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們應該都知道,“自行車"只是個統(tǒng)稱詞,多數人知悉的車種大致區(qū)分為山地車、公路車、旅行車、城市休閑車、折疊車、死飛車等。 進年,騎行風潮與自行車賽事盛行,“騎自行車"成為一項很拉風的運動,騎友們會互相討論并比較自己的車種、車款、零配件,或參加了哪些賽事、拿了幾座獎、多少獎金,再或是約騎、騎去了哪里,多少公里,看過多少風景??也因為這些熱度,各種自行車車款不斷演變、進化、科技化、智能化、e化,讓騎行世界更加便利。至于有哪些鍵性的改革與變化呢? 趨勢預測:電動自行車走進市場,電池重量減輕、續(xù)航力增加、車體設計進化。自行車更輕量、科技化、功能化,全能車款崛起。 山地車從漢子進化到科技金剛 依路況不同,山地車可簡單分為:速降DH(DownHill)、馬拉松耐力車(Marathon)、長途休閑騎全避震(Trail)、全地形(All Mountain)、自由騎FR(FreeRide)、越野XC車(Cross Country)。中國在80近90年代時期,山地車非常盛行,也可說是萬用車代表,能通勤旅游、上山探險、健身運動,因安裝有避震器,因此幾乎任何路況都適用,加上車身結實有個性,在那個夢想放飛的年代,有這么一輛車在身邊,簡直可以自由自在地騎向夢與遠方。 山地車近年的變化幾乎是“肉眼可見”,無論是車輪尺寸的忽大忽小、避震器的改革變異,到e-MTB的出現,每一項轉變都引起相當的討論熱潮。 改寫XC賽的29吋 2010年單車志成刊之際,國內自行車賽事熱度正逐漸高漲,依熱絡程度來看,山地車賽似乎比公路車賽更熾盛一些。當時也是山地車29吋盛行時期,29吋輪徑自80年代出現以來,幾經碰撞挫折與醞釀試水,甚至出現以29er贏得了馬拉松XC賽冠軍。但卻一直到2010年,Trek山地車團隊才在Johnriley帶領下開始了山地車界的Apollo項目,為29吋山地車樹立了全新標桿:最輕量化及最佳的騎乘品質,并給出了優(yōu)異的Superfly Pro SL主力車型。 2013年Trek正式推出29吋頂級硬尾山地車X-Caliber:整車采用經過冷壓,平滑焊接的獨家Alpha Gold Alumium(阿爾法鋁)車架及具有定制偏移前叉,G2幾何結構,當然29吋的大輪徑也擁有更強的通過性及穩(wěn)定性。美國另一大品牌Specialized也在29吋領域大躍進,2012年底時就推出中階位29吋硬尾山地車M5。 至此之后,XC賽場上以29er成為競賽車款的品牌身影便多了起來,甚至成為主流,如Giant贊助Rabobank車隊XTC Composite 29er;Meride對Multivan Merida車隊贊助29吋的Big 9 Team山地車;瑞士BMC對自家產商隊BMC Mountainbike Racing Team提供了Teamlita TE01 29er(Julien Absalon座駕)戰(zhàn)車。 ▲多家品牌紛紛推出29er,亦成為當時競賽場上的寵兒。 27.5的尺碼風向 在國外,27.5吋輪徑的山地車一直都被稱為650B,最早出現在20世紀早期的歐美旅行車上。不過在二戰(zhàn)時,俄國封殺了650B輪胎,讓這個規(guī)格幾乎滅寂。直到1970年,Schwinn才又推出650B輪胎,也算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早650B。 當歐美29er熱潮漸冷之際,亞洲這個新市場卻對650B規(guī)格產生莫大的興趣。當時,有別于主流的26吋,以及山地車熱潮的29吋,27.5吋似乎更符合亞洲人的騎行風格。2013年,Giant推出全車系27.5吋車型,Merida也以27.5吋的Merida Big 7向賽場進軍,直到2014年,原本一直持觀望態(tài)度的Specialized、Trek、Lapierre、Yeti等品牌才相繼推出27.5吋的試水車型,有車就有配件,SRAM、Shimano及Suntour配件商也跟著風潮推出相應產品。 ▲Giant于2013年推出27.5全車系車型,圖為當年推出的XTC 27.5。 ▲2013年Merida 27.5吋的Big 7已經在賽場上發(fā)光了。 27.5吋山地車初推出之際并沒有大紅大紫,不過,27.5吋綜合了26吋及29吋特點,車友們發(fā)現這個規(guī)格更貼合亞洲人騎行,至于身材高大的車友,29吋仍是他們的最愛,漸漸的,27.5、27.5+、29+,甚至36吋“大尺碼”車種相繼推出時,26吋成車似乎變成一種獨特的存在了。 e-MTB 山地車(Mountain Bicycle)最早出現在1966年,由重型的Cruiser bicycle(海灘車)改進而來,直到1970年代末期,山地車制造走進高技術輕量化,山地車便受到自行車朋友與玩家注意,到了1990年代一轉成為主流運動。 與公路車歷史相比,山地車年輕了100多年,更容易表現科技與精進技術的進化,歷經約半世紀的發(fā)展,山地車從純自行車演化到結合了電子科技,在2011年時,e-MTB已經出現在臺北自行車展及上海展中。 