代(907-960)

(一)后梁(907-923)

1.朱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在位6年(907-912),迫唐哀帝禪位,建國號梁,建都開封府,改年號為開平,廢除重稅、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性殘暴。后為子朱友珪殺,享年61歲,廟號太祖。

2.友珪,又名友球,小字遙喜,太祖次子,在位243天,弒父登基,改年號為鳳歷。賞賜將士,收買人心,老將不平,荒淫無度,人心沸騰、民怨四起。913年,太祖子朱友貞、女婿趙巖、外孫袁象先與將領(lǐng)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逃走未成,命馮廷諤殺死他和張皇后。享年29歲,廟號廢帝。

3.友貞,又名锽、瑱,太祖三子、嫡子,在位11年(913-923),在東京稱帝,疏遠(yuǎn)舊臣,重用無能,在梁晉爭霸戰(zhàn)爭中勝少敗多,喪失國土,國勢日衰。在后唐攻入東京前,命皇甫麟將他殺死,享年36歲,廟號末帝。后梁亡。

(二)后唐(923-937)

1.李存勖,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晉陽,晉王李克用之子,在位3年(923-926),驍勇善戰(zhàn),長于謀略,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滅后梁,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洛陽,并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但沉湎于聲色,治國乏術(shù),用人無方,縱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征暴斂,又吝惜錢財,百姓困苦、藩鎮(zhèn)怨憤、士卒離心。死于興教門之變,享年42歲,廟號莊宗。

2.嗣源,原名邈佶烈,稱帝后更名亶,沙陀族,晉王李克用養(yǎng)子,在位7年(926-933),以驍勇知名,殺貪腐,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nèi)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后期姑息藩鎮(zhèn),孟知祥據(jù)兩川而反;御下乏術(shù),權(quán)臣安重誨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享年67歲,廟號明宗。

3.從厚,小字菩薩奴,明宗三子,在位5個月,933年被召回洛陽,在明宗的靈柩前即位。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叛亂,攻至洛陽稱帝,逃至衛(wèi)州,不久遇弒。享年21歲,廟號閔帝、愍帝。

4.從珂,本姓王,明宗養(yǎng)子,在位2年(934-937),端謹(jǐn)穩(wěn)重,沉默寡言,勇猛剛毅。934年,廢愍帝自立為帝,年號清泰,從善如流。石敬瑭與大遼軍隊的進攻,自焚于洛陽,享年51歲,廟號末帝。后唐亡。

(三)后晉(936-947)

1.石敬瑭,河?xùn)|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為李嗣源女婿,粟特族。在位6年(936-942),樸實穩(wěn)重,寡于言笑。936年,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讓幽云十六州。滅后唐,定都汴梁。憂郁成疾,享年51歲,廟號高祖。

2.重貴,高祖養(yǎng)子,在位4年(942-947),拒絕向契丹國稱臣,契丹進攻后晉,947年攻占后都城開封,被迫投降,被俘,享年61歲,廟號出帝。后晉亡。

(四)后漢(947-950)

1.劉知遠(yuǎn),后改劉暠,字達,晉陽人,沙陀族,在位2年(947年―948年在位),不好嬉戲,厚重寡言。面有特象,雄武過人,勇猛善戰(zhàn)。于晉陽稱帝,定都汴京,收復(fù)中原,各地割據(jù)成勢,朝廷難控,手下貪婪,形成弊政,斂賦成災(zāi)。享年54歲,廟號高祖。

2.承祐,后漢高祖次子,在位2年(948-950),不甘大權(quán)旁落,猜忌誅殺權(quán)臣,引發(fā)郭威叛亂,都城被破,被殺。享年22歲,廟號隱帝。后漢亡。

(五)后周(951-960)

1.郭威,字文仲,順州刺史郭簡之子,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縣)人。在位4年(951—954),一代明君,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崇尚節(jié)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好轉(zhuǎn)。享年51歲,廟號太祖。

2.柴榮,后改姓郭,太祖侄,在位6年(954-959),出身邢州望族,器貌英奇,擅長騎射,略通書史及黃老之術(shù),為人謹(jǐn)慎篤厚,勵精圖治,致力于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qū)經(jīng)濟復(fù)蘇。對外南征北戰(zhàn),西敗后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guān)三州。享年39歲,廟號世宗。

3.柴宗訓(xùn),世宗四子,在位1年,7歲即位,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范質(zhì)、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960年,陳橋兵變,禪位于趙匡胤。973年,逝世于房州,享年20歲,廟號恭帝。后周亡。

二).十國(902-979)

(一)南吳(902-937)

1.楊行密,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人。在位3年(902-905),902年,進封吳王,遏止朱溫南進步伐,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享年54歲,廟號太祖。

2.渥,字奉天,太祖長子,在位3年(905-908),生性好游玩作樂,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屢勸不聽,其親信又不斷欺壓元勛舊臣,將領(lǐng)頗感不安。張顥、徐溫發(fā)動兵變,控制軍政,大權(quán)盡失。享年23歲,廟號烈宗。

3.隆演,初名楊瀛,又名楊渭,字鴻源,太祖楊次子,在位13年(908-920),徐溫專權(quán),受徐溫欺侮憂郁而死,享年24歲,廟號高祖。

4.溥,太祖四子,在位17年(920-937),927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貞。徐氏父子專權(quán),禪位徐知誥,938年死,謚號睿皇帝。南吳亡。

(二)吳越(904-978)

1.錢镠,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在位28年(904-932),保境安民,經(jīng)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于世。興修水利,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擴大墾田,歲熟豐稔。享年81歲,謚號武肅王,廟號太祖。

2.元瓘,原名傳瓘,字明寶,太祖七子,在位10年(932-941),933年,被后唐賜封為吳王。934年,進封吳越王。937年,被后晉封為吳越國王。善事后唐、后晉,保土安民。享年55歲,謚號文穆王,廟號世宗。

3.佐,原名弘佐,字元佑,世宗六子,在位6年(941-947),喜好讀書,性情溫順,很會做詩。因尚年幼,無力控制下屬驕橫,寵信諂媚之人,但能摘奸發(fā)伏,945年與南唐瓜分閩國,占領(lǐng)福州。享年20歲,謚號忠獻王,廟號成宗。

4.倧,原名弘倧,字隆道,世宗七子,在位不足1年,整飭軍紀(jì)、嚴(yán)厲剛毅,后被胡進思軟禁。975年死,享年46歲,謚號忠遜王。

5.俶,原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世宗九子,在位30年(948-978),減免租稅,懲其反復(fù),人心安定。勵精圖治,欠稅蠲免,民心大悅。發(fā)展農(nóng)業(yè),糧食豐稔,斗米十文。978年,奉旨入汴京,被扣留,獻封疆于宋。988年死,享年60歲,謚號忠懿王。吳越亡。

(三)前蜀(907-925)

1.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小字行哥,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在位12年(907-918),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勵精圖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與民休息,蜀中大治。享年71歲,廟號高祖。

