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這體現(xiàn)出秦代已經(jīng)具有了精湛的雕刻技藝和豐富的藝術思想。要制作與真人真馬相同大小的陶俑、陶馬,絕非易事,不要說那是在兩千年前的秦代,即使在今天所謂的先進生產(chǎn)力水平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據(jù)推算,僅僅要燒制已發(fā)掘的三個俑坑中的8000尊兵馬俑,就需要用10000名“藝術工匠”辛苦勞作1年才能完成,更何況還有目前發(fā)現(xiàn)的文官俑、百戲俑、銅車馬、青銅水禽等藝術品和考古未發(fā)掘的大量珍品需要創(chuàng)作,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浩大的一項“國家級”藝術創(chuàng)作工程。 如此浩繁的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和嚴密的組織,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秦兵馬俑究竟是怎么制成的呢?讓我們來看看2200年前的長安地區(qū)、驪山腳下,幾十萬人是如何進行大規(guī)模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 目前出土的秦俑主要分為三類類:一類是兵馬俑,主要有高級軍吏將軍俑、中級軍吏武官俑、士兵俑、立射俑、跪射俑、馭手俑、騎兵俑、戰(zhàn)馬、戰(zhàn)車等;另一類是文官俑和百戲俑;第三類是青銅皇家水禽、銅車馬、各式兵器等。隨著考古發(fā)掘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種類的秦俑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這里主要以秦兵馬俑為便說明其制作過程,除青銅器俑外,其他土制秦俑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大致相同。秦兵馬俑因官階不同,服飾各不相同,氣度也風格迥異。將軍俑頭戴鹖(hè)冠,身穿細密的魚鱗鎧甲,個個身材魁梧,氣宇軒昴,沉著穩(wěn)重;中級軍吏頭戴板冠,果敢堅毅;士兵則不戴冠,而戴巾幘,神情千差萬別,有面帶笑容的,有表情嚴肅的,有年輕稚嫩的,有老練果敢的。 除了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陶俑的“喜、怒、哀、樂”表情外,每個細小的部位也雕塑得十分精致細膩,如陶俑的胡須、頭發(fā)都刻畫得得惟妙惟肖,而且相互不重復,甚至連陶俑的鞋底針腳、陶馬的牙齒,都體現(xiàn)高超的藝術水準,給人一種真實感。 陶馬的雕塑難度較大,秦俑坑中出土陶馬數(shù)百匹,既有拉車的戰(zhàn)馬,又有騎乘的鞍馬。馬的造型非常傳神,四蹄著地,勁健有力,馬頭仰起,剪鬃(zōng)縛(fù)尾,兩耳前豎,張口嘶鳴。既注意粗線條的概括表現(xiàn),又注意各個細小部分的刻畫。 鞍馬的雕刻更精細,馬背上雕有鞍韉(jiān),肚下雕有肚帶。頭上戴著用銅絲串連起來的銅泡、石飾件組成的絡頭、韁索,口內(nèi)含有銅銜,尾巴辮成三股長辮形,造型富有活力,形具而神生。 陶俑和陶馬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是怎樣雕刻出來的呢?簡單地說,以藝術工匠之精巧構(gòu)思為藍本,運用“塑、堆、捏、貼、刮、削”等手法,即整個過程“以塑為主,塑模結(jié)合,分件制作,精雕細刻”,把圓雕、浮雕、線雕有機結(jié)合起來,運用超出想象的大量的人力精心打造而成。 具體過程如下:先把陶俑制成初胎,然后再根據(jù)需要精雕細刻。陶俑的下部分是實心的,上部分是空心的,這就解決了高大陶俑的站立平衡問題。陶俑的腳下均制作踏板,然后用泥堆成腳和腿,腰腹部也用泥堆起,胳膊分件制作,頭手用模子制作,大樣做成后,采用刮、削、刻、剔、劃的辦法,把各個部件套合,這樣便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形象。 陶馬的制作流程類似。腿部是實心,使重心下移,以解決平衡問題。頭部也是合模制作,馬耳、馬鬃做成后,再安裝上去。身體分胸、腹、臀三部分,用泥片做成空心。有學者提出,當時在制作陶俑、陶馬時有模特兒,這個不得而知,但藝術工匠對生活的觀察和把握絕對達到了極高超的程度。 今天的研究表明,陶俑、陶馬的制作,從解剖學上來講,也是符合比例的。陶俑的身體比例與民間畫工提出的“行七坐五盤三半”的比例相同。細部的刻畫,如手指關節(jié)的長短、肌肉的厚薄、腳面內(nèi)高外低以及面部五官的位置也都符合解剖學原理,堪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人物身體比例繪畫,可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陶俑、陶馬身上都施有絢麗的彩繪。施色的辦法是先在俑身上涂一層漆,然后施以彩繪。彩繪均為平涂,手、臉、腳等部位都涂有二至三層彩色。這些顏色由礦物質(zhì)顏料組成,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壓力、腐蝕及發(fā)掘出來后受外界空氣的影響,現(xiàn)在大都脫落,但有些陶俑身上還可以依稀看到彩繪的痕跡。 陶俑身上各個部位都繪有不同的顏色。陶俑面部及手的顏色是粉紅的。戰(zhàn)袍有大紅、朱紅、紫紅、深綠、粉綠、天藍等色;鞋為赭(zhě)色;靴有朱紅、深綠、赭等色;鞋帶及行縢(téng)帶有朱紅、粉紫、杏黃等色。多數(shù)陶馬都是通體棗紅色,紅舌白牙,黑鬃、黑尾、白蹄,栩栩如生。可以想見,俑坑剛建成時,五光十色的陶俑、陶馬是多么艷麗壯觀??! 秦兵馬俑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為代價凝聚起來的,其藝術思想和文化智慧,至今仍然是中外雕塑藝術的典范,無法超越。由此可見,很難說人類的藝術思想和藝術行為,在2200多年的時間里,取得了多大地進步,這值得人類自醒! ........................................................... ........................................................... 自然于道,自覺于法,自在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