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譜 ▼ 挺立于南雄市東北約30㎞新龍鎮(zhèn)龍口村,村西北2㎞與新龍塔遙對。坐東北朝西南,周圍王石寨支脈系列緩崗,南向柔和的新龍水(古稱坪田水)支流龍口河,共同造就理想的聚落環(huán)境。宋朝年間,由葉氏族人葉少幫籌建,十幾年前重修,本鎮(zhèn)近30個祠堂中最大者,現(xiàn)全村有1000多人。 贛、湘、粵陸軍司令員葉肇曾在此駐軍一年,朱梁公建學堂。全祠以1·3m紅砂巖夯臺基,二面坡三重檐三井四棟。除用二層紅砂巖夯基外,通體青磚砌,黛瓦頂建筑。祠寬13m,高6m,進深30m,面闊約近400㎡。正面二根紅砂巖礎(chǔ),直徑約0·3m的原木柱支撐,三根牛軛形橫梁,與木雕精美的龍頭挑手、放射狀斗拱、卷云圖飾檐(內(nèi)檐花邊)、弧形棚頂、仙人薈萃橫枳,獅頭露頭共同構(gòu)成一個龐大的“開”字形建筑群體,態(tài)度穩(wěn)妥又不失華麗氣韻,韶關(guān)僅存。開中、左、右三門,為眾宗祠所稀罕。 其中,中門與寬2m的紅砂巖階梯正對,全為紅砂巖精打細造,高2·3m,寬1·2m的門面。矗于兩旁的湛雕花瓶插花與獅頭銜環(huán)抱鼓石,為點睛之筆。左右側(cè)門與中門等高,只是拱門造型,略含伊斯蘭建筑風味的拱形,拱頂精雕花瓶仙草,大有喧賓奪主之意。可惜,門匾盡毀。中部側(cè)墻開對稱的等規(guī)格拱門:均為紅砂巖悉心打造,高2·3m,寬1·2m,可與意大利比薩大教堂的拱門媲美。祠內(nèi)裝飾毫不遜色于祠外:地面幾乎用1·2(1)×0·3×0·2m的紅砂巖或青石條鋪墊,固若金池。兩口天井的雄魄從地噴出:靠正門天井,長6m,寬2m,以大取勢;靠神臺天井,分別用長1·3-3m,寬0·3m鑲邊,“水破天門”(中間獨石板,其大小昭示本祠的政治和財富實力)長6m,寬1m,可謂“水破天門”之尊。 八根近0·3m寬的石礎(chǔ)方柱齊心協(xié)力撐起宗祠闊宏的空間,柱礎(chǔ)的雕刻設(shè)計,無論在創(chuàng)意上還是刀法上均稱得上上乘之作:大象馱經(jīng)朝神龕方向走去,暗示從外源源不絕給族人輸送寶物;麒麟仰天長嘯,表明仁義之物將得到上蒼的悉心護佑……那麒麟的形象生動得簡直讓人懷疑是一條剛下凡的活麒麟鉆入紅砂巖內(nèi),頃刻變成化石。撐柱與牛軛形橫梁、枳等共同架筑天面空間,為裝飾作好了鋪墊。 前后廳天花均用木料裝飾:前者中央為等邊(1·5m)的雙層八卦形藻井;神龕頂天花為六邊形三層(其中,最內(nèi)層圖案與外二層圖案錯位)藻井,中央留出圓孔。祠堂將防火意識提到至高無尚的地位,并二重強調(diào)。神龕是祠堂的心臟,其構(gòu)造自然不能等閑視之。在紅底金字的“金玉堂”匾牌鳥瞰下,牌坊造型的神龕中央穩(wěn)佇先祖牌位,配二對聯(lián):(里聯(lián)):“仲伯分昭穆家乘告峻歸一脈,華支序尊卑族普修明是同宗?!保ㄍ饴?lián)):“都蓰武藝樹洪勛想當年盡忠盡孝盡名節(jié),絞率英雄建偉績至今朝佑國佑民佑兒孫。”將祖先的不朽功勛與對后輩的囑托表露無遺。 據(jù)年屆古稀的葉香騰村民介紹,祠內(nèi)原高懸“光宗耀祖”“七星輝映”“南陽堂”等多塊牌匾,祠前原矗四對2m多高的刻字石柱,四對夾旗石(僅存殘基),盡蕩然無存。祠外有2m高的紅砂巖作基,上筑3m高的青磚圍墻,僅開西南門,也屬韶關(guān)祠堂獨例。 祠堂裝飾工藝內(nèi)外競強,上下爭勝,造諧深遠,確為稀有珍品。 ▼ 根 深 葉 茂 萬 代 芳 ! ! ! [End] 【葉氏遷徙】 |
|
來自: 葉氏農(nóng)耕文化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