2.衍,原名名宗衍,字化源,高祖十一子,在位7年(918-925),荒淫無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間,日夜飲酒,愛好奢侈,營建宮殿,巡游諸郡,耗費大量財力,蜀人不得安寧。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賄賂公行,政治腐朽。925年,后唐入侵,降,被殺,享年28歲,廟號后主。前蜀亡。

(四)南楚(907-951)

1.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在位23年(907-930),907年,被朱溫封為楚王,定都潭州(今長沙)。927年,被后唐封為南楚國王。上奉天子,下奉士民,不興兵戈,保境安民。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百姓賦稅,經(jīng)濟繁榮。享年79歲,謚號武穆王。

2.希聲,字若訥,武穆王次子,在位2年(930―932),不稱王,只稱藩鎮(zhèn)。被后唐則任為武安、靜江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享年34歲,被追封為衡陽王。

3.希范,字寶規(guī),武穆王四子,在位16年(932-947年),因俗而治,寬容大度,與土家族首領(lǐng)彭士愁,歃血為盟,訂定《溪州盟約》,正式開啟了民族自治的先河,結(jié)束了土家族人民自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歸于天下一統(tǒng)?;栌篃o道、殘害忠良、剝削人民。享年49歲,謚號文昭王。

4.希廣,字德丕,武穆王子,在位3年(947-950),謹(jǐn)慎溫順,迂腐吝嗇。949年,馬希萼叛亂,希萼敗,不愿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950年馬希萼勾結(jié)蠻族軍再度叛亂,并向南唐稱臣。敗,潭州陷落,被擒,被賜死。

5.希萼,武穆王庶三十子,在位271天,剛狠無禮、兇悍,殺戮報復(fù),縱酒荒淫,將事務(wù)都交給馬希崇,政事混亂。不賞士卒,軍心思變。徐威等將領(lǐng)發(fā)動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后,被囚禁于衡山縣。復(fù)被廖偃、廖匡凝、彭師暠等擁護為衡山王,被南唐任命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仍封楚王。后在入朝的時被南唐扣留。953年死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享年53歲,謚號恭孝王。

6.希崇,武穆王子,在位26天,951年為徐威等將領(lǐng)所擁立,縱酒荒淫,人心不附,投降于南唐。南楚亡。

(五)閩國(909-945)

1.王審知,字信通、詳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在位16年(909-925),出身貧苦,被朱溫封為閩王。選賢任能,減省刑法,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福建的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避免戰(zhàn)爭,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guān)系。享年64歲,謚號忠懿王,廟號太祖。

2.延翰,字子逸,太祖長子,在位2年(952-927),驕傲荒淫,殘忍兇暴,自稱威武留后。926年,被后唐任為節(jié)度使,自稱大閩國王,但仍向后唐稱臣。927年,弟王延鈞與太祖養(yǎng)子王延稟反叛,進軍都城福州,被俘,被殺,史稱閩嗣主。

3.延鈞,后改名鏻,太祖次子,在位8年(927-935),被后唐封為為閩王,931年,受道士陳守元蠱惑,遜位給長子王繼鵬,成為道士,取道號玄錫。翌年復(fù)位,斷絕與后唐關(guān)系。933年,稱帝,改年號為龍啟,國號“大閩”,都長樂(福州)。后被其子王繼鵬所殺。廟號太宗、惠宗。

4.繼鵬,后改名昶,惠宗長子,在位4年(935-939),寵信道士陳守元,興建宮觀,賣官鬻爵,橫征暴斂,猜忌宗室。拱宸、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因發(fā)動政變,被俘,被殺,廟號康宗。

5.延羲,后改名王曦,太祖少子,在位5年(939—944),改元永隆,稱臣于后晉,驕傲奢侈,荒淫無度,猜忌宗族。被朱文進、連重遇殺,廟號景宗。

6.朱文進,永泰(今福建永泰)人,在位2年(944-945),自稱閩王,誅殺皇族,放歸宮女,停止工程,拉攏人心,向后晉稱臣,944年被后晉封為閩國王。留從效、陳洪進及殷帝王延政討伐,敗,為部屬林仁翰所殺。

7.延政,人稱十三郎,太祖十三子,在位3年(943-945),943年在建州稱帝,國號大殷,實行大赦,改年號為天德,944年,朱文進被殺,被迎接去福州。改殷國為閩國,稱閩帝,設(shè)都建州,以福州長樂府為東都,從子王繼昌坐鎮(zhèn)福州。南唐入侵,被俘,謚號恭懿王。閩國亡。

(六)南漢(917-971)

1.劉?,又名纻、巖、陟,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在位24年(917-947),建都番禺 ,改稱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士人治政,行科舉,但荒淫殘暴,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課斂重賦,鎮(zhèn)壓人民反抗,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享年53歲,廟號高祖。

2.玢,原名洪度,高祖三子,在位2年(942-943),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不理政事,猜忌諸弟。為弟劉弘熙所殺,享年23歲,謚號殤帝。

3.晟,原名弘熙,高祖四子,在位15年(943-958),生性荒淫暴虐,威勢刑法統(tǒng)治下民,多誅滅舊臣以及皇族,任用宦官、宮女為政,國力日益衰弱。948年攻南楚,951年占南楚嶺南之地。享年39歲,廟號中宗。

4.鋹,原名繼興,中宗長子,在位13年(958-971),荒淫無度、統(tǒng)治昏庸,國力大衰,朝政糜爛不堪。970年,宋朝入侵,971年降,南漢亡。

(七)南平(924-963)

1.高季興,原名季昌,字貽孫,陜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在位4年(924-928),被后唐封為南平王,建都江陵(今荊州)。截留各國貢品,又為獲取賞賜而向諸國稱臣,反復(fù)無常,被諸國稱為“高賴子”。926年,高季興截獲蜀地入朝貢物,又向后唐索地,妄圖擴大地盤。后唐罷黜其官爵,發(fā)兵征討。敗,轄地日蹙,向南吳稱臣,被封為秦王。享年71歲,謚號武信王。

2.從誨,字遵圣,武信王長子,在位20年(928-948),向后唐稱臣,932年,被封為渤海王,934年改封南平王。地狹兵弱,截留使者,掠奪財物,貪圖各國的賞賜,四處稱臣。享年58歲,謚號文獻王。

3.保融,字德長,文獻王三子,在位12年(948年―960),性情迂腐緩慢,無才智能力,事無大小,皆委任其弟高保勖決斷。稱臣于后周。960年向北宋進貢。享年40歲,謚號貞懿王。

4.保勖,亦作保勗,字省躬,文獻王十子,在位2年(960―962),有治國之才,但放縱荒淫,不理政務(wù),大興宮殿,享年39歲,謚號貞安王。

5.繼沖,字成和、贊平,貞懿王長子,在位不足4個月,963年,宋軍假道南平,趁機控制南平都城江陵城巷,只得納地以歸,南平亡。

(八)后蜀(934-965)

