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以發(fā)熱、咳嗽、痰壅、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涕淚俱閉,面色蒼白發(fā)紺。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見清代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氣急發(fā)喘鼻煽胸高》,此書敘述麻疹出現(xiàn)“喘而無涕,兼之鼻煽”癥狀時,稱為“肺炎喘嗽”?!度f氏家藏育嬰秘訣·喘》說:“小兒胸膈積熱大喘者,此肺脹也,名馬脾風,用牛黃奪命散主之?!北静∪杲杂校簝杉緸槎?,好發(fā)于嬰幼兒。一般發(fā)病較急,若能早期及時治療,預后良好。本病包括西醫(yī)學所稱支氣管炎、間質(zhì)性肺炎、大葉性肺炎等。 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中,外因主要是感受風邪,小兒寒溫失調(diào),風邪外襲而為病。風邪多夾熱或夾寒為患,其中以風熱為多見。小兒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喂養(yǎng)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調(diào),則致正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腠理不密,易為外邪所中。 醫(yī)案一 王某,男,9歲。 1994年10月22日初診:患兒素體肥胖,近日感冒發(fā)熱10余日不退,咳嗽喘憋。經(jīng)某醫(yī)院用退熱藥及頭孢類抗生素熱不退,咳嗽氣喘加重,痰清稀,泡沫狀,呼吸痰鳴如水雞聲,兩肺聽診有濕性啰音。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肺炎。曾口服安宮牛黃丸,靜脈滴注雙黃連,熱仍不退。體溫38.5℃左右,舌潤苔滑,脈數(shù),稍久則指下無力。辨證為外感風寒,痰濕蘊肺,氣閉不宣所致。宜加味射干麻黃湯辛溫解表,宣肺化飲治療。 處方:射干10克,麻黃10克,細辛5克,生姜10克,五味子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半夏10克,桂枝7克,白前5克,甘草5克。水煎服,分2次服。二診:服藥2劑,汗出熱退,體溫37.2℃,咳嗽氣喘及喉中痰鳴音大減,唯舌尖紅,口中干。此辛溫有化熱之象,宜上方加黃芩5克,麥冬10克。繼服3劑。體溫36.7℃,咳嗽喘息基本消除,喉中尚有少許痰鳴音。繼續(xù)調(diào)治而愈。 按語:對病毒性肺炎及肺感染一類疾病,必須分清風寒與風溫,更應辨識里熱或里寒,切忌一遇病毒類疾患即投金銀花、連翹、桑葉、蘆根、大青葉等所謂抗病毒之藥,或安宮牛黃丸辛涼之劑,或黃芩、黃連、石膏清熱之藥。果系風熱肺熱,寒藥、涼藥,解表、清熱,固當應用,若系風寒閉阻,肺氣不寶,濫用安宮牛黃丸,羚羊角(代)、黃芩、黃連、石膏之類,必促使病情加重。此類肺炎臨床表現(xiàn)除咳嗽氣喘痰聲漉漉之外,亦有發(fā)熱惡寒,痰清稀泡沫,面色青,手足涼,腹脹便溏等證候,發(fā)熱為表邪不解所致,并非里熱,用加味射干麻黃湯辛溫宣肺解表,和胃化痰,藥后汗出發(fā)熱即退,喘咳亦隨之而除。(《張琪臨床經(jīng)驗輯要·肺炎喘嗽》)。 醫(yī)案二 李某,1歲半。 初診:患兒咳嗽,痰盛,發(fā)熱1周,因氣喘鼻煽1天人院,體溫39℃,呼吸60次/分,精神差,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西醫(yī)診斷為肺炎。