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與汾陽王 王希良 前 言 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唐則天帝神功元年(697)生于華州鄭縣。卒于德宗建中二年(781),享年85歲。始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累遷至朔方節(jié)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兵部尚書。 史稱: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三十年,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遺德后世,恩澤汾陽。 郭氏之根在汾陽 唐顏真卿為郭子儀父郭敬之所撰的碑文中說:“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郭,因而氏焉?!?/p> 據(jù)史載,周武王封文王弟叔于,地在虞鄭之間。后,虢分北虢于下陽(今山西平陸),分南虢于上陽(今河南陜縣)。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夏,晉獻公假道于虞(今山西平陸境內(nèi))以伐北虢,克下陽,北虢亡。三年后(公元前655)晉獻公又假道虞國,以伐南虢,克上陽。南虢亡。晉獻公回軍途中又滅虞國。滅虢、虞之后,遷虢虞之民于今汾陽。 《太平寰宇紀載》:“汾州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此即汾陽現(xiàn)大小虢城及虞城之由來。相傳,大小虢城原本為一城,后被虢虞城中流經(jīng)的虢虞河大水沖斷,即分為二,虢城村七十老翁文孟華在古城門遺址說:“我十七八歲時來這里玩,城墻上嵌有碑石,第一句就是“晉獻公假道滅虢,遷其民、筑此城。”后,晉于虢城置瓜(虢)衍縣,此即今汾陽縣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縣名。 《山西歷史地名通鑒》載:“瓜衍縣,春秋期晉置,故地在今孝義縣北十里虢城村。” 《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春秋傳說匯傳》:“瓜衍之縣即山西省孝義縣北十里之瓜城”?!肮稀奔础半健?。 出此可見,今汾陽即虢叔正宗后裔的集中居聚地,是郭氏根之所在。 子儀祖籍在汾陽 《新唐書》卷74宰相世系表載:“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 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智,廣智生馮翊太守孟儒,子孫自太原徙馮。 《新唐書》世系表載,子儀父敬之的曾祖父為郭履球,郭履球的曾祖父為郭進。 山西大學李裕民教授認為:郭進或其子時遷華州秦實行郡縣制,漢唐因之。汾陽(秦漢時為茲氏)隸于太原郡。而太原郭氏傳人皆出自汾陽?!逗鬂h書》卷67有郭泰(虢叔42代孫)。郭泰即郭林宗,漢時在今汾陽居住,授徒講學于東關(guān)。 《汾陽縣志》載:“郭林宗舊宅,府舊志云‘在東郭,相傳天寧寺是其遺址’”。 明《郭氏族譜序》曰:“郭氏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漢,子儀鳴唐,太原汾陽著望天下。”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山西卷《唐故右領(lǐng)軍涇州純德府折沖都尉太原郭府君墓志銘》載:“府君諱韜,字宏泉,本汾州人也。其先郭泰……其祖郭嵩”。 《全唐書》卷922《唐故大將軍郭君碑》載:君(郭嵩子)從高祖李淵起兵晉陽,貞觀三年授大將軍,七年為滕王府司事,乾封三年(667),葬于(今汾陽)大夏鄉(xiāng)隱泉山之原,墓碑原在郭社村山崗上,現(xiàn)存于太符觀。 