1.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臺),在位7個月,925年前蜀滅亡,被后唐任命為西川節(jié)度使。后漸生據(jù)蜀自立之心,不聽朝令,舉兵反叛。933年,吞并東川,占兩川之地,擊潰朝廷征伐部隊,拜成都尹,加封蜀王。934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大蜀,改元明德。享年61歲,廟號高祖。

2.昶,原名仁贊,字保元,高祖三子,在位32年(934—965),誅殺恃功驕橫的大將李仁罕,攻取秦、鳳、階、成四州。境內(nèi)少戰(zhàn)事,經(jīng)濟發(fā)展,但奢侈淫靡、不思國政、朝政腐敗。964年,北宋伐蜀,降,被俘,后蜀亡。(九)南唐(937-976)

1.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彭城縣(今江蘇徐州)人,原姓李,后隨養(yǎng)父徐溫改名徐知誥,在位4年(937-943),937年篡奪南吳稱帝,國號齊,建都金陵,939年,改國號為唐,復(fù)李姓。勤于政事,變更舊法,興利除弊,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享年54歲,廟號烈祖。

2.璟,原名景通、瑤,字伯玉,烈祖長子,在位18年(943-961),好讀書,多才藝。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滅楚、閩二國,擴張疆土。但奢侈無度,政治腐敗,國力下降。957年后周入侵,失淮南江北之地,削去帝號,改稱國主。遷都洪州,稱南昌府。享年46歲,廟號元宗。

3.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元宗六子,在位14年(961-975),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以保平安。971年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975年,金陵被宋圍,降,被俘,南唐亡。

(十)北漢(951-979)

1.劉崇,又名旻,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之弟。在位3年(951-954),951年后漢亡,于太原稱帝,都晉陽,稱太原府。向遼國乞援,約為父子之國,稱遼帝為叔,自稱侄皇帝。954年聯(lián)合遼國攻后周,戰(zhàn)于高平,敗。享年60歲,廟號世祖。

2.鈞,原名承鈞,世祖次子,在位14年(954-968),被遼冊封為皇帝,性格孝順恭謹(jǐn),喜歡讀書,擅長書法。勤政愛民、禮教士大夫、境內(nèi)安定,968年宋入侵,憂憤而死,享年43歲,廟號睿宗。

3.繼恩,睿宗子暨外甥,在位60天,權(quán)臣郭無為獨攬朝政。后宴請群臣,以圖擒殺郭無為,反被郭無為派侯霸榮所殺,享年34歲。

4.繼元,本姓何,睿宗外甥、養(yǎng)子,在位11年(969-979),被郭無為迎立,緩和與遼關(guān)系。信用奸小,為人殘忍嗜殺,政事混亂。969年宋太祖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979宋太宗親征,降。北漢亡。

十三、遼朝篇:(916-1125)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耶律阿保機,姓耶律,名億,乳名啜里只,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xiāng)耶律彌里人,在位11年(916-926),建契丹國,建都皇城,勇善射騎,明達世務(wù)。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xí)俗,創(chuàng)造契丹文化,發(fā)展農(nóng)業(yè)、商業(yè)。出征渤海還皇都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享年55歲,廟號太祖。

2.德光,契丹名耶律堯骨,字德謹(jǐn),太祖次子,在位20年(927―947),改革官制,整訂賦稅,獎勵耕戰(zhàn),促進契丹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連年征戰(zhàn),擴張領(lǐng)土,國力發(fā)展。930年統(tǒng)一契丹,936年,協(xié)助石敬瑭滅后唐,得燕云十六州。938年,改皇都為上京,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946年,南征,攻陷汴京,滅后晉,改國號為大遼。享年46歲,廟號太宗。

3.阮,契丹名耶律兀欲,太宗侄,在位5年(947-951),儀表魁梧,擅長騎射,好酒色和打獵,任用奸佞,政治腐敗,貴族謀反,951年,聯(lián)合北漢劉崇攻后周,在火神淀為耶律察割所弒,享年34歲,廟號世宗。

4.璟,契丹名耶律述律,又名明,太宗長子,在位18年(951-969),為人暴虐,但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減免賦稅、禮敬臣下,史稱“終穆之世,無罪被戮”。但他對近侍則極端殘忍,常濫刑濫殺。后期,疾恙纏身,酗酒荒政。后在黑山之變中為“褻御”小哥等人弒殺,享年39歲,廟號穆宗。

5.賢,契丹名明扆,世宗次子,在位14年(969-982),中興之主,撥亂反正,網(wǎng)羅人才,安撫皇室,關(guān)心朝政、孜孜求治。體弱多病,后期政事多委于皇后蕭綽。享年35歲,廟號景宗。

6.隆緒,契丹名文殊奴,景宗長子。在位49年(982-1031),12歲即位,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改國號契丹。母蕭綽攝政,室昉、韓德讓、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輔佐,和輯貴族,任用漢人,整治弊蠹,改革法度。986年大敗宋北伐,1004年親征,屢敗宋軍訂立“澶淵之盟”。1007年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寧城),1009年正式親政,實行改革,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制,開科取士。重用漢官。國力鼎盛。對外實行聯(lián)合黨項抗擊宋朝,向周鄰擴張。享年61歲,廟號圣宗。

7.宗真,契丹名只骨,字夷不堇,圣宗長子,在位24年(1031-1055),16歲即位,通曉音律,愛好儒家學(xué)說,豁達大度,鏟除母蕭耨斤及其黨羽的勢力。窮奢極欲、迷信佛教、奸佞當(dāng)權(quán)、政治腐敗、百姓困苦、國內(nèi)矛盾尖銳,用兵西夏,對宋施壓,兵戈不息,國力日衰。享年40歲,廟號興宗。

8.洪基,契丹名查剌,字涅鄰,興宗長子,在位46年(1055-1101),1063年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重元之亂。1066改國號為大遼。耶律乙辛擅權(quán)亂政,忠奸莫辨,賜死皇后蕭觀音,軟禁皇太子耶律濬,政治腐朽,崇奉佛教,虛耗國力,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享年70歲,廟號道宗。

9.延禧,契丹名阿果,字延寧,道宗孫,在位24年(1101-1125),游畋享樂,無所作為,朝政腐敗、人心渙散,內(nèi)外矛盾激化,陷入內(nèi)外交困局面。1114年金起兵反遼,1122年破中京,流亡夾山,1125年于應(yīng)州為金兵所俘。遼亡。

十四、宋朝篇:

(一)北宋(960-1127)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趙弘殷次子,涿郡人,在位16年(960-976),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逼迫后周恭帝禪位,建都開封,改元建隆,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quán),重文輕武,勤政愛民。享年50歲,廟號太祖。

2.炅,原名匡義、光義,字廷宜,太祖弟,在位21年(976-997),978年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附。次年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加強中央集權(quán),享年59歲,廟號太宗。

3.恒,原名德昌、元休、元侃,太宗三子,在位25年(997-1022),任用李沆等為相,勤于政事,愛好文學(xué),擅長書法。1004年,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經(jīng)濟繁榮,史稱“咸平之治”。 后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蠱惑朝野,廣建宮觀,勞民傷財,社會矛盾加深。享年55歲,廟號真宗。