X線胸透顯示:右下肺野炎變。辨證為風溫犯肺。治當清熱解毒。方用麻杏石甘湯加味。 處方:麻黃3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12克,金銀花6克,連翹9克,桔梗6克,荊芥穗12克,鮮蘆根30克。 二診:入院第2天,身熱退(體溫36~37℃),精神好轉(zhuǎn),咳喘減輕,痰減少,食欲缺乏,舌苔黃白垢膩。表邪解,余熱未盡。前方去荊芥穗,加枳殼12克。第3、4日,體溫正常,咳喘繼減,食欲漸增,舌凈脈緩。宜辛涼輕劑以善其后。用桑菊飲加減,3天后痊愈出院。 按語:此例為風溫犯肺,用麻杏石甘湯摻入銀翹散中主藥以清熱解毒。復診以辛涼輕劑善其后。此案反映了趙錫武善于揉合經(jīng)方、時方于一爐,見效頗快。(《趙錫武醫(yī)療經(jīng)驗·肺炎喘嗽》)。 醫(yī)案三 蘆某,男,5個月。 初診:1976年2月18一25日,4天來咳喘有痰,哭鬧不安,精神、食欲均差。曾口服紅霉素無效。發(fā)熱,體溫38~39℃,營養(yǎng)發(fā)育中等,神清,易煩。喘咳狀呼吸48次/分。全身皮膚發(fā)花,四肢末梢涼,心率164次/分。兩肺可聞及細濕啰音,右側較多。腹軟,肝右肋下1.5厘米,脾未及。舌質(zhì)淡薄白苔,上腭紅,兩邊白,脈細數(shù)?;灒喊准毎?8.786×109/L,中性粒細胞0.75。結合X線檢查,診斷為支氣管肺炎。辨證為痰熱蘊肺,肺失清肅。治療當清化痰熱,肅肺降逆。 處方:青黛3克,白果9克,寒水石9克,萊菔子6克,瓜蔞9克。 住院第2天心力衰竭,靜脈滴注毒毛花苷K;喘憋重,有輕微三凹征,口周青,吸氧并靜脈注射山莨菪堿(“654~2”)和“681”;眼結膜水腫,而用呋塞米(速尿)1次,給支持療法輸血漿1次。堅持服中藥,未加用抗生素。 二診:服上方藥3劑后,體溫恢復正常,咳喘明顯好轉(zhuǎn),停吸氧氣。 處方:青黛3克,白果9克,寒水石9克,紫蘇子6克,紫菀9克,百合9克。服上方藥4劑后不喘,咳亦少,精神、食欲均好,雙肺可聞及少許濕啰音。腹軟,肝肋下1.5毫米。復查末梢血象,白細胞14.327×10°/L,中性粒細胞0.64。為防止在病房交叉感染,帶中藥出院。 按語:此例為痰熱蘊肺,肺失清肅,以致咳喘有痰。病情變,曾吸氧,服中藥并配合用毒毛花苷K。方中除用白果、青黛肅肺化痰外,再用瓜蔞加大化痰之力。3劑藥后,體溫正常,喘輕,停止吸氧。8劑藥后精神、食欲均正常。(《王鵬飛兒科臨床經(jīng)驗述·肺炎喘嗽》)。 醫(yī)案四 馬某,女,5個月。 驟起發(fā)熱驚惕,咳氣急,嘔吐煩鬧,漸至神識迷蒙,急診人院。身熱40℃,鼻煽氣促,面蒼唇紺,兩便不通,驟然驚厥,旋而呼吸更促,痰鳴拽鋸,牙關緊閉,兩肺滿布濕啰音。查血白細胞總數(shù)48×10°/L。胸透:肺有大小不等片狀模糊陰影。此系風溫犯肺,邪火熾盛,痰熱閉其肺竅,內(nèi)蒙心包,肝風蠢動,神機為之彌漫。已非開提肺氣所宜,予通下清上,豁痰平肝法。 處方:生石膏30克,鉤藤10克,玳瑁6克,地龍6克,半夏6克,生大黃6克,玄明粉6克,膽南星3克,石菖蒲3克,牽牛子6克。 另以羚羊角粉0.3克(代),紫雪丹1克,分吞。 藥后兩便通利,身熱漸降,驚厥平,喘促減。次日神清。再進清熱化痰,宜竅開肺之劑。后見患兒渴飲舌干,轉(zhuǎn)清熱護津法,取天竺黃、石菖蒲、半夏、金銀花、連翹、黃芩、沙參、玄參、麥冬調(diào)治。住院10天痊愈出院。 按語:痰熱閉肺重癥,熱熾而正不克邪,則邪毒內(nèi)閉,陷人厥陰,出現(xiàn)煩躁譫妄,驚惕抽風等癥。此時除瀉火化痰外,應予平肝息風,清心開竅,驅(qū)邪務急,才能安正救危。大黃、牽牛子滌痰瀉火,以導邪下泄;半夏、膽南星化痰;地龍平喘;羚羊角(代)、紫雪丹、石菖蒲、鉤藤、玳瑁、生石膏清熱平肝息風,清心開竅。(《古今名醫(yī)臨床論金鑒·江育仁》)。 