來到2015年的Eurobike時,e-MTB已進入嶄新世代,無論是XC、All Mountain或Enduro等車種,都已進入裝設電池、馬達的輕松玩階段,深受歐洲市場歡迎,只是這股風潮吹向東方,市場接受度并沒有歐洲強烈,似乎還相當“慢熱",但也未必不是未來亞洲另一股騎行趨勢,因為,這股關注熱度至今似乎還在,因為相關零配件仍在不斷進化中。 國際自盟UCI也看到e-MTB的熱潮,并決定在2019年世界山地自行車錦標賽增設e-MTB賽事。不過e-MTB賽事在2018年的海獺賽(Sea Otter Classic)就設置過有獎金的賽事組別了。UCI第一屆e-MTB世錦賽時間在2019年8月21日到9月1日,與傳統(tǒng)MTB世錦賽在加拿大圣安娜開啟。 ▲e-MTB逐漸興起,國內比賽也開始了。 時尚追速的公路車 在中國,公路車運動的起步比山地車晚,公路車又稱作跑車,可以想象這是一輛以追求速度為主的車種,“輕”、“快”是公路車款主要要求。2018年時,斯柯達Heros系列賽收官場就選在上海F1賽車場進行,沒有一點違和感,因為公路車競賽對速度的追求感,基本與F1賽車本質是一樣的。 公路車依功能與結構再細分,可分為一般公路車(Road)、場地車(Track)、越野公路車(Cyclecross)和計時車(Time Trail),一般我們在馬路上見到的多為一般公路車。至于山地車與公路車款的不同,單車志做了很多的相關報導與介紹,這里不再多言。 說起公路車與山地車歷史,公路車的出現早了山地車超過100年,再根據自行車賽最早紀載,世界上第一次的自行車賽在1868年5月31日,于法國圣克勞德公園舉辦,據說賽程是2km。別小看這2km,當時的自行車款應該還是非常簡單,因為裝有鋼絲輻條的自行車1867年才出現,車款還是前輪超大,由一條長弧型細鋼棒車架連到超小輪徑的后輪,至于鋼管車架、滾動軸承、鏈條、剎車夾什么的,在當時都還未出現呢! 碳纖維車與空氣動力學 自行車的制造材料變化也相當鮮明,從一開始的木制,進化到金屬的鋼、鐵,接著是較輕的復合金,如鋁、鈦、鎂等,1950年代,美軍研發(fā)出有“黑色黃金"之稱的黏膠基碳纖維后,80年代的自行車業(yè)就將這個新材質運用到自行車車架及各部件上。自此,如何“減重"成為一門專學。 講求輕量化的碳纖維材料備受品牌大廠青睞,技術運用也愈見成熟,輕量化、高剛性之外,符合人體工學的舒適幾何設計也演化而來。因此,業(yè)者也開始追求可以抵抗空氣阻力的設計,為了降低騎行中來自加速爬坡、輪胎或機械的摩擦力、空氣阻力等功率消耗,空氣動學成為一種追求,大約2011、2012年時,公路車設計的普世標竿則是“空氣動力學設計",除了車架幾何需要考慮空氣力學,輪組、車把、座墊、腳踏、安全帽全部都要空氣力學設計,才能讓風阻降到最低。 系統(tǒng)化設計輪組的流行加上輕量化考慮,及碳纖維輪組技術不斷的提升突破,讓碳纖維輪組一推出就受到注目并成為市場寵兒,同時也獲得一大票職業(yè)選手的芳心,紛紛將碳纖輪組運用在競賽場上以求好成績出現。 ▲碳纖維輪組也職業(yè)選手的芳心,將其運用在競賽場上以求好成績出現。 Gravel Bike的出現 近年休閑風氣大為興盛,想靠著一輛自行車去完成或是征服自己心中的騎旅世界,就必須選一輛適合自己喜好的車種,因此,公路車也走向變形與改革,除了基本認知的競賽公路車、爬坡車、Cyclocross外,由公路車所演進的Endurance、Gravel Bike等車型的推出,改變了眾人對公路車的刻版印象,不僅可以走進山地,也能征服長途耐力騎行。 ▲Gravel Bike設計用途在于顛簸石頭等混合路面的多日騎行,還能夠攜帶多日騎行所需要的裝備。 Gravel Bike是幾年前在美國興起的新興車型,其表現的多功能性,進一步拓展了公路自行車功能的多樣化。Gravel Bike除了適用于傳統(tǒng)公路競速的柏油路段之外,更寬的輪胎、更大的齒比、12mm桶軸碟剎,讓車輛在Off Road路面可以獲得更好的騎乘舒適性及穩(wěn)定性。同時,這也屬于戶外跨界車型,配備有行李架、更多的水壺、擋泥板安裝預置安裝孔等。 在公路車不斷被細化下,Endurance耐力公路車是最為接近Gravel Bike的一種車型。早在2004年Specialized對長途耐力公路車的未來做出了相關指引,隨后市場也出現第一款以大眾市場為主的長途耐力公路車-Roubaix。2005年,Trek也跟進,推出品牌旗下首款長途耐力型公路車Pilot及Domane。2009年Giant Defy也加入Endurance這個新市場。 當然,也有人會問Cyclocross(公路越野)與GravelBike的區(qū)別,簡化來說,Gravel Bike在多功能性和騎乘性能之間可以達成一種最大程度的穩(wěn)定平衡,而Cyclocross屬于競賽車款,多半出現在封閉式、復雜路面上的戰(zhàn)斗車種,車架本身也比Gravel輕,因為在競賽中經常會需要“扛車跑”,而單純的Cyclocross也沒有擋泥板、貨架安裝孔等。 ▲在車架幾何上Cyclocross自行車通常使用72-73°的頭管角度,為的是轉向更加快速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