4.禎,原名受益,真宗六子,在位42年(1022-1063),13歲即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1033年親政,善書法,性情寬厚,不事奢華,知人善用,與民休息,國家安定,經(jīng)濟繁榮,科學(xué)技術(shù)和文化發(fā)展,史稱“慶歷之治”、“嘉佑之治”、“仁宗盛治”。在位中期爆發(fā)第一次“宋夏戰(zhàn)爭”,經(jīng)三年交戰(zhàn)后,雙方簽訂“慶歷和議”。遼國趁機以重兵壓境,逼迫宋廷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失敗。享年54歲,廟號仁宗。

5.曙,原名宗實,太宗曾孫,仁宗養(yǎng)子,在位4年(1063-1067),體弱多病,曹太后聽政,1064親政,選賢舉能,任用舊臣韓琦等人,1066年命司馬光設(shè)局專修《資治通鑒》,緩解冗官帶來財政壓力。享年35歲,廟號英宗。

6.頊,原名仲針,英宗長子,在位18年(1067-1085),召王安石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1081年,出兵五路伐夏,無功而返。1082年,筑永樂城,西夏發(fā)30萬大軍圍攻,戰(zhàn)敗。享年38歲,廟號神宗。

7.煦,原名傭,神宗六子,在位15年(1085-1100),10歲即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臨朝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fù)舊法,史稱“元祐更化”。1093年親政,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范純?nèi)?、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減輕農(nóng)民負(fù)擔(dān)、國力發(fā)展,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qū),并發(fā)動兩次平夏城之戰(zhàn),使西夏臣服。享年25歲,廟號哲宗。

8.佶,號宣和主人,神宗十一子,在位25年(1100-1126),不理朝政、奢侈無度、好逛青樓、尊信道教、大建宮觀、任用奸臣、政治黑暗、農(nóng)民起義。金軍兵臨城下,禪讓給趙桓,1127年,被金人擄去。1135年死于五國城,享年54歲,廟號徽宗。

9.桓,原名亶,徽宗長子,在位2年(1126-1127),聽信讒言,罷免李綱,金兵圍攻汴京,無力抵抗。被金人俘虜北去。1156年死于燕京,享年57歲,廟號欽宗。北宋亡。

(二)南宋(1127-1279)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構(gòu),字德基,徽宗九子,在位35年(1127-1162),即位于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1138年以臨安府為行在,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大臣。后禪位于趙昚,縱情享樂,花費巨大,1187年死,享年81歲,廟號高宗。

2.昚,原名伯琮、瑗、瑋,字永元,高宗養(yǎng)子,太祖七世孫,在位27年(1162-1189),平反岳飛、起用主戰(zhàn)派,1163年北伐失敗,1164年“隆興和議”。改革朝政、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nóng)業(yè)、百姓安康、國力興盛、史稱“乾淳之治”。后禪位于趙惇,自稱壽皇圣帝,1194死,享年68歲,廟號孝宗。

3.惇,孝宗三子,在位5年(1189-1194),42歲即位,初聽取諫言、罷奸小,但宮闈妒悍,懼內(nèi)心理嚴(yán)重,疏離父親,荒廢朝政、局勢不穩(wěn),國力轉(zhuǎn)衰,1194年被迫禪位,1200年死,享年54歲,廟號光宗。

4.擴,光宗次子,在位30年(1194-1224),忠厚之主、虛心好學(xué)、生活節(jié)儉、聽取諫言,趙汝愚和韓侂胄為相,兩派斗爭激烈。1195年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quán),后期史彌遠(yuǎn)與楊皇后專權(quán),定理學(xué)為偽學(xué),“慶元黨禁”。1204年打擊投降派。1206年韓侂胄伐金,敗,簽訂嘉定和議。享年57歲,廟號寧宗。

5.昀,原名與營、貴誠,太祖十世孫,在位41年(1224-1264),前史彌遠(yuǎn)專權(quán),不過問政務(wù),尊崇理學(xué),縱情聲色,1233年,史彌遠(yuǎn),親政,立志中興,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史稱“端平更化”。1234年,派兵聯(lián)蒙滅金,派兵意圖收復(fù)三京,敗,1235年蒙古全面侵宋。晚年沉湎于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zhàn),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并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享年60歲,廟號理宗。

6.禥,原名孟啟、孜、長源,理宗之侄,在位10年(1264—1274),智力低下、孱弱無能、不理朝政、飲酒作樂、蒙元南下,賈似道專權(quán),政治腐敗、國力衰落。享年35歲,廟號度宗。

7.?,度宗次子,在位2年(1274-1276),太皇太后謝道清掌權(quán),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賈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陳宜中。臨安被元破后,被俘至大都,后到西藏出家為僧。1323年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2歲,廟號恭宗。

8.昰,度宗庶長子,宋恭宗的長兄,在位2年(1276-1278),福建福州即位,享年9歲,廟號端宗。

9.昺,度宗三子,在位1年,1278年于岡州(今廣東湛江硇洲島)即位,1279年,與元朝在崖山展開決戰(zhàn),史稱“崖山海戰(zhàn)”,敗,被圍,左丞相陸秀夫背之跳海而亡,享年8歲,廟號懷宗。南宋滅亡。

十五、西夏篇:(1038-1227)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李元昊,黨項族,自稱嵬名曩霄,字嵬理,銀州米脂寨(今陜西米脂縣)人,在位11年(1038-1048),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追封祖宗,修建宮殿,設(shè)立文武兩班官員,創(chuàng)造西夏文字,頒布禿發(fā)令,改革政治軍事,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guān)一帶)三個戰(zhàn)略要地。擊退宋遼來犯,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1047年,恢復(fù)李姓。晚年沉湎酒色、暴橫淫縱、好大喜功、政治腐敗、眾叛親離、占子之妻,為次子寧令哥所弒,享年46歲,謚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2.諒祚,景宗子,在位21年(1048-1068),1歲即位,其母沒藏氏掌權(quán),1059年在大將漫咩等的支持下誅殺舅父沒藏訛龐及其家族,結(jié)束沒藏氏專權(quán),開始親政。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廢蕃禮,改漢儀,調(diào)整監(jiān)軍司,加強軍備,控制軍權(quán),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shè)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gòu)。不斷發(fā)兵侵?jǐn)_宋邊。1067年,誘殺保安軍(今陜西志丹)宋將。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寧)。先后收降了吐蕃首領(lǐng)禹臧花麻及木征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親附遼朝。享年21歲,廟號毅宗,謚號昭英皇帝。

3.秉常,毅宗子,在位19年(1068-1086),7歲即位,母梁太后執(zhí)政,梁乙埋為國相。1076年,16歲開始親政。1080年,為梁氏家族梁囚禁于興州的木寨里。1083年,由于將領(lǐng)的反對,梁氏不得不讓其復(fù)位,但卻不能親政。憂憤而死,時年26歲。廟號惠宗,謚號康靖皇帝。