醫(yī)案五 陳某,女,3歲9個月。 11月15日初診:發(fā)熱4天,體溫38℃,咳嗽而喘,有汗,口微渴。人院檢查,急性病容,呼吸促,輕度鼻煽,咽紅腫。心率152/分,右背下部叩診有濁音,聽診有中小水泡音,肝肋下未觸及,劍突下可觸及2.5厘米。胸透見兩肺紋理粗厚,輕度肺氣腫,右下肺內(nèi)帶有小片狀漫潤。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濡數(shù)。為素體陰虛,肺有蘊熱,復感風熱,以致發(fā)熱,咳嗽急促。治以辛涼輕劑肅肺達邪,少佐甘寒清養(yǎng)陰分。處方:桑葉4克,菊花9克,連翹9克,桔梗4.5克,麻黃0.3克,杏仁9克,瓜蔞皮9克,金銀花9克,竹葉6克,生石膏15克。1劑。 11月16日二診:熱退,咳嗽尚頻,痰中含血絲,舌唇紅,苔薄黃,脈弦濡數(shù)。此為身熱漸退,肺陰已傷,肅降失司。 處方:原方去麻黃、生石膏、竹葉,加沙參9克,川貝母6克,玉竹6克。2劑,每日1劑。 11月18日三診:陣發(fā)性咳嗽,痰減少,肺內(nèi)啰音減少,舌唇微紅,苔微黃,脈弦軟。為病邪漸退,肺內(nèi)尚有虛熱留連。治仍以辛涼清肅肺氣,少佐止咳和中之法。處方:桑葉9克,菊花9克,杏仁6克,枇杷葉9克,連翹9克,橘絡6克,谷芽9克,川貝母9克,甘草3克,白果6克。2劑。每日1劑。 11月20日四診:患兒仍咳,痰不多,神煩哭鬧,舌唇微紅,苔薄黃,脈弦軟。為肺陰未復,下焦陰分偏虛,呈虛熱上浮之象。治應辛涼輕劑肅肺降逆,佐以滋潛養(yǎng)陰之法。 處方:桑葉9克,菊花6克,連翹9克,杏仁6克,枇杷葉9克,金銀花9克,鮮蘆根30克,鮮白茅根30克,生龜甲9克,生鱉甲9克,生白芍9克。2劑,每日1劑。 11月22日五診:服藥后漸安靜,咳嗽減輕,仍有少量痰,有時陣咳。上方去養(yǎng)陰之生龜甲、生鱉甲,加止咳化痰之川貝母,護肺之白果,生發(fā)胃氣之谷芽。 2劑后于11月24日痊愈出院。 按語:本證按表證、燥熱證用藥,以清肺養(yǎng)陰、潤燥止咳化痰之桑菊飲為主方。病初期加用了石膏、麻黃清透肺部蘊熱,因小兒素體陰虛,故麻黃只用0.3克,輕輕宜肺而不傷陰,同時加用玉竹、沙參甘寒養(yǎng)陰。金厚如自始至終均用桑葉、菊花、連翹、杏仁、枇杷葉,于咳少痰時加用橘絡、川貝母,潤燥化痰。在恢復期,肺熱留連,下焦陰分不見,有虛熱上浮之陰虛見證,加用三甲中之生龜甲、生鱉甲及酸甘化陰之白芍以滋潛下焦。繼用調(diào)理脾胃,潤肺止咳而收效。(《金厚如兒科臨床經(jīng)驗集·肺炎喘嗽》)。 醫(yī)案六 陳某,女,5個月。 初診:患嬰肺炎1個月,熱已初退。血檢:白細胞11.8×10°/L。X線示肺部尚有陰影。西醫(yī)診斷為不吸收性肺炎?,F(xiàn)咳少痰多,喉中痰鳴,胃納呆鈍,大便偏干,神倦肢涼,舌淡苔膩。此屬痰濁戀肺,土不生金故也。處以星附六君湯。 處方:炒黨參9克,焦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陳皮3克,姜半夏9克,膽南星3克,川貝母6克,竹節(jié)白附子4.5克。 二診:連服5劑。2周即咳痰皆清,胃納佳。西醫(yī)檢查已復正常,以四君加味善后。 按語:培土生金之治則,乃中醫(yī)杜痰中的常用法。所謂杜痰,是杜絕生痰之源也。除星附六君外,苓桂術甘湯之通陽扶脾,對內(nèi)伏寒飲者頗宜。(《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董廷瑤》)。 醫(yī)案七 劉某,男,5個月。 初診:起病11天,持續(xù)發(fā)熱?,F(xiàn)咳嗽,鼻煽,氣喘,煩躁,呻吟不安,面色灰滯無華,腹微脹滿,大便溏瀉,啼哭無淚,眉心顫動。此乃風溫之邪閉郁于肺,肺氣不宣。而面色灰滯,腹脹,大便溏瀉不臭,溲清量多,舌質(zhì)淡白,脈促無力,指紋紫暗,沖出三關,顯示稚年氣陽不足,脾敗正虛征象。