《新唐書》載子儀公為虢叔52代孫,所以“華陰郭氏出自太原”,更確切地說是出自汾陽。 汾陽與汾陽王 今汾陽最早稱為汾陽,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史記?晉世家》載:晉惠公遺書里克,曰“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 蓋因里克家族世居汾陽,后來,夷吾食言,誅殺里克,后人回到汾陽故里。今汾陽縣大相、小相村的相里氏即為其后。 今小相村的《晉?相里金神道碑》記載了里克家族的繁衍??梢?,當時晉國的“汾陽之邑”應(yīng)為今汾陽。 郭子儀封汾陽王在上元三年(762)二月二十ー日,同時任命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jié)度行營,兼定國軍副元帥。 當時,河東(山西)各州縣發(fā)生兵變,肅宗封子儀公為汾陽郡王并派其前往撫定,五月,處死叛將穩(wěn)定了局勢。封汾陽王是因其祖出自汾陽,也因汾陽為子儀公安定唐朝建功立業(yè)之地。 子儀公到汾州在寶應(yīng)二年(764)二月十日。當時仆固懷恩反唐,致命地威脅著唐王室?!毒V鑒易知錄》卷52載:“上謂子儀曰:懷恩父子負罪若身,聞朔方將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為朕鎮(zhèn)撫河東,汾上之師必不為變……子儀如汾州,懷恩之眾數(shù)萬悉歸之,威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平叛仆固懷恩是子儀公戎馬生涯回到汾陽故里的一件大事。他的后裔和朔方軍的后裔們代代相傳,民間便留下了對子儀公深厚的懷念和許多美好的傳說。 汾陽王廟與衣冠冢《山西通志》卷92載:“汾陽王廟,貞元二年七月立,舊在汾州府?!薄都拍夸洝份d:“中書舍人高參撰。右威衛(wèi)倉曹參軍張誼書。汾寧節(jié)度使韓游環(huán)請為子儀立廟于汾州。碑以貞元二年七月立?!痹诜诮◤R,不僅是因汾陽為子儀公祖籍,且為汾陽王食報之地,同時安史之亂后,民心未定,社稷未穩(wěn),屯兵汾州的大寧郡王,唐王朝功臣仆固懷恩因遭誣陷而反唐。子儀公奉命平叛,憑昔日恩威使仆固不戰(zhàn)而退,百姓免于戰(zhàn)亂。之后又屯兵汾州,躬耕隴畝,使“野無曠土,軍有余糧”。后則有更多朔方軍士定居下來,與郭氏后裔一起維系著與汾陽王子儀公的情結(jié)。這是歷史上第一座汾陽王廟,廟在縣城內(nèi)西北?!斗陉柨h志》載:“明萬歷十三年,知州白夏改舊寺設(shè)王祠,王緝撰記”。廟址“在城北二十里大相里”。《汾陽縣志》載“明萬歷四十三年,汾州知府楊柏柯再建汾陽忠武王郭公廟于縣城南關(guān)”,《汾陽金石類編》全文載其碑文:“……王受封于汾陽,則汾陽王乃王食報之地也。以故朝代雖更,報祀不替。”這座汾陽王廟于1942年毀于日寇兵火。村民趙云、周吉發(fā)將廟前的石礎(chǔ)保留至今。廟前的琉璃獅仍存在縣博物館內(nèi)。郭氏后裔為紀念先祖子儀公,于愛子村郭氏祖墳內(nèi)修建衣冠冢,歷代祭祀,至今不絕。昔日翁仲、石桌、碑碣、石獸依然林立。一幛立在石亭間的四銘碑記載了家族的延續(xù),聯(lián)中有“木本水源,儀型宛在”字樣。愛子村與孝臣村汾陽人有口皆碑,盛傳愛子村是子儀公六子郭曖的府邸所在,原名郭家寨。相傳子儀公進郭曖府中見子孫人丁興旺,舉家安睦。憶及英年早逝的二子郭旰,不禁潸然淚下,因之郭家寨又一度被人們稱為哭子鎮(zhèn),后改名為愛子村。郭家祠堂、郭家糧倉、郭家茶臺等作為地名流傳至今。村北有郭家墳。郭氏后裔郭守忠說,他們小時候每逢清明,郭氏一族由族長統(tǒng)領(lǐng),在汾陽王衣冠冢前舉族祭祀,規(guī)模盛大?,F(xiàn)愛子村郭姓中尚存有一些家譜。其中郭德啟所藏家譜上至十ー代嘉慶年間的陽字輩中有:郭繼陽字仰儀,郭宗陽字景儀,郭如陽字儀傳,郭紹陽字應(yīng)唐,郭懷陽字思汾,郭成陽字在汾……表達了后輩不忘先祖子儀公的眷眷戀情。