4.乾順,惠宗長子,在位54年(1086-1139),3歲即位,母黨梁氏專權(quán),政治腐敗,軍隊衰弱,1099年16歲時滅梁氏而親政。整頓吏治,君主集權(quán),結(jié)束了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布等級制的官階封號,政治制度日臻完備。減少賦稅,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勵精圖治,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愛好漢族文化,傳授漢學(xué),培養(yǎng)官員。先聯(lián)遼侵宋,奪大片土地;又在遼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時斷然拒絕,聯(lián)合金朝滅遼、宋,趁機取河西千余里之地。享年五十六歲。廟號崇宗,謚號圣文皇帝。

5.仁孝,崇宗子,在位54年(1139-1193),16歲即位,結(jié)好金朝,重用文臣,設(shè)立學(xué)校,推廣教育,實行科舉,選拔人才,尊崇儒學(xué),建立翰林學(xué)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國力鼎盛,各汗國朝貢,文化臻于鼎盛,中興之主。但重文輕武,軍備廢弛,戰(zhàn)斗力減弱,西夏晚期的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國力開始走衰落。享年七十歲,謚號圣德皇帝,廟號仁宗。

6.純佑,仁宗子,在位15年(1193-1206),174歲即位,改元天慶,性溫和厚實,奉行仁宗時期的政治方針和外交政策,對內(nèi)安國養(yǎng)民,對外附金和宋。但統(tǒng)治階層開始貪圖安逸,日益腐朽墮落,政治日益腐敗,國勢衰落。1205年,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1206年,李安全發(fā)動政變,被廢。不久暴卒,享年三十。謚昭簡皇帝,廟號桓宗。

7.安全,崇宗孫,仁宗侄,越王李仁友之子在位5年(1206-1211),與桓宗母羅氏廢桓宗自立,改元應(yīng)天,昏庸無能、沉湎酒色、附蒙古、發(fā)兵侵金、政治腐敗、國力衰弱、百姓困苦。堂侄李遵頊發(fā)動政變,被廢,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二。謚敬慕皇帝,廟號襄宗。

8.遵頊,李彥宗之子,在位12年(1211-1223),端重明粹,少力學(xué),長博通群書,工隸篆,狀元皇帝。父在涼州起兵,定都涼州,將遵頊扶上皇位,廢掉襄宗,改元光定,遷都興慶府,依附蒙古,發(fā)兵侵金,戰(zhàn)爭不斷,民怨四起,經(jīng)濟破壞,國力衰落。1223年禪位,享年64歲,謚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9.李德旺,神宗次子在位3年(1223-1226),整飭國政,1225年和好金國,抗蒙。有力挽面臨滅亡的西夏之心,卻沒有回天之力。1226年蒙古入侵,驚憂而死,享年46歲,廟號獻宗,謚號孝哀皇帝。

10.李睍,神宗孫,獻宗侄,清平郡王之子,在位1年,1227年,蒙古軍進圍中興府,請降,被殺。西夏滅亡。

十六、金朝篇:(1115-1234)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完顏阿骨打,漢名完顏旻,虎水(今哈爾濱)人,在位9年(1115-1123),建都會寧府,年號收國,豁達大度、知人善用、英謨睿略,1119年頒行女真文字,1122年破遼燕京城。享年56歲,廟號太祖。

2.吳乞買,漢名晟,太祖四弟,在位12年(1123-1135),發(fā)展女真文化、完善制度、恢復(f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進行經(jīng)濟軍事改革、推崇節(jié)儉、行科舉,1125年滅遼國,西夏稱臣,1126年滅北宋,奠定了金國的立國規(guī)模。享年61歲,廟號太宗。

3.亶,字合剌,太祖嫡長孫,在位14年(1135-1149),宗翰、宗干、宗弼等開國功臣相繼秉政,1148親政,皇后干政。統(tǒng)一法治、行漢官制、創(chuàng)女真小子、頒皇統(tǒng)新律、改革禮儀制度,推動金王朝的封建化進程,子嗣早逝、嗜酒如命、濫殺無辜、不理朝政,為右丞相海陵王完顏亮所殺。享年31歲,廟號熙宗。

4.迪古乃,漢名亮,字元功,太祖庶長孫,在位12年(1149-1161),勵精圖治、整頓吏治、厲行革新、完善財制、推廣漢化、鼓勵農(nóng)業(yè)、遷都燕京、加強中央集權(quán)、有文才,但為人殘暴狂傲、淫惡不堪、殺人無數(shù),1161年對南宋發(fā)動全面戰(zhàn)爭。為完顏元宜所殺,享年40歲,謚號煬王。

5.烏祿,原名褎,漢名雍,字顏舉,太祖孫,號稱“小堯舜”,在位28年(1161-1189),平定北部契丹起義、抵御南宋隆興北伐,與宋簽訂《隆興合約》,宋金四十余年無戰(zhàn)事,推動金朝轉(zhuǎn)入和平發(fā)展,整頓吏治、選賢舉能、輕賦重農(nóng)、獎勵農(nóng)桑、勤政節(jié)約、尊尚儒學(xué),民間殷實、財政充足、政局穩(wěn)定,史稱“大定盛世”。享年67歲,廟號世宗。

6.璟,字麻達葛,世宗孫,在位19年(1189-1208),崇尚儒學(xué)、發(fā)展文治、修正禮樂、廢奴隸制,人口增長、府庫充實、政治清明、文化水平高度繁榮、社會封建化最終形成,天下富庶、宇內(nèi)小康,國家繁榮興盛,史稱“明昌之治”。后期飲酒作樂、軍隊衰弱、朝政腐敗、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由盛轉(zhuǎn)衰。享年41歲,廟號章宗。

7.永濟,原名允濟,字興勝,章宗七子,在位5年(1208-1213),無治國之才、儉約守成、優(yōu)柔寡斷、忠奸不分、政治腐敗,1213年蒙古逼進中都,為右副元帥胡沙虎(紇石烈執(zhí)中)所弒,謚號衛(wèi)昭王。

8.珣,原名吾睹補、從嘉,世宗庶長孫,在位11年(1213-1223),雖有勵精圖治之志,但無撥亂反正之才,1214遷都汴京,1215中都失守,內(nèi)外措施頻誤,與蒙媾和、大量發(fā)行鈔票,經(jīng)濟崩潰、國家腹背受敵、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享年61歲,廟號宣宗。

9.寧甲速,漢名守緒,原名守禮,宣宗三子,在位10年(1223-1234),25歲即位,力圖振興,起用致仕官員,與西夏和解,對抗蒙古,但無力扭轉(zhuǎn)敗局,1234逃亡蔡州,為蒙古包圍,禪位于呼敦。自縊于幽蘭軒,享年37歲,廟號哀宗。

10.呼敦,漢名承麟,在位不足一個時辰,死于亂軍之中,廟號昭宗。金亡。

十七、元朝篇:(1271-1368)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監(jiān)國托雷四子,在位23年(1271-1294),1279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重視漢文化、崇尚儒學(xué)、發(fā)展農(nóng)業(yè)、治理黃河、推廣棉花、開鑿運河、開辟海運,商業(yè)繁榮、中外交往頻繁。享年79歲,廟號世祖。