病屬上盛下虛之肺閉重癥,勢有正不勝邪,喘甚致脫的猝變。暫擬開閉救逆,標本并治。 處方:麻黃2克,紫菀6克,杏仁10克,牡蠣12克(先煎),天竺黃10克,附子3克,甘草1克,磁石12克(先煎),龍骨2克(先煎),石菖蒲3克,黑錫丹10克(包)。針刺:肺俞、天澤、豐隆。 二診:昨日下午4時后服藥,今晨身熱已平,但咳嗽依然,咳嗽有痰聲,面色比白無華。仍進原法,著重化痰。 處方:杏仁10克,紫菀10克,膽南星3克,天竺黃6克,益智6克,附子1.5克,白術5克,茯苓10克。 另用猴棗散2克,吞服。針刺同上。 三診:上方進1劑,癥情好轉(zhuǎn),身熱未起,兩目有神,氣急漸平,啼哭有淚,喉間痰聲稍減,舌質(zhì)轉(zhuǎn)淡紅,生黃白苔。乃氣陽有回復之兆,肺閉有開泄之機。轉(zhuǎn)以氣陰并補。 處方:沙參10克,麥冬6克,杏仁10克,石菖蒲3克,附子2.5克,西洋參2.5克,扁豆衣10克。 四診:患兒脈靜身涼,氣急平定,諸患均減,惟咳嗽痰多。轉(zhuǎn)以肅肺化痰。 處方:旋覆花5克,紫菀10克,白芥子2.5克,膽南星2.5克,橘紅3克,橘絡3克,枇杷葉10克,白術6克,茯苓10克。 服藥2劑,康復出院。 按語:本例風溫痰熱閉郁于上,脾腎陽氣衰敗于下,有內(nèi)閉外脫之勢。其肺閉宜開,陽虛宜溫,但總以扶陽投逆為急。若脫象畢現(xiàn),則勢難挽回。故取附子、黑錫丹復陽,龍骨、牡蠣固其脫。陽回正復,病有轉(zhuǎn)機,再予肅肺化痰。乃絲絲入扣,步步為營之計。(《中國現(xiàn)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江育仁》)。 醫(yī)案八 李某,男,4歲。 初診:2天前開始發(fā)熱、咳嗽。胸透提示右肺炎。曾予青霉素、復方磺胺甲噁唑(新諾明)治療2天,熱未退(體溫39.2℃),面赤,咳嗽,氣促,鼻煽息粗,煩躁不安,汗出口渴,舌苔黃,脈滑數(shù)。證屬熱邪閉肺。予自擬方六二清肺湯治之。 處方:活水蘆根30克,白茅根15克,桑葉6克,枇杷葉3克,知母3克,浙貝母9克,冬瓜子9克,杏仁9克,南沙參9克,生石膏12克。水煎后分4次服。 二診:連服4劑,身熱退,喘促平,尚口渴欲飲,此乃熱退后氣陰兩虛。 處方: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冬瓜子,加麥冬9克,五味子1.5克。服6劑而愈。5天后胸透,心肺陰性。 按語:身熱面赤,乃熱邪熾盛;鼻煽息粗,是熱痰壅盛?!皻獯僦Y,多緣肺熱不清”,此證即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中所謂“肺炎喘嗽”。證屬熱邪閉肺,風火痰互結,熱痰壅滯氣道,肺氣失于宣肅。治當肅肺泄熱為法。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陰常不足,又感受暑熱之邪,肺陰受灼,故又當兼以養(yǎng)陰生津。用清肺六二湯,清潤兼顧,宜肅共調(diào),既可澄源潔流,伸展治節(jié),又可滋陰補體,疏理樞機,最為合拍,故能收檸鼓之效。(《臨床中醫(yī)家魏長春·肺炎喘嗽》)。 醫(yī)案九 張某,男,4歲。 1968年11月28日初診:喘嗽發(fā)熱3天,下午體溫39℃以上。西醫(yī)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曾用西藥未效。來診時,咳嗽,氣喘,痰多,掌心灼熱,苔包黃厚,脈數(shù)。鄒云翔認為,肺經(jīng)風邪失宣,兼有寒郁化熱之象。擬方疏風外達,化痰清熱為要。 處方:炒青蒿16克,凈麻黃2.4克,光杏仁9克,葶藶子9克,桑白皮9克,清半夏9克,化橘紅3克,廣橘絡3克,萊菔子9克,南沙參9克,炒竹茹9克,炙甘草1.8克,生雪梨3片。 