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成語“文過飾非”的“文”與“飾”都有掩飾的意思,“過”與“非”都是錯誤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個成語源自《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币庵^小人有了過錯一定要掩飾;又源自《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意謂詭辯足以掩飾錯誤。 然而,錯誤的意思并不是“非”字的造字本義,通常所說的“非”字的造字本義是違背、背離的意思,因為它的構(gòu)字理據(jù)是像鳥的雙翅背離。真的是這樣嗎?還有沒有另類的解釋,本文不想為“非”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文過飾非,謹此略陳己見。 一、“非”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非”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從上圖可見“非”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都是由左右對稱的兩部分構(gòu)件組成,絕大多數(shù)解讀者都認為這左右對稱的兩部分構(gòu)件是禽鳥的一雙翅膀的象形,只是這一雙翅膀擺放的樣子像是下垂之狀,不像展翅飛翔的狀貌,加之“非”字的常用義是表否定的意思,于是便都將“非”字的造字本義解讀為違背或背離的意思。 《説文解字》卷十一非部:“非,違也。從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從非?!?/p> 許慎的解釋意思是:“非”,就是違背的意思,它的字形就是由“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構(gòu)成(翄chì,同“翅”),采用左右兩翼相背的含義造字。大凡跟“非”相關(guān)的字,都可以采用“非”作為表意偏旁。 那么“飛”字的古文字字形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它的構(gòu)字理據(jù)如何呢?它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呢?請看下圖的“飛”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線索: “飛”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甲骨文與金文未見“飛”字,“飛”字始見于戰(zhàn)國文字的楚系簡帛文字(見上圖)。戰(zhàn)國文字的“飛”字,上像鳥冠、鳥頭、羽毛的轉(zhuǎn)動,左、右分別像羽毛、翅膀,正像鳥飛的樣子。篆文和戰(zhàn)國文字大抵相同,只是多了中間一豎以像其身和尾。隸書的“飛”字形體發(fā)生訛變,省減了部分左翅,頗失其形??瑫窝匾u隸書以定體,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了,簡化字將其下部完全拋棄就更是沒有理據(jù)可言了。 從上圖的戰(zhàn)國文字和小篆字形來看,“非”字的字形確實如《說文》所言“從飛下翄”,因為許慎就是根據(jù)小篆字形來解釋的。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非”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是否也如《說文》所言“取其相背”。愚以為似乎還可以做另一種理解,那就是“非”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本就是雙翅飛翔的意思,而不是取兩翅相背的含義,其理由如次: 第一,由于甲骨文、金文中未見“飛”字,但是從道理上講,甲骨文、金文不應(yīng)該沒有十分常用的“飛”字,所以拙文認為“非”字就是為“飛”而造的字。 第二,漢字的初文已經(jīng)有了表示相違背或背離的“北”字(兩人相背),沒有必要再造一個同樣意思的“非”字,更何況,禽鳥的雙翅本來就是對稱展開的,不足以表達相背之意。 第三,“非”字的常用義確實有相背離的意思,但愚以為這是它的引申義,不是造字本義。造字的本義應(yīng)該是表示具體形象的“飛”,然后才引申為較為抽象的違背、背離的意思。 第四,“非”字的古文字字形并非一雙翅膀擺放的樣子像是下垂之狀,如果是下垂或收攏雙翅,那就都依附于鳥的身體之上了,也就談不上什么違背、背離的意思了。不能僅僅依據(jù)古文字字形的樣子來認為它是下垂的狀貌,由于甲骨文豎行排列,為了節(jié)約空間,完全可能將本應(yīng)橫向展開的雙翅刻寫成縱向的樣子,只要約定俗成就不會影響表意。 第五,如何解釋“非”與“飛”這兩個字的關(guān)系?愚以為,“非”是“飛”的初文,“飛”是后起字。因為“非”字在使用過程中逐漸側(cè)重于表示違背、背離的意思,于是就在“非”的字形上部再加一個鳥形符號來表示它的造字本義,這就是“飛”字得以產(chǎn)生的緣由。 也就是說,“非”字的構(gòu)形不是如《說文》所言“從飛下翄”,也不是“取其相背”,而是從雙翅會意,取其飛翔之翼來構(gòu)形。另一方面,“飛”字的構(gòu)形則應(yīng)為“從鳥從飛”,進一步強化“飛”的主體。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二、“非”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非”字的造字本義應(yīng)該是禽鳥展開雙翅,這個意思后來為后起字“飛”所代替。于是“非”字的字義范疇便側(cè)重于雙翅的分開與排斥方面,由此大致朝著“違背”、“不合”、“改變原樣”這三個方向展開引申,于是便各自產(chǎn)生了一些與之相關(guān)的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其一,表示違背。例如:“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詩·小雅·斯干》)孔穎達疏:“為行謹慎,無所非法?!边@幾句詩的大致意思是:但愿她不違背禮儀,學會每天安排酒飯,知理知法不給父母添麻煩。再如:“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保ā抖Y記·禮運》)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冕棄是國君的禮服,兵器甲胄是國君的武備,而今卻藏于大夫之家,這就違背禮制,這就叫威脅國君。又如:“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有了特別美麗的女人,就完全可以使人改變。如果違背道德正義去對待她,就必然會有禍患。 “非”字由此違背的意思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間接引申義: 一是表示不對,錯誤。例如:“雜物撰德,辯是與非?!保ā兑住は缔o下》)再如:“辭多類非而是,多類似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げ旖瘛罚┯秩纾骸皩嵜酝酒湮催h,覺今是而昨非?!保〞x·陶潛《歸去來兮辭》) 二是表示責備,否定。例如:“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保ā痘茨献印し赫撚枴罚┰偃纾骸八教锛诓簧苿t非吏?!保ā豆攘簜鳌ば迥辍罚┯秩纾骸敖裰T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三是用作疑問助詞(相當于“否”),例如:“偃(徐偃)矯制而鼓鑄者,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至秋乃能舉火。此言與實反者非?”(《漢書·終軍傳》)再如:“車駕即日發(fā)邁”(《后漢書·董卓傳》)李賢注引《獻帝起居注》:“初,天子出,到宣平門,當度橋,汜兵數(shù)百人遮橋曰:‘是天子非?’”又如:“堪笑街頭小兒女,問予君是伯休非?”(宋·陸游《老境》詩) 其二,表示不合。例如:“君居其家,尤孝謹慈良,人非其意,不肯茍合?!保ㄋ卧枴短扉L朱君墓志銘》)其中的“人非其意”即有人不合于他的觀念。再如:“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保ā妒勒f新語·簡傲》)其中的“非禮也”、“非道也”即不合禮儀、不合道義。 “非”字由此不合的意思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間接引申義: 一是表示仇恨,怨恨。例如:“今既無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寵,將何治為?”(《國語·晉語八》)韋昭注:“非,恨也?!痹偃纾骸跋轮劣膮栔H,朝廷不和,轉(zhuǎn)相非怨。”(《漢書·劉向傳》)又如:“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孝經(jīng)·五刑》) 二是表示譏諷,不喜歡。例如:“而兄伯升好俠養(yǎng)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yè),比之高祖兄仲?!