2.鐵穆耳,世祖孫,在位12年(1295-1307),整頓軍政、停止對外戰(zhàn)爭、平定西北叛亂、限制諸王、新編律令、減免賦稅,社會矛盾緩和,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國庫匱乏、錢幣貶值,晚年委任大臣和皇后理政,朝政漸衰。享年42歲,廟號成宗。

3.海山,成宗侄,在位4年(1307-1311),改革管制、封官賞賜、興建中都、強化海運、宗教自由、增科賦稅、推行理財政策、元鈔貶值。享年31歲,廟號武宗。

4.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弟,在位9年(1311-1320),重用漢臣、減裁官員、整頓朝政、恢復(fù)科舉、以儒治國、復(fù)興元朝。享年35歲,廟號仁宗。

5.碩德八剌,仁宗子,在位2年(1321-1323),17歲即位,以儒治國、減輕人民差役、減裁官員,1323年頒布《大元通制》,史稱“至治改革”。為鐵木選兒義子鐵失所殺,史稱“南坡之變”,享年20歲,廟號英宗。

6.也孫鐵木兒,泰定帝,世祖曾孫,在位5年(1323-1328),政治上沒有大變動,國家總體穩(wěn)定,但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行省少數(shù)民族起義。享年36歲。

7.阿速吉八,天順帝,泰定帝長子,在位1個月,與大都的文宗爆發(fā)“兩都之戰(zhàn)”,敗,被殺,享年19歲。

8.和世?,武宗長子,在位半年,1329年于漠北即位,在南下大都的途中為文宗所殺,廟號明宗。

9.圖帖睦爾,武宗次子,在位4年(1328-1332),重視文治,為文化發(fā)展作出很大貢獻,燕帖木兒專權(quán),奢靡無度、政治腐敗、農(nóng)民起義不斷。享年29歲,廟號文宗。

10.懿璘質(zhì)班,明宗次子,在位53天,7歲即位,卜答失里皇后專權(quán)。病死,廟號寧宗。

11.妥懽帖睦爾,明宗長子,在位25年(1333-1368),1340年殺權(quán)臣伯顏親政,勤于政事、任用賢臣、改革朝政,史稱“至至新政”。后怠政,沉湎酒色、內(nèi)斗不斷、天災(zāi)頻發(fā)、財政危機,1351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逃,廟號惠宗。元亡。

十八、明朝篇:(1368-1644)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朱元璋,原名重八,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在位30年(1368-1398),1368年于應(yīng)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勤于政事、加強中央集權(quán)、廢丞相制、嚴(yán)懲貪官、興科舉、興修水利、加強海外交流,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史稱“洪武之治”。享年71歲,廟號太祖。

2.允炆,太祖孫,在位4年(1398-1402),年號建文,重視文官、寬刑省獄、嚴(yán)懲貪官、改革弊政,史稱“建文新政”,1399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敗,下落不明。

3.棣,太祖四子,在位22年(1402-1424),年號永樂,改革朝政、設(shè)置內(nèi)閣、親征蒙古、收復(fù)安南、鞏固邊防、加強中外交流、宣揚國威,1421年遷都北京,文治武功、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1424年北征回師途中病逝,享年64歲,廟號太宗,后改成祖。

4.高熾,成祖長子,在位264天,年號洪熙,為政開明、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chǎn)、廢除苛政、赦免舊臣、平反冤獄、修整武備、停止用兵。享年47歲,廟號仁宗。

5.瞻基,號長春真人,仁宗長子,在位10年(1425-1435),年號宣德,整頓吏治、朝政和財政,任用賢臣、嚴(yán)懲貪官、勤恤民隱,邊防穩(wěn)定、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史稱“仁宣之治”。享年38歲,廟號宣宗。

6.祁鎮(zhèn),宣宗長子,兩度在位,共11年,(1435-1449),9歲即位,年號正統(tǒng),宦官亂政,1449年親征瓦剌,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后被釋放回國,卻被代宗軟禁于南宮7年,1457年因代宗病重復(fù)辟成功,(1457-1464),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穩(wěn)定西南、廢除殉葬。享年37歲,廟號英宗。

7.祁鈺,宣宗次子,在位8年(1449-1457),年號景泰,一代明君,勵精圖治、任用賢臣、抵御外敵、國勢中興。享年30歲,廟號代宗。

8.見深,后改見濡,英宗長子,在位23年(1464-1487),年號成化,英明寬厚、任用賢明、寬免賦稅、減省刑罰、平反冤獄、緩解流民、解決邊患,社會經(jīng)濟復(fù)蘇、風(fēng)氣清明。享年41歲,廟號憲宗。

9.佑樘,憲宗三子,在位18年(1487-1505),年號弘治,勵精圖治、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寬厚仁慈、躬行節(jié)儉、與民休息,經(jīng)濟繁榮,史稱“弘治中興”。享年30歲,廟號孝宗。

10.厚照,孝宗長子,在位16年(1505-1521),年號弘治,勵精圖治、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寬厚仁慈、躬行節(jié)儉、與民休息,經(jīng)濟繁榮,史稱“弘治中興”。享年30歲,廟號孝宗。

10.厚照,孝宗長子,在位16年(1505-1521),年號正德,任用賢臣、賑災(zāi)免賦、平定叛亂。享年31歲,廟號武宗。

11.厚熜,孝宗侄,在位45年(1521-1566),年號嘉靖,整頓朝綱、嚴(yán)以奴官、寬以治民、減輕賦役、重振國政,史稱“嘉靖中興”。后期崇信道教、迷信方士、寵信奸佞、荒于朝政,吏治敗壞、激起民變,1550年蒙古俺答汗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東南沿海倭寇擾邊。晚年行新政,采取厘革縮弊、振興綱紀(jì)等措施。享年60歲,廟號世宗。

12.載垕,世宗三子,在位6年(1566-1572),年號隆慶,任用賢能、革除弊政、與蒙議和、廢除海禁,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海內(nèi)大治、國運中興,史稱“隆慶中興”。后縱欲過度而死,享年36歲,廟號穆宗。

13.翊鈞,穆宗三子,在位48年(1572-1620),10歲即位,年號萬歷,張居正輔政,改革朝政、奮發(fā)圖強,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上升,史稱“萬歷中興”。后荒于政事,二十多載不上朝,朝政腐敗、黨爭激烈、強加礦稅、國力大衰。享年56歲,廟號神宗。

14.常洛,神宗長子,在位29天,年號泰昌,積極改革、革除弊政、撥亂反正、重振朝綱、任用賢臣、罷除礦稅、榷稅,但沉湎酒色、縱欲淫樂。享年38歲,廟號光宗。

15.由校,光宗次子,在位7年(1620-1627),年號天啟,宦官亂政、制造冤獄、迫害東林黨、社會矛盾激化、政治黑暗、激起民變、后金入侵、內(nèi)憂外患。享年23歲,廟號喜宗。