11月29日二診:藥后熱退,氣喘見減,但尚咳嗽有痰,黃厚之苔已化,脈象已和,皆屬佳。再擬清肺豁痰為是。 處方:南沙參12克,泡射干3.6克,炒牛蒡子9克,凈麻黃1.5克,清半夏9克,化橘紅3克,廣橘絡3克,光杏仁9克,紫蘇子9克,葶藶子4.5克,炒竹茹9克,炙甘草3克。 12月1日三診:咳嗽未止,痰聲溪吼,食欲尚缺乏,苔色淡嫩,脈象細弦。肝木偏旺。擬方仍從清肺止咳豁痰為法,化裁前制。 處方:蒺藜9克,蛤殼9克,南沙參12克,凈麻黃1.2克,泡射干3克,清半夏3克,化橘紅3克,廣橘絡3克,光杏仁6克,葶藶子3克,炒牛蒡子9克,炒玉竹6克,炙甘草3克。 12月4日四診:咳嗽大減,痰比前少,喉中水雞聲已消失,脈象細和,舌苔正常。肺氣不足。前方佐以益氣補肺之品。 處方:蒺藜9克,蛤殼9克,炒玉竹9克,南沙參12克,麥冬6克,凈麻黃0.9克,泡射干2.4克,清半夏3克,化橘紅2.4克,廣橘絡2.4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葶藶子2.4克。 平時服方:鮮百合30克,川貝母1克,冰糖9克。煎湯飲服。 12月9日五診:咳嗽止,亦無痰涎。予調(diào)理肺脾之方以善后。 按語:冬令肺感外邪,而又寒邪本表,因起初失于宣散,致郁而化熱,但病尚在衛(wèi)分,仍當宣散從隆而解。方用青蒿、沙參、雪梨泄熱清肺,妙在重用泄熱而不耗氣血之青蒿;麻黃、杏仁開腠平喘;葶藶子、桑白皮、萊菔子泄肺定喘;陳皮、橘絡、半夏、竹茹化痰和絡;甘草調(diào)和諸藥。1劑熱退,喘減,苔化,咳嗽未已。風邪未清,故去青蒿、桑白皮、萊菔子、雪梨,而麻黃、葶藶子小其制,加重沙參、甘草之量,益以牛蒡子、射干、紫蘇子祛風清熱止咳。然藥后咳仍不止,反見痰聲溪吼,脈象細弦。本來刑金之象,乃去竹茹、紫蘇子,加平肝清火之蒺藜、蛤殼和清肺胃之熱的玉竹而愈。(《臨床中醫(yī)家鄒云翔·肺炎喘嗽》)。 醫(yī)案十 張某,女,1歲。 初診:患重癥遷延性肺炎,雖已用多種抗生素1個月余,多次輸血,但癥狀日益加重。高輝遠會診時,癥見形瘦神呆,久熱不退,喉間有痰,壓瘡形成,肺仍大片實化不消,白細胞3.8×10°/L,舌無苔,脈短澀。高輝遠認為,屬氣陰枯竭,不能榮潤五臟、筋骨、肌膚,以致元氣虛怯,營血消礫之虛證。治宜甘溫微潤,益氣生津之法。急投三甲復脈湯加減。 處方:黨參9克,甘草9克,阿膠9克,白芍9克,生龍骨9克,生地黃12克,生牡蠣12克,炙鱉甲12克,制龜甲2.5克,遠志4.5克。濃煎300毫升,雞子黃1枚,另化沖;童便1杯先服。1劑,分2日服。 二診:連服3周后,去童便、生地黃,加大棗3枚,浮小麥9克。 三診:2周后因痰多,再加膽南星3克,天竺黃6克。 藥后1周,壓瘡消失,皮膚滋潤;藥后2周,不規(guī)則發(fā)熱消失;1個半月后,肌肉漸豐滿,體重顯著增加,咳促癥狀和肺部大片實化逐漸消失,食欲轉(zhuǎn)佳,由精神萎靡轉(zhuǎn)為能笑、能坐、能玩。共住院3個月余而愈。 按語:溫病日久,溫邪損傷元氣及肝血腎精而致氣陰耗損,已成枯竭,屬虛熱內(nèi)生、邪少虛多之危候。此時若攻其邪必傷其正,若固執(zhí)養(yǎng)陰,定滅其陽火,故高輝遠按“陽不足者溫之以氣,陰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復其欲竭之氣陰,而使陰復氣生。投以三甲復脈湯化裁,共調(diào)3個月后,氣液始充,形神始復。(《臨床中醫(yī)家·高輝遠》)。 醫(yī)案十一 劉某,男,2歲3個月。 1995年12月8日初診:因發(fā)熱,流涕,咳嗽2天,曾在某院診治,用藥不詳。熱暫退半天,午后起又發(fā)高熱,咳嗽加劇,喉中痰鳴氣促,大便干結,舌紅,尖、邊起芒刺,苔黃厚,指紋青紫。體檢:體溫39.6℃,鼻翼煽動,咽部充血,兩側扁桃體Ⅱ度腫大。聽診:兩肺可聞及于濕啰音。