保ā逗鬂h書·光武帝紀上》)再如:“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保ㄌ啤ろn愈《答李翊書》)又如:“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保ㄋ巍に抉R光《訓儉示康》)又如:“吾豈厭喧而求靜?吾豈好丹而非素?”(宋·王安石《白鶴吟示覺海元公》) 三是表示誹謗,詆毀。例如:“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偃纾骸按松焦戎?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保ā肚f子·刻意》)又如:“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韓非子·有度》) 其三,表示改變原樣。例如:“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再如:“殘日兩竿荒戍遠,青山滿眼故園非?!保ㄋ钨R鑄《烏江東鄉(xiāng)往還馬上作》詩)又如:“徐鉉、張洎言是人非?!保ā妒肪V評要·宋紀·太祖》) “非”字由此改變原樣的意思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間接引申義: 一是表示不,不是。例如:“非一朝一夕之故?!保ā兑住だぁ罚┰偃纾骸俺欠遣桓咭?,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孟子·公孫丑下》)又如:“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p> 二是表示沒有,不存在。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保ā盾髯印駥W》)再如:“然陳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漢·賈誼《過秦論》)又如:“今是鳥也,惟有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保ㄌ啤ろn愈《感二鳥賦》) 三是表示虛假,不真實。例如:“終日之言,必有圣之事;百發(fā)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然而世不與也,其守節(jié)非也?!保ā痘茨献印ふf林訓》)高誘注:“非者,非其真也?!痹偃纾骸捌洳慌c者,或誣以偽言,或構(gòu)以非語?!保ㄌ啤ぐ拙右住杜c楊虞卿書》)又如:“近日小人妄造非語?!保ㄋ巍ぬK軾《諫買浙燈狀》) 根據(jù)上面對“非”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非”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三、含有“非”字文化含義的相關(guān)成語 含有“非”字的成語比較多,“非”字在相關(guān)成語中大致保留有三種含義:一是不對、錯誤的形容詞用法,二是認為不對、否定、責備的意動用法,三是不、不是的否定判斷用法。下面分別加以例證。 其一,成語中的“非”字含有不對、錯誤的形容詞意義的,例如: 搬弄是非——搬弄:挑拔。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亂加議論,引起糾紛。源自《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p>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源自《淮南子·原道訓》:“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p> 長傲飾非——滋長驕傲、掩飾過錯。語見清·陳確《答張考夫書》:“怙惡不悛,長傲飾非者,古下愚不肖之流。” 顛倒是非——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語見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p> 古是今非——古代、現(xiàn)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語見元·馬致遠《青衫淚》:“一個待詠月嘲風,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上達。” 混淆是非——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語見清·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guān)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p> 習非成是——對某些錯誤事情習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源自漢·揚雄《法言·學行》:“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積非成是——指長期所形成的錯誤,往往被當作正確的。語見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序》:“治經(jīng)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講是說非——猶言說三道四。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語見元·柯丹邱《荊釵記·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今是昨非——現(xiàn)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源自晉·陶潛《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p> 拒諫飾非——諫:直言規(guī)勸;飾:掩飾;非:錯誤。拒絕勸告,掩飾錯誤。語見《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p> 論列是非——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評論是非。語見《漢書·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p> 明辨是非——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源自《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辯之,駕行之。” 惹是生非——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爭端。語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币沧鳌叭鞘律恰?,語見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六:“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是非分明——正確與錯誤非常分明。語見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故賢圣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p> 是非曲直——正確還是不正確,有理還是無理。語見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我奉著玉帝天符非輕慢,將是非曲直分明看。” 是是非非——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語見《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p> 似是而非——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源自《莊子·山木》:“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薄睹献印けM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p> 痛改前非——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語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癡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p> 為非作歹——做種種壞事。語見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于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為非作歹?!?/p> 文過飾非——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源自《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庇衷醋浴肚f子·盜跖》:“辯足以飾非?!