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從一連串失利中逐漸恢復過來的唐軍,吹響了反擊的號角。 在北方,名將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太原激戰(zhàn)。 去年剛成為唐肅宗的太子李亨,同回紇達成同盟,借兵收復失地。 燕軍內(nèi)部出現(xiàn)分裂,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死。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然而此時的潯陽監(jiān)獄里,卻來了一名新犯人。 他叫李白,罪名是“附逆作亂”,死罪。 一、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公元756年,已經(jīng)55歲的李白接到了一份來自永王李璘的邀請,希望他能在國家危難之際,站出來做點什么。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何況是一輩子都在追求報效國家的李白。 可是這個選擇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這一年,長安夢碎,玄宗出逃,馬嵬坡下,貴妃殞命,太子皇帝,分道揚鑣,幾經(jīng)波折,終入四川。 拋下長安百姓,倉皇出逃的皇帝不得不有所動作。 《舊唐書》記載:
又過一個月,玄宗再次下詔,命諸王分鎮(zhèn)天下,《舊唐書》記載:
皇太子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各王也分別統(tǒng)領兵馬,蓄勢待發(fā)。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太子李亨 當時盛王和豐王并未到任,分鎮(zhèn)的權力實際就落到皇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的頭上。 永王是玄宗第十六個兒子,母親郭順儀早逝,還是被太子李亨從小養(yǎng)大的。 假如一切順利,永王會成為一個不錯的紈绔子弟,有不多不少的錢,有不大不小的權力,不時鬧出些不大不小的麻煩,以證明自己不大不小的存在,然后過完不咸不淡的一生。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永王 可是一場動亂突然把永王推到了權力的中心,也打亂了他人生的節(jié)奏。 三路節(jié)度使,江陵府都督,北方戰(zhàn)亂,天下財稅都在江南,足以募集一支強大的軍隊。 而此時,肅宗已經(jīng)在靈武稱帝,局勢非常微妙。 永王在這個時候大肆招募人才,對任何有官場經(jīng)驗的人來說,都會思考一個問題: 應不應該站這個隊? 可李白會想這些事情嗎? 他的想法很簡單,現(xiàn)在最大的敵人是誰?安祿山,史思明和燕軍。 誰能去馬上討伐他們?肅宗在靈武龜縮,保存實力,而永王主張迅速反擊,拯救長安百姓于水火之中。 這就是李白,做什么都是一飛沖天。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strong> 很快,肅宗的詔書就到了,讓永王入蜀。 永王沒有理睬,樓船向北駛去,李白發(fā)現(xiàn),等著他們的不是燕軍,而是自己的一位老朋友,此時已是揚州大都督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的高適。 二、是朋友也是對手看到高適,李白想起了12年前的梁園。 那一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開始了他的漫游之旅。 在睢陽(今河南商丘),44歲的李白遇到了33歲的杜甫,以及45歲的高適。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三人同游梁園,那一天,天很藍,風很輕,有少許云。 古吹臺上,隨風而來的是一陣悠揚的琴聲,古琴老樹舊園,撩撥起詩人們的心弦。 高適提議,憑吊懷古,不可無酒。杜甫和道,不可無酒,更不可無詩。 觥籌交錯,開懷暢飲,說古論今,談笑風生。 在梁園的一處墻壁上,李白留下了一首《梁園吟》。 黃昏時分,先前撫琴的女子路過此處,看見了墻上墨跡未干的詩句,久久不能離去。 園內(nèi)下人看到剛粉的白墻又不知被誰涂成這樣,正想擦拭,不料被女子攔住,不讓任何人碰墻上的詩,這可令人為難。 誰知女子也是豪邁,當即花了一千兩銀子買下了這堵墻,驚動了整個商丘,也驚動了李白。 杜甫說道,這位小姐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是梁園有名的才女,商丘有句民謠: “今人難娶宗氏女,除非神仙下凡來?!?/strong> 高適笑著說,宗小姐一曲凰求鳳,難道李兄還要退隱山林嗎? “千金買壁”的佳話就好像發(fā)生在昨天。 永王的行動被認為是有反意,可李白認為永王準備從揚州走海路直取幽州,在《永王東巡歌》里,他寫道:
看起來是從揚州出發(fā),經(jīng)東海(今東海、黃海)、渤海海路直取幽州,搗毀敵軍老巢。 然而高適不是這樣想的,或者說肅宗不是這樣想的。 在高適的策反攻勢下,永王手下大將,季廣琛倒向了肅宗。永王派人去追,季廣琛撂下一句話,我感恩永王恩德,才會不與你們交戰(zhàn),假如再逼我,別怪我刀劍無情。 一個氣球漏氣的時候,絕不會一口一口地憋下去。 李白剛進牢里的時候,雖然很絕望,但怎么也想不到會被判死罪。 等反應過來,才想起寫信求救,他給很多人寫過信,包括高適。 高適并沒有出手相助,這也許是另一個故事。 救李白的是郭子儀,《新唐書》記載:
李白曾經(jīng)在并州救過郭子儀,這一次郭子儀拿自己的官職換李白一條命,此時的郭子儀已經(jīng)是肅宗最仰仗的將領,李白逃過死罪,流放夜郎。 三、人生最后的舞臺夜郎,又稱夜郎國,地處西南,偏僻而遙遠,屬蠻夷之地。 漢武帝對付南越國時,有意拉攏南越附近的夜郎國。卻不想,夜郎國王還問使者,我們夜郎國和大漢,哪個更大呢? 這就是蒲松齡說的“夜郎自大”。 在唐代,夜郎還是那個偏遠蠻夷之地。 李白曾經(jīng)在好友王昌齡被貶到湖南懷化時,寫過一首送別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自己卻踏上了流放夜郎之路。 這一路他走的很慢,好像夜郎就是他人生的終點,你知道哪一天總會到來,可還是希望能慢一點。 從潯陽到江夏,從江夏到三峽,到了巫山,絕望中的李白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在張鎬等人的奔走下,李白于公元759年被赦免。 在回江陵途中,李白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們聽到最多的解讀,都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遇赦后激動的心情,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輕快感。 當然,絕處逢生的喜悅自然是有的,可隱約也有另一種情緒。 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 掌聲響起來,我心更明白。 這一年,李白已經(jīng)60歲了。 李白出生在中亞碎葉,從小跟著父親到了四川,25歲那年,李白從江陵,開啟了他出仕的道路。 江陵這個地方,就好像是李白初次的舞臺,過了35年,經(jīng)歷過失敗,經(jīng)歷過等待,他又站上了最初的舞臺。 好像初次的舞臺 聽到第一聲喝采 我的眼淚忍不住掉下來 經(jīng)過多少失敗 經(jīng)過多少等待 告訴自己要忍耐 三峽、巫山、白帝城,就像一幕幕往事,浮現(xiàn)在李白的眼前。 李白的詩名動天下,唐玄宗親自召見過他,賀知章說他是“謫仙人”,這算不算成功? 可他從來沒有為國家做過什么大事,被玄宗“賜金放還”,現(xiàn)在還成了附逆之人,這算不算失?。?/p> 他已經(jīng)60歲了,還有沒有未來? 江陵是最初的舞臺,也是李白最后的舞臺,正如歌里唱的: 孤獨站在這舞臺 聽到掌聲響起來 我的心中有無限感慨 起風了,李白的船在江上,有那么一刻,他仿佛覺得船靜止在江面上,兩岸的山像《神仙圖》里的過往的眾仙,成群結隊地來,孤孤單單地走。 山上有樹、有草、有花、有猿猴,天上有云,巫山有雨,氣氛渲染到濃處,仿佛一幕幕悲喜劇在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場接著一場,李白甚至看到了自己。 《妖貓傳》里的李白 先生,快到了,是船夫來提醒李白。 哦,戲,演完了。 四、關于李白縱觀李白的一生,假如按結果來看,其實是很失敗的。 在玄宗身邊的時候不珍惜,到肅宗的時候又站錯隊,官也沒正兒八經(jīng)當過,更別談什么治國平天下了。 有人說李白不懂做人,沒有人生智慧,這在官場怎么吃得開? 沒錯,但凡李白能稍微拐拐彎,妥協(xié)那么一點,事故那么一點,圓滑那么一點,以他的才華,成就肯定比現(xiàn)在大。 但那還是李白嗎? 李白這一輩子的終極追求,我覺得就一句話: 來要來得轟轟烈烈,走就走得瀟瀟灑灑。 出仕的目的不是高官厚祿,而是兼濟天下,最好是挽國家于狂瀾之中,扶社稷于將傾之時,等一切功業(yè)都完成,眾人想要眾星捧月的時候,哎,李白拍拍屁股就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strong> 關于李白,葉嘉瑩先生有過這樣的評價: 天才有兩種。 一種是能忍世人所不能忍之羈束,而足可于現(xiàn)世中完成其拯拔世人之大業(yè)者。 另一種是不能忍世人所忍之羈束,雖其本身之天才亦足以光照千古,而卻并不足以成就任何現(xiàn)世之功業(yè)者。 李白就是后者。 C叔的更多詩詞故事: 他用一首詩帶火一座城,卻沒人能讀懂他的憂傷,張繼《楓橋夜泊》 最成功的失敗者,他用一首詩開啟一個時代,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在這首詩之后,再沒人能寫出更美的重逢,讀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么故事? 參考資料: 1、《李白流夜郎遇赦心態(tài)與詩歌研究》王曉陽 2、《試論李白杜甫高適的人生理想與政治智慧》亓鳳珍 3、《永王璘案真相并釋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鄧小軍 4、《千古一嘆白帝城》張先鼎 5、《李白傳》李長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