X線胸片示:兩肺紋理增多紊亂,左下肺心緣旁有小片狀陰影。血白細胞17.6×109/L,淋巴細胞0.04。西醫(yī)診斷為小兒肺炎(支氣管肺炎)。中醫(yī)診斷為咳喘。此乃外感風邪,內(nèi)蘊痰熱,肺氣閉塞所致。治擬清熱宣肺,止咳平喘。方用麻芩石黃湯。 處方:麻黃5克,石膏20克(先下),黃芩5克,大黃5克(后下),桑白皮10克,法半夏6克,浙貝母10克,生甘草5克,炙前胡10克,杏仁6克,枳殼6克。2劑。每日1劑,濃煎取汁120毫升,分3次服。 二診:2天后熱退至37.2℃,喘咳大減。守前方再進4劑。后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繼以前方加減,2劑后X線胸片示肺部陰影消失,患兒一切正常。 按語:麻芩石黃湯具有上宣肺氣、下導大腸之功,適于小兒肺炎治療。其中麻黃、杏仁、甘草功能宣肺平喘,使外邪從上而解;大黃、枳殼清熱化痰止咳?,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所含黃芩甙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黃、黃芩、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解毒作用,甘草有明顯的中樞鎮(zhèn)咳作用;浙貝母、杏仁、半夏、麻黃、甘草均有鎮(zhèn)咳祛痰,解痙平喘作用。全方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因而對小兒肺炎具有顯著療效。(《北京中醫(yī)·麻芩石黃湯治療小兒肺炎50例》)。 醫(yī)案十二 何某,男,6歲。 主因發(fā)熱、咳嗽3天,于1991年9月就診。患兒3天前因外出玩耍,適逢氣候變化,風熱外襲,翌日身熱咳嗽,流涕,繼而呼吸氣急,時有痰鳴。曾肌內(nèi)注射青霉素2天,熱雖退,但咳嗽、氣急不減。又至某醫(yī)院拍胸片示:支氣管肺炎。血常規(guī):白細胞6.7×10*/L,中性粒細胞0.56,淋巴細胞0.44。為病毒感染,故求中醫(yī)治療?,F(xiàn)患兒呼吸氣促,精神不振,神情不安,時張口呼吸,兩肺底部都可聞及中小水泡音,舌紅,苔白,脈滑數(shù)。屬中醫(yī)肺炎喘嗽風熱型。治以疏風解表,宣肺止咳。處方:桑葉10克,菊花8克,桔梗8克,杏仁8克,薄荷8克(后下),炙麻黃4克,生石膏12克,浙貝母8克,黃芩6克。連服5劑而愈。 按語:患兒主因發(fā)熱、咳嗽3天就診。胸片示支氣管肺炎,又有氣急痰鳴之癥,現(xiàn)舌質(zhì)紅苔白,脈滑數(shù),實屬肺炎喘嗽之風熱重癥。選以桑葉、菊花、薄荷,意在疏風解表,驅(qū)邪外出;用桔梗、杏仁、炙麻黃、生石膏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而桔梗又有利咽解毒、宣肺升提之效,協(xié)麻黃平喘止咳,而生石膏配黃芩清熱瀉火之力猛增,且黃芩又有涼血解毒、燥濕化痰之用,故使疾病痊愈。(《臨床中醫(yī)家·馬新云》)。 醫(yī)案十三張某,女,4歲。 初診:主因發(fā)熱3天,咳嗽氣喘2天,于1993年4月15日就診。患兒3天前因外感流涕鼻塞,繼而發(fā)熱,體溫39.2℃左右。曾自服清熱解毒口服液、速效感冒沖劑,熱勢不退,翌日咳嗽頻作,夜間氣促時常喘促,到某醫(yī)院肌內(nèi)注射阿尼利定(安痛定),口服蛇膽川貝液、小兒化痰止咳沖劑等藥無效,急診來我院。查體溫38.5℃,咽微紅,扁桃體Ⅱ度腫大,心率12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兩肺底部可聞密集的中小水泡音。胸透兩肺底部可見片狀陰影。血常規(guī):白細胞19.2×10°/L,中性粒細胞0.82,淋巴細胞0.18。