闭Z見唐·劉知幾《史通·惑經(jīng)》:“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社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過遂非——掩飾過失,順隨錯誤。語見宋·蘇軾《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文是質(zhì)非——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yīng)的實質(zhì)。源自漢·揚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質(zhì)非也……羊質(zhì)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币沧鳌百|(zhì)非文是”。 無事生非——無緣無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煩。語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八回:“有不安本分的強盜,有無事生非的強盜?!?/p> 其二,成語中的“非”字含有否定、責備(認為不對)的意動動詞意義的,例如: 非昔是今——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xiàn)在是正確的。語見《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腹非心謗——心里譴責,口里不說。指暗地里反對。源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庇肿鳌靶闹r腹非”。 好丹非素——愛好紅色,反對白色。比喻對事物有偏見。源自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序》:“至于世之諸賢,各滯所速,莫不論甘則忌辛,好丹則非素?!?/p> 胡作非為——胡:亂;非:不對。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源自《舊五代史·張瓘傳》:“汝車渡村百姓劉開道下賊慣作非為,今須改行,若故態(tài)不除,死無日矣。” 口是心非——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源自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薄侗阕印の⒅肌房谑切姆牵诚虍愞o?!?/p> 泥古非今——拘守古代的而否定當今的。形容崇尚陳規(guī)舊法,貶低新鮮事物。語見宋·劉恕《自訟》:“泥古非今,不達時變,疑滯少斷,勞而無功?!?/p> 未可厚非——厚非:過分責難、責備。不能過分責備。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還有可取之處,應(yīng)予諒解。語見《漢書·王莽傳中》:“莽怒,免英官。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庇肿鳌盁o可厚非”。 心非巷議——心里不滿,而在私下議論。源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入則心非,出則巷議?!?/p> 以古非今——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語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p> 其三,成語中的“非”字含有不、不是的否定判斷意義的,例如: 非常之謀——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陰謀。指陰謀篡奪帝位。語見《漢書·孝成趙皇后傳》:“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后乃有非常之謀?!?/p> 非驢非馬——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么也不象。源自《漢書·西域傳下》:“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p> 非親非故——故:老友。不是親屬,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沒有什么關(guān)系。源自唐·馬戴《寄賈島》:“詩佩玉與鏗金,非親亦非故。” 非同兒戲——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鬧著玩的。語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玩是玩,笑是笑,這個事非同兒戲,你可別混說!” 非同小可——小可:尋常的。指情況嚴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輕視。語見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蕭令史,我與你說,人命事關(guān)天關(guān)地,非同小可!” 非我族類——族類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語見《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m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非異人任——異人:別人;任:承擔。不是別人的責任。表示某事應(yīng)由自己負責。語見《左傳·襄公二年》:“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p> 非意相干——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無故冒犯。語見《晉書·衛(wèi)玠傳》:“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p> 非愚則誣——不是生性愚蠢的話,就是故意污蔑。語見《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呼?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p> 吠非其主——狗朝著外人亂叫。舊比喻各為其主。語見《戰(zhàn)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p> 今非昔比——現(xiàn)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語見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問訊南州守。悵吾生,今非昔比,后猶在否?” 面目全非——樣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變得不成樣子。語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舉手則面目全非?!?/p> 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尋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語見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四回:“世兄品貌非凡,將來是要一定發(fā)達的。”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同人非木石”。語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nèi)朔遣菽?,豈不省的?’”又作“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源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死于非命——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zāi)禍中死亡。源自《孟子·盡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p> 學非所用——所學的不是將來用得著的東西。比喻學習與實踐相脫節(jié)。語見《后漢書·張衡傳》:“必也學非所用,術(shù)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p> 用非所學——所用的不是所學的。指學用不一致。源自《明史·葉伯巨傳》:“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p> 物是人非——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語見宋·李清照《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言是人非——指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語見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太祖》:“徐鉉、張洎言是人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