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五):淳和天皇14.淳和天皇淳和天皇(日語:淳和天皇/じゅんなてんのう JunnaTennō;786年-840年6月11日),日本第53代天皇(823年-833年在位),桓武天皇第三皇子,母親為藤原百川之女藤原旅子。諱大伴(日語:大伴/おおとも ōtomo),又被稱為西院帝。810年時因為藥子之變的關(guān)系,皇太子高岳親王遭到廢黜,大伴親王被改立為太子。823年嵯峨天皇退位,大伴親王以皇太子身份登基。 由于天皇名為大伴,為了避諱,便將“大伴”這個姓氏改為“伴”,以免造成該姓與天皇名字有沖突。 淳和天皇積極的錄用良吏,并且改善已經(jīng)荒廢的地方政治,恢復(fù)調(diào)解國司間糾紛的官位“勘解由使”。另外在土地政策上有所改革成就,因此增加了財政收入。另外下令繼續(xù)編纂《日本后記》,記載桓武天皇到淳和天皇這段期間的治世。在他的治世時期,可以說是平穩(wěn)的時代。 833年時,讓位給皇太子正良親王,并于840年過世。天皇過世后,眾人根據(jù)他的遺愿,火葬后將骨灰灑于大原野西嶺上陵,日式謚號為“日本根子天高讓彌遠尊”。 大伴親王兩歲時,生母去世,愛憐大伴親王的桓武天皇讓出色的女官文室與伎之妻平田孫王撫養(yǎng)大伴親王。810年10月14日(弘仁元年9月13日),藥子之變后,大伴親王取代被廢的高岳親王(平城天皇之子)成為皇太子。 823年6月9日(弘仁14年4月27日),大伴親王即位。大伴氏為避諱,改姓為伴氏。 833年3月22日(天長10年2月28日),淳和天皇讓位于仁明天皇,退位為上皇。 淳和天皇統(tǒng)治時期積極任用清原夏野等良吏,整頓地方的政治,并對改革土地政策,致力于增加稅收,還命人開始編纂《令義解》和《日本后紀》,是表面上比較平穏的時代。 但是,淳和天皇即位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根據(jù)《日本后紀》的記載,806年5月22日(大同元年5月1日)當時的大伴親王希望在父親恒武天皇去世時被降下臣籍,但被皇太子(平城天皇)慰留,繼續(xù)在皇籍。雖然淳和天皇并不是桓武天皇的皇后藤原乙牟漏所生,但是與高志內(nèi)親王(淳和天皇的異母妹,生母和桓武皇后藤原乙牟漏同是藤原式家出身的異母姐妹)生有恒世親王。由于除了平城、嵯峨兩天皇之外,恒世親王是與桓武天皇嫡系血緣最近的皇族(比母親出身于臣下的平城天皇之子高岳親王、嵯峨天皇之子正良親王要近),而恒世親王要即位又不能繞過父親大伴親王,因此并非嫡子的大伴親王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大大上升。但大伴親王害怕自己及兒子恒世親王像他戶親王、早良親王(他戶親王、早良親王都因為卷入皇位繼承之爭而冤死)一樣,卷入皇位繼承之爭,所以上表,請求解除最接近桓武天皇嫡系血統(tǒng)的恒世親王的皇位繼承權(quán),但沒有被接受。 淳和天皇即位后,也并沒有立恒世親王為太子,反而冊立了嵯峨天皇的嫡子正良親王(平城天皇嫡子高岳親王在藥子之變后被廢)。淳和天皇在位時,恒世親王病死,皇位由正良親王(仁明天皇)繼承,但仁明天皇又冊立淳和上皇與正子內(nèi)親王(嵯峨天皇之女)之間所生的恒貞親王為皇太子。淳和上皇沒有有力的貴族為后盾,對兒子恒貞親王成為仁明天皇的皇太子感到不安,托孤于忠實的親信藤原吉野。但在淳和上皇去世后,他的不安在承和之變中變成了現(xiàn)實。 840年6月11日(承和7年5月8日),淳和上皇去世,按照他薄葬的遺詔散骨灰于京都大原野西院。 15.仁明天皇仁明天皇(日語:仁明天皇/にんみょうてんのう Ninmyō Tennō;810年-850年3月21日),日本第54代天皇。