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中醫(yī)癥狀,眩暈是中醫(yī)臨床常見病證,眩指眼花或眼前黑蒙,視物模糊;暈系指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zhuǎn)不定,站立不穩(wěn),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 眩暈病名, 首載于《內(nèi)經(jīng)》, 實證有 “木郁之發(fā)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的論述 ;虛證則有 “上氣不足 ”、“髓海不足 ”的論述?!秱摗分袕堉倬笆状翁岢鲆蛱抵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兩宋時期將外感和內(nèi)傷病因分開;金元時期提出因虛治眩;明清時期,提出因血瘀致眩暈。隨著對眩暈認識逐漸加深,臨床治療的思路也不斷被拓展。 、 水飲停聚 1.《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湯是用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方中澤瀉除濕化痰,白術健脾燥濕。 2.《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中提到:“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此為水飲停于胸膈間。 3.《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8條:“妊娠有水氣, 身重, 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 ?!狈街锌油ǜ[利水, 茯苓淡滲利水, 則濕去陽通, 所謂 “通陽不在溫, 而在利小便”, 故眩暈可除。 4.《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 吐涎沫而顛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span> 陽虛飲停 1.肺氣虛:《金匱要略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shù),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湯以溫之?!?/span> 2.脾陽虛:《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16條 :“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薄秱?》 67條:“傷寒, 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 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 胸悶嘔惡, 身重倦怠, 嗜睡耳鳴, 甚則天旋地轉(zhuǎn), 不能坐立, 脈沉緊或濡滑, 苔白膩 。治宜健脾滲濕, 溫陽化飲, 方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3.腎陽虛:《傷寒論 》82條 “太陽病發(fā)汗,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 心下悸, 頭眩, 身瞷動,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span> 外感風濕,郁而化熱 《金匱要略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8條 “諸肢節(jié)疼痛, 身體尪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span> 濁邪上逆 1. 陽明熱盛:《傷寒論》198條:“陽明病, 但頭眩, 不惡寒, 故能食而咳, 其人咽必痛, 若不咳者, 咽不痛?!薄秱?》242條 :“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 ?!敝我藶a下實熱 、蕩除燥結, 主方大承氣湯。 2. 少陽風陽上擾:《傷寒論 》263條:“少陽之為病, 口苦、咽干、目眩也 ?!迸R床表現(xiàn)為眩暈, 寒熱往來, 胸脅苦滿, 口苦不欲食, 嘔吐, 舌苔薄白, 脈弦。治宜和解少陽, 清泄膽熱,主方小柴胡湯。 針刺方法 《傷寒論 》142條:“太陽與少陽并病,頸項強痛, 或眩冒, 時如結胸, 心下痞硬者, 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慎不可發(fā)汗, 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 當刺期門 。”《傷寒論》171條 :“太陽少陽并病, 心下硬, 頸項強而眩者, 當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span> 文/馬晴 審校/趙曦彤 編輯/付海超 張老工作室 |
|
來自: 老玉米棒 > 《頭暈眩暈(心下支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