孝臣村是子儀公后裔的又一聚居地。今郭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總?cè)藬?shù)占到村總?cè)丝诘?/3。郭氏后裔子儀公后裔世代相傳,人丁興旺,而又多為國立功者,乾隆年版《汾陽縣志》載:“郭企忠字元弼,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后……天會四年知汾州事時,汾州初下,居民多為軍士掠去,城邑蕭然,企忠詣帥府力請,愿聽其親舊贖還,帥府從之,未幾完成如故。石州賊閻先生眾數(shù)萬至城下,僚屬慮有內(nèi)變,請為備,企忠曰,吾于汾人有德,保無它,乃率吏民城守,會援至,合擊破之”。宋、元、明、清,郭氏家族代有名人,據(jù)《汾陽縣志》載,僅明末清初,即有文武舉人郭錫(嘉靖間開封府同知),郭之藩(崇禎時武進士)等二十多人。目前,汾陽郭氏以萬人之眾居汾陽四百余姓之第九位。子儀公八子七婿中長子曜、六子曖、七子曙都曾居住汾陽,后裔因做官或其他原因葉落他鄉(xiāng),宋、元、明、清累有遷徙,且大都居于東南沿海一帶。據(jù)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中心提供資料,子儀公后裔先后有八支由汾陽遷出:長子曜公后裔有兩支由汾陽遷出。一支在唐時由汾陽遷往河南固始。據(jù)《福建泉州郭氏支譜》載:咸通年間,裔孫郭嵩由河南固始遷入福建,明中葉以后,陸續(xù)遷往海外;《上湘郭氏族譜》載,另一支郭在徽五代時因避戰(zhàn)亂由汾陽遷往江蘇南京,宋代又遷往江西,元至正年間,以郭益弘為始祖遷往廣東,后人遍及海外。六子曖公后裔分五支由汾陽遷出,據(jù)《上湘族譜》載,第一支郭瞿唐時遷往安徽太和龍泉;據(jù)《泉州郭氏族譜》載,第二至五代時遷往浙江杭州,元末以郭德廣為始祖遷入福建泉州,后世以仲遠公一族為盛,其后裔大都遷往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據(jù)《潤州族譜》載,第三支郭春于南宋理宗時遷往江蘇鎮(zhèn)江;據(jù)《延令族譜》載,第四支郭才元末遷往江蘇泰興;據(jù)《京江郭氏家乘》載,第五支郭廷章于明嘉靖年間遷往江蘇丹建。七子曙公后裔有一支由汾陽遷出。據(jù)《寧波郭氏宗譜》載,唐以后遷往河南息縣,元末以郭氏為始祖遷往寧波。汾陽王像與子儀公手跡汾陽南關(guān)村一郭氏后裔尚存一幅“汾陽王子儀公像”。據(jù)收藏者說,此畫是其老人在汾陽王廟焚毀時搶救回家的。此畫裝裱部分已破爛,上下軸均無。上下皮邊緣都有破損,但畫心依然完整。畫為紙本石色。長94厘米,寬42.5厘米,子儀公頭戴袱頭,身著圓領(lǐng)長袍,腰扎革帶,腳穿軟靴,雙手持笏板,三綹須,面目慈祥,身材魁梧,與史書記載極為相像,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鑒定,確認是一幅古畫,是國家祖?zhèn)髦畬?。代宗廣德二年(764)秋,子儀公揮筆書寫了諸葛亮的《后出師表》,這是一幅未曾公開發(fā)表、鮮為人知的狂草作品。后被南唐李后主珍藏。宋太祖時,真跡落于都監(jiān)曹彬之手。明初大臣劉基(1311-1375)見之贊嘆不已:郭令公為第一流人物,而書亦為第一。如今已據(jù)真跡臨摹勒石,立汾陽子儀公紀念堂內(nèi)。(作者為原山西省汾陽市史志辦主任)本文選自郭世科、郭志強主編《郭氏文化(續(xù))》 汾陽人家談郭家事,傳郭族史 興國家業(yè),報國家恩 “汾陽人家”作為姓氏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播平臺,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原則,堅持以包容、中立的宗旨,提供作品發(fā)表園地,傳遞各類有益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