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肺炎。中醫(yī)診斷為:肺炎喘嗽、痰熱閉肺型。 處方:肺炎I號加葶藶子6克,浙貝母8克,紫蘇子6克,黃芩8克。水煎。2劑。 二診:熱退,喘平,但仍咳嗽。 處方:前方去紫蘇子,加前胡8克。5劑。 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6.7×10°/L,中性粒細胞0.62,淋巴細胞0.38。胸透炎癥已全部吸收。病告痊愈。 肺炎I號:炙麻黃3~6克,杏仁6~8克,生石膏9~15克,金銀花10~15克,連翹9~10克,桔梗6~8克,炙枇杷葉6~8克,魚腥草6~10克,蘆根10~15克,甘草2~3克。 按語:方中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主治咳逆上氣,喉中痰鳴;生石膏解肌清熱,除煩止渴;金銀花、連翹疏風解毒,肅肺排膿;蘆根清熱瀉火,養(yǎng)陰清肺止咳;甘草健脾化痰,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宣肺化痰,止咳定喘,開啟肺閉之功。(《臨床中醫(yī)家·馬新云》)。 醫(yī)案十四 文某,女,12歲。 1993年4月11日初診:患者因鼻塞、流濁涕、發(fā)熱、咳嗽、咳吐黃痰10天,經(jīng)螺旋霉素及退熱治療后,熱略降而余癥如初,并出現(xiàn)胸悶、心悸、氣短無力、不思飲食,而來我院就診。檢查所見:體溫37.8℃,鼻腔略紅腫,咽部充血,兩肺無啰音,X線胸透未見異常,心率124次/分,心律失常,頻發(fā)早搏,每分鐘10余次,未聞及明顯雜音。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查心肌酶譜異常。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時兼促脈。證屬痰熱內(nèi)阻,肺鼻蘊塞,心神不寧。治宜清熱化痰,通鼻肅肺,佐以護心調(diào)脈。方選清氣化痰丸加減。 處方:瓜蔞子12克,杏仁10克,黃芩10克,茯苓12克,枳殼10克,陳皮10克,膽南星9克,制半夏9克,葶藶子6克,蟬蛻9克,苦參15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麥芽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服7劑后,體溫36.2℃,咳吐黃痰減少,心率110次/分,舌苔輕薄黃。效則守方,前方繼進7劑,鼻塞、咳嗽、咳痰若失,心悸、胸悶較前減輕。心率100次/分,偶有早搏。心電圖示:偶發(fā)室性早搏。 三診:此痰熱已清,鼻竅肺氣宜通,現(xiàn)早搏仍存,治當扶正以祛邪,寧心調(diào)脈定悸。 處方:玄參10克,板藍根10克,山豆根5克,黃芪15克,清阿膠10克(烊),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麥芽10克,梔子3克,生姜2片,大棗5枚。每日水煎1劑,連進70余劑,諸恙若失。心電圖及心肌酶譜復查正常。繼服劉弼研制的調(diào)肺養(yǎng)心沖劑鞏固療效,隨訪1年半,屢罹感冒而未復發(fā)。(《劉弼臣從肺脾診治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經(jīng)驗·肺炎喘嗽》)。 醫(yī)案十五 張某,男,2歲。 1981年11月23日初診:咳喘1周,呼吸發(fā)憋,口周泛青,不發(fā)熱,流清涕,鼻塞,咳聲深沉,喉間痰響,夜間咳喘不能平臥,影響睡眠,納呆,口渴飲水不多,大便軟,每日1次。先后用定喘湯、麻杏石甘湯之類,效果不佳。