(833年3月22日至850年3月21日)。諱正良(日語:正良/まさら Masara),太上天皇嵯峨天皇第二子,上一任淳和天皇之侄,其母為內(nèi)舎人橘清友之女、皇后橘嘉智子(檀林皇后)。 833年時,淳和天皇讓位給皇太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當初,仁明天皇立淳和天皇次子恒貞親王為皇太子。承和九年(842年)發(fā)生承和之變,恒貞親王被廢除,改立仁明天皇長子道康親王為皇太子。此事傳言為仁明天皇及其妻舅藤原良房之計謀使其子進位為皇太子(道康親王之母乃藤原良房之妹)。 嘉祥三年(850年)3月19日仁明天皇病重,遂讓位于皇太子是為文德天皇。同年3月21日仁明天皇駕崩。 (1)即位833年(天長10年)3月6日,正良親王接受叔父淳和天皇的讓位,即位為仁明天皇,并冊立淳和上皇之子恒貞親王為皇太子。 (2)承和之變仁明天皇在位時,有嵯峨、淳和兩位上皇在后面坐鎮(zhèn),所以政局穩(wěn)定。840年(承和7年),淳和上皇去世。 842年(承和9年)7月,57歲的嵯峨上皇病重。 懷有危機感的皇太子恒貞親王的親信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岑和但馬權(quán)守橘逸勢策劃讓皇太子恒貞親王秘密前往東國,并將這個計劃告知了平成上皇之子阿保親王。但阿保親王并沒有參與他們的計劃,反而向橘逸勢的從姐妹檀林皇太后密告了伴健岑等人的圖謀。檀林皇太后大驚,又將此事告知了時任中納言的藤原良房。842年(承和9年)7月15日,嵯峨上皇去世。由他維系的皇室內(nèi)部和平不復(fù)存在了。藤原良房開始蠢蠢欲動,窺視中央權(quán)柄。 842年(承和9年)7月17日,仁明天皇突然下令逮捕了伴健岑、橘逸勢一黨,并命六衛(wèi)府在全平安京內(nèi)進行戒嚴。恒貞親王急忙向仁明天皇上表,欲辭去皇太子之位。最初仁明天皇沒有加罪于恒貞親王,并讓他繼續(xù)擔(dān)任皇太子。842年(承和9年)7月23日,局勢又為之一變,左近衛(wèi)少將藤原良相(藤原良房之弟)率領(lǐng)近衛(wèi)府的兵馬,以謀反罪名包圍了皇太子的居所。屬于恒貞親王派系的大納言藤原愛發(fā)、中納言藤原吉野、參議文室秋津等人也被捕,恒貞親王被廢除皇太子之位。藤原愛發(fā)被逐出平安京,藤原吉野被貶為大宰員外帥,文室秋津被貶為出云員外守,伴健岑被流放至隠岐,橘逸勢被流放至伊豆。東宮其他官員全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處分。 承和之變后,仁明天皇改立自己的長子道康親王(藤原良房的外甥)為皇太子。藤原良房被任命為大納言,占據(jù)了朝廷的樞要地位。 (3)去世850年(嘉祥3年)3月19日,仁明天皇因病讓位于文德天皇(道康親王),同年3月21日去世。 16.文徳天皇文徳天皇(もんとくてんのう)(天長4年8月(827年) - 天安2年8月27日(858年10月7日))是平安時代前期的第55代天皇(在位:嘉祥3年3月19日(850年5月8日) - 天安2年8月27日(858年10月7日)),名道康(みちやす),是仁明天皇的長子,母親是左大臣藤原冬嗣的女兒、皇太后順子。 850年(嘉祥3年),文德天皇即位不久,藤原良房重施故技,不顧文德天皇已有三個皇子,脅迫文德天皇冊立自己剛剛出生的小外孫惟仁為皇太子。文德天皇雖然很想有所作為,無奈體弱多病,正好給藤原良房的擅權(quán)制造了機會。857年,藤原良房從右大臣晉升為太政大臣,這是首次由皇族之外的貴族擔(dān)任這一職務(wù)。858年,32歲的文德天皇暴亡。9歲的惟仁太子繼位,為清和天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