16.由檢,字德約,光宗五子,在位17年(1627-1644),年號崇禎,鏟除閹黨、勤于政事、厲行節(jié)儉、平反冤獄、但黨爭不休、天災(zāi)頻繁、農(nóng)民起義、后金入侵。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自縊于煤山,享年34歲,廟號思宗。明亡。

十九、清朝篇:(1616-1912)

原創(chuàng) |《中國古代歷代帝王》  (珍藏版·下篇)

1.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位10年(1616-1626),1616年于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割據(jù)遼東,年號天命,1625年遷都沈陽。享年76歲,廟號太祖。

2.皇太極,太祖八子,在位17年(1626-1643),創(chuàng)業(yè)之君,進行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quán),興利除弊、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農(nóng)民負(fù)擔(dān)、優(yōu)禮漢官、重用漢將、西征蒙古、南侵大明、統(tǒng)一北方、朝鮮臣服,1636年于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天聰。享年52歲,廟號太宗。

3.福臨,太宗九子,在位18年(1644-1661),6歲即位,年號順治,多爾袞輔政,1644年入關(guān),滅明,遷都北京,1650年多爾袞死,親政,時年16歲,整頓吏治、推行屯田、恢復(fù)生產(chǎn)、與民休息。后因愛妃董氏去世,消極厭世。享年24歲,廟號世祖。

4.玄燁,世祖三子,在位62年(1661-1722),8歲即位,年號康熙,14歲親政,除鰲拜、撤三藩、收臺灣、平噶爾丹,加強中央集權(quán)、表彰清官、慎選人才、籠絡(luò)漢臣、修治河道、發(fā)展經(jīng)濟、與民休息,晚年倦勤、吏治敗壞、皇子爭權(quán)、心力憔悴。享年68歲,廟號圣祖。

5.胤禛,圣祖四子,在位13年(1722-1735),45歲即位,年號雍正,勵精圖治、勤于政事、整頓吏治和財政、設(shè)軍機處、平叛亂、鞏固西北、加強對西南統(tǒng)治、改土歸流、攤丁入畝、人口增長。享年58歲,廟號世宗。

6.弘歷,世宗四子,在位60年(1736-1796),實際執(zhí)政63年,25歲即位,年號乾隆,寬猛互濟、重視農(nóng)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國庫充實、平定叛亂、領(lǐng)土最大化,達到康乾盛世的頂峰。晚年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吏治敗壞、多方起義、國庫虛空、由盛轉(zhuǎn)衰,1796年禪位,3年太上皇。享年89歲,廟號高宗。

7.颙琰,或永琰,高宗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號嘉慶,勤政圖治、肅清吏治、懲治貪官,但,是一個缺乏政治膽略、革新精神、理政才能和作為的平庸天子,守成之君。享年61歲,廟號仁宗。

8.雯寧,或綿寧,仁宗次子,在位30年(1820-1850),年號道光,力行節(jié)儉、勤于政務(wù)、整厘鹽政、禁鴉片、平叛亂,但朝綱獨斷、事必躬親、才智平庸,1840年與英國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敗,茍安姑息、毫無方略、拒絕變革,內(nèi)憂外患。享年69歲,廟號宣宗。

9.奕詝,宣宗四子,在位11年(1850-1861),年號咸豐,勤于政事、重用漢臣、任賢去邪、改革朝政、除弊求治、嚴(yán)懲貪污,但國勢難挽,便沉湎聲色、縱欲自戕、國庫虛空、政治腐敗、兵將腐朽、民生凋敝、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享年31歲,廟號文宗。

10.載淳,文宗長子,在位14年(1861-1875),年號同治,平定太平天國和陜甘回變、興辦洋務(wù)運動、政治穩(wěn)定,“同治中興”,母慈禧專權(quán)。享年19歲,廟號穆宗。

11.載湉,醇親王奕譞子,在位34年(1875-1908),傀儡皇帝,慈禧專權(quán)亂政、朝政腐敗,中日甲午海戰(zhàn),敗,戊戌變法,敗,被幽禁于中南海瀛臺。享年38歲,廟號德宗。

12.溥儀,字曜之,宣宗曾孫,在位3年(1908-1912),年號宣統(tǒng),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被迫退位,清亡。

總結(jié)語:

1.如何才算是明君?勵精圖治、勤于政務(wù)、虛心納諫、任用賢臣、減免賦稅、愛戴百姓……

如何才算是昏君?不理朝政、剛愎自用、忠奸不分、猜忌下臣、苛政暴政、魚肉百姓……

2.所謂的西漢與東漢、前秦與后秦、北宋與南宋等,前面的方向名詞只是后人添加的,因為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建立時的國號都是“漢”,那么為了方便區(qū)分,后人則會根據(jù)其國都相對位置來命名“東”與“西”、“北”與“南”,根據(jù)建國的先后來先后來命名“前”與“后”。

3.一個國家之所以會衰落甚至亡國,最主要的原因是昏君當(dāng)政,奸臣當(dāng)?shù)?,?dǎo)致國家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百姓的不滿、不支持,反抗情緒高漲,所以亡國。

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建立甚至強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明君當(dāng)政,賢臣輔佐,國家政治清明,河清海晏。但最根本都原因是百姓的支持,擁戴,所以強盛。

4.帝王者,一國之長,并非事無巨細(xì),只需明辨是非、揚善懲惡,使公道自在人心,善者繼善,惡者止惡,臣則為民,民則安分,安分則國強!

5.亡國之君皆可恨,治世之君皆可憐。

附文《謚法表》

1.無法讓人給他命名的稱“神”。

2.舉良善選賢才的稱“圣”,敬賓客厚禮儀的稱“圣”。

3.道德專一而不懈怠的謚號“簡”,平易而不詆誹他人的謚號“簡”。

4.順應(yīng)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謚號“文”,道德廣博深厚的謚號“文”,勤學(xué)好問的謚號“文”,慈惠愛民的謚號“文”,憐憫百姓又施恩惠有禮貌的謚號“文”,賜給百姓爵位的謚號“文”。

5.剛強而理端的謚號“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謚號“武”,戰(zhàn)勝禍災(zāi)又平定動亂的謚號“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謚號“武”,貪大功而屢用兵的謚號“武”。

6.認(rèn)真辦事又尊從主上的謚號“恭”,尊重賢才又崇尚禮義的謚號“恭”,尊重賢能又恭敬謙讓的謚號“恭”,已有過錯能夠改正的謚號“恭”,辦事堅定不動搖的謚號“恭”,愛護百姓、撫養(yǎng)兄弟的謚號“恭”,講禮儀、迎賓客的謚號“恭”,庇護父母過失的謚號“恭”,尊重賢良、禮讓友善的謚號“恭”。