既往有反復咳喘史。查體:面色略蒼白,舌質(zhì)正常,舌苔白膩,呼吸喘促。聽診:雙肺散在痰鳴及哮鳴音。辨證為風寒襲表,引動伏痰。治法當祛風寒,宜肺化痰。方用小青龍湯。 處方:炙麻黃4克,桂枝6克,白芍6克,半夏10克,陳皮6克,細辛1克,瓜蔞2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3劑。 11月28日二診:服前方后咳嗽明顯減輕,痰聲漸消,呼吸平穩(wěn),精神轉(zhuǎn)佳,唯鼻塞流涕不愈。聽診肺部(一),啰音已消。以宜通肺氣,調(diào)和營衛(wèi)法。 處方:前方去五味子,加杏仁4克,白芥子6克。3劑。以善其后。(《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小兒痰喘證治》)。 醫(yī)案十六 黃某。 1946年12月3日晚初診:患急性肺炎?;純后w系肥壯,近日無熱而喘,喉間痰鳴,面唇色青,目時上視,不哭,不吮乳,指紋青紫。急投三子二陳湯加減。 處方:白芥子1.5克,紫蘇子3克,萊菔子5克,法半夏3克,橘紅3克,制天南星3克,前胡10克,旋覆花5克,青礞石5克,石菖蒲3克,遠志3克。水煎,分3次服。 12月4日二診:痰喘漸平,目不上視。 處方:守上方減青礞石為3克,加白前5克,薤白5克。水煎,分3次服。 12月5日三診:得大便量甚多,痰沫狀;喘息基本平定,吮乳恢復正常,目光有神,哭聲洪亮。 處方:白芥子1.5克,紫蘇子3克,萊菔子5克,法半夏3克,前胡10克,旋覆花5克。連服數(shù)劑而愈。 按語:本例屬陰邪壅肺之證。由于陰邪壅肺,內(nèi)閉心神,風痰上涌,故呈現(xiàn)無熱而喘。兒童體肥壯,是屬實證,而非虛證。故用三子二陳湯加石菖蒲、遠志、天南星、前胡、旋覆花等溫開心肺之閉,去風痰而降逆氣,獲得速效。本證如屬表寒閉肺的,宜用麻黃湯等溫開法以宜肺氣;如屬寒飲襲肺的,宜用小青龍湯等溫開法以化寒飲;若太陰肺為陰邪所壅而少陰心陽受傷(或素虛),宜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等以溫開肺氣,振奮心陽;如其少陰心陽虛甚,則應投以四逆湯等峻溫回陽,才有可能轉(zhuǎn)危為安。(《臨床中醫(yī)家·萬友生》)。 醫(yī)案十七 陳某,男,13歲。 1996年4月12日初診:來診時咳嗽頻劇,氣粗,聲音嘎啞,咳痰黃稠,黏膩不爽,伴煩躁、口渴、頭痛、肢楚、胸痛、惡風,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體溫39℃。中醫(yī)辨證屬風熱犯肺,熱毒壅盛,肺炎清肅。治宜清熱解毒,宣肺化痰止咳。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魚腥草15克,桔梗9克,玄參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貝母9克,黃芩9克,前胡9克,桑白皮9克,杏仁9克,瓜蔞子9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 4月15日二診:服藥3劑,體溫下降為37℃,咳痰減少,無煩躁。原方加板藍根15克。繼服5劑。癥除而愈。 按語:春季風木當令,氣候溫暖多風,陽光升發(fā)?;颊吣挲g尚小,正氣還未完全充盛,易感受風熱之邪而感病。葉天士云:“春月受風,其氣以溫?!庇盅裕骸皽匦吧鲜?,首先犯肺?!憋L熱病邪屬陽邪,其性升散,疏泄,多從口鼻而入。肺衛(wèi)居高,首當其沖。肺衛(wèi)失宣則見發(fā)熱、惡風、咳嗽、口渴等肺衛(wèi)證候,治宜清熱解毒,宜肺化痰止咳。(《臨床中醫(yī)家·周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