7.了解四方安危的謚號“明”,誣陷怨謗不生的謚號“明”。

8.威儀見于外表的謚號“欽”。

9.深謀遠(yuǎn)慮又安定百姓的謚號“定”,安定百姓又效法古人的謚號“定”,行為純正無差錯的謚號“定”。

10.博通古今又多才能的謚號“憲”。

11.聰明而富于哲理的謚號“獻”,心性通達事理的謚號“獻”。

12.性溫柔,明事理又善良的謚號“懿”。

13.使五世同宗祖的都安寧,謚號“孝”;惠顧下民,尊愛長輩的謚號“孝”;祭祀適時的謚號“孝”。

14.秉承遺德而不違背的謚號“考”,深謀遠(yuǎn)慮而成就氣節(jié)的謚號“考”。

15.源頭遠(yuǎn)長而流動通暢的謚號“康”,年成豐而民和樂的謚號“康”,以安樂撫慰民眾的謚號“康”,使百姓自得安樂的謚號“康”。

16.安定百姓設(shè)立政令的謚號“成”。

17.推行道德又主持正義的謚號“穆”,內(nèi)心所想表露于處的謚號“穆”。

18.敏捷而慎重的謚號“頃”,勤勉能追悔過失的謚號“頃”,愛護百姓又協(xié)和萬民的謚號“頃”。

19.彰明道德而有功的謚號“昭”,儀容恭敬而美好的謚號“昭“,美名傳播四方的謚號“昭”。

20.保護老年人的謚號“胡”,年高壽長的謚號“胡’。

21.以寬和之德安定眾人的謚號“靜”,謙恭有禮又沉靜少言的謚號“靜”,寬宏樂觀而善終的謚號“靜”。

22.治理政事而無過失的謚號“平”,辦事依章法的謚號“平”,布綱紀(jì)把握準(zhǔn)則的謚號“平”。

23.依照正義而達到目的的謚號“景”,推行正義而行為果斷的謚號“景”,想得久遠(yuǎn)又深思熟慮的謚號“景”。

24.行為清白而守節(jié)操的謚號“貞”,深謀遠(yuǎn)慮又能成功的謚號“貞”,不隱瞞又公正無私的謚號“貞”,表里如一的謚號“貞”。

25.勇猛而剛毅果敢的謚號“威”,勇猛而強力果敢的謚號“威”,果斷行事以伸張正義的謚號“威”。

26.開辟疆土使遠(yuǎn)國歸服的謚號“桓”,能慎重行事又勉勵民眾的謚號“桓”,開辟疆土兼并方國的謚號“桓”。

27.道德純一完備的謚號“思”。普察萬民疾苦的謚號“思”,通盤考慮事事用心的謚號“思”,能追悔先前過失的謚號“思”。

28.性格寬柔又慈愛百姓的謚號“惠”,愛百姓好施舍的謚號“惠”。

29.善思考又能區(qū)別人的地位的謚號“元”,多行義事而百姓高興的謚號“元”,開始建立國都的謚號‘‘元”,主持正義又推行德政的謚號“元”。

38.屢次發(fā)動戰(zhàn)事的謚號“莊”,聰慧而堅強使人順服的謚號“莊”,戰(zhàn)勝敵人克服動亂的謚號“莊”,為國捐軀死于原野的謚號“莊”,喜好征戰(zhàn)殺伐的謚號“莊”,使用武力而不成功的謚號“莊”。

39.克制殺伐執(zhí)掌國政的謚號“夷”,安定百姓喜好安靜的謚號“夷”。

40.主持正義贊揚善事的謚號“懷”,慈惠仁德而短壽的謚號“懷”。

41.早晚警戒自己的謚號“敬”,早晚認(rèn)真辦事的謚號“敬”,善于順合法典的謚號“敬”。

42.以武立功又安定百姓的謚號“烈”,主持德政又遵循祖業(yè)的謚號“烈”。

43.剛強有德能成事的謚號“肅”,成竹在胸而能決斷的謚號“肅”。

44.愛護百姓而喜歡辦事的謚號“戴”,典禮不出現(xiàn)差錯的謚號“戴”。

45.死后心愿得以實現(xiàn)的謚號“靈”,亂法行私而不知節(jié)制的謚號“靈”,盡知鬼神之事的謚號“靈”,不經(jīng)努力而成名的謚號“靈”,死后現(xiàn)出鬼神之態(tài)的謚號“靈”,喜好祭祀鬼神的謚號“靈”。

46.短壽夭折未成人的謚號“殤”,未成家而短命夭折的“殤”。

47.德行不明而空占君位的謚號“隱”,無心在位而偏又不成的謚號“隱”。

48.中年早逝的謚號“悼”,在恐懼中度日的謚號“悼”。

49.不思恩惠又忘記恩惠的謚號“剌”,固執(zhí)反常又堅持錯誤的謚號“刺”。

50.在位期間遭遇外患的謚號“愍”,使百姓死傷的謚號“愍”,在位期間連續(xù)發(fā)生水旱疫災(zāi)的謚號“愍”,災(zāi)害與暴亂同時發(fā)生的謚號“愍”。

51.早年孤單又短壽天折的謚號“哀”,謙恭仁惠而短壽夭折的謚號“哀”。

52.早年孤單而失去君位的謚號“幽”,心思蔽塞而昏亂的謚號“幽”,起居無節(jié)、號令不時的謚號“幽”。

53.廢棄禮儀又疏遠(yuǎn)眾人的謚號“煬”,好女色又遠(yuǎn)禮儀的謚號“煬”,好女色又荒政事的謚號“煬”,行為放縱而精神衰疲的謚號“煬”。

54.名聲好又通情達理的謚號“宣”。

55.所作所為表里如一的謚號“憨”。

56.愛好平和不與人爭的謚號“安”。

57.不出生在自己的國家的謚號“聲”。

58.暴戾而不認(rèn)親情的謚號“厲”,殺戮無罪之人的謚號“厲”。

59.名與實相符合的謚號“質(zhì)”。

60.不追悔以前的過錯的謚號“戾”。

61.好變易而動亂百姓的謚號“躁”。

62.仁慈祥和而普遍順從的謚號“順”。

63.懈怠國政而與外國勾結(jié)的謚號“攜”

64.遭疏遠(yuǎn)而又承繼大位的謚號“紹”。

65.名與實不相符合的謚號“繆”。

66.謚“隱”,有同情哀憐的意思。

67.謚“景”,有勇武之類的意思。

68.施德,是“文”;

69.除惡,是“武”。

70.開辟土地是“襄”,

71.征服遠(yuǎn)方是“桓”。

72.以剛克人是“發(fā)”,

73.以柔克人是“懿”。

74.履行正道是“莊”,

75.犯有過失是“僖”。

76.敢做而不成功是“宣”,

78.欲惠愛而內(nèi)無德是“平”。

79.“和”,是會合之意。

80.“勤”,是操勞之意。

81.“肇”,是開始之意。

82.“義”,是治理之意。

83.“康”,是安寧之意。

84.“怙”,是依仗之意。

85.“胡”是大的意思。

86.“?!笔鞘ッ髦狻?/p>

87.“惠”,是仁愛之意。

88.“考”,是完成之意。

89.“懷”,是思念之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