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明劫》中賀人龍的形象 堪稱明末第一驍將。李自成起兵后就一直被他追著打;幾乎一個人把山西所有的義軍都打光;李自成的舅舅,老闖王高迎祥被他活捉。硬是靠自己戰(zhàn)功累積,升為總兵(軍區(qū)司令),成為明朝頂級武官。最后因為桀驁不馴,兩年內(nèi)坑死明朝兩任總督,被自己的上司設(shè)計擒殺。他死后,闖軍擺酒慶賀,再也無人可擋,隨后就攻占了關(guān)中,進兵北京。 賀人龍 常文樹 魯翰 賀人龍(?~1642) 明時為米脂泰安里賀川畔村人(村子本屬李家站鄉(xiāng),這是賀氏族人今年近期的實地考證,原說為菜地峁人,有誤)。自幼勤學(xué)武藝,習(xí)讀兵書,武藝高強,騎射功夫了得,萬歷年間考中武進士。初以守備官隸于延綏鎮(zhèn)巡撫洪承疇麾下,逐由都司僉事升任參將、副總兵、總兵。崇禎年間在山西、陜西、甘肅、安徽、四川與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打仗悍勇,人呼“賀瘋子”。賀氏族人最近發(fā)現(xiàn)了賀人龍的墓碑,碑文稱賀人龍為“皇明敕封忠勇大臣、功節(jié)侯、川肅總兵。” 賀人龍性猛恃武,一向就是個彆上腦袋沖鋒陷陣不要命的主兒。因其英武彪悍,身懷武藝,嗜戰(zhàn)癲狂,殺人如麻,極受歷任陜西巡撫陳奇瑜、孫傳庭和總督楊嗣昌的高看和重用。冷兵器時代,肉身對肉身,非得一刀一槍的砍殺,其中的艱苦卓絕,哪是一兩個驍勇善戰(zhàn)的水詞就能概括了的? 崇禎四年(1631)秋,洪承疇命他假意寬待誘降的義軍將士,酒宴間一次性以伏兵陰殺320余人。這年冬天,張福臻代洪承疇監(jiān)軍,排遣賀人龍剿賊黨雄,又揮斬了二百大幾顆人頭。崇禎五年夏天,力擒“鐵鞭”孫守法。其秋以所部援剿山西,血流成河,少不了有他的份兒。崇禎六年春,連破賊水頭鎮(zhèn)、花池塞、湯湖村,直殺得山西義軍四散幾盡。又跟隨巡撫陳奇瑜討平延川,浮斬一千多人。崇禎七年(1634)四月,他在隰州攻打賊寇,活捉了克天虎,被提拔為參將。 據(jù)《綏寇紀略》載,他崇禎初年即參與平定起義軍的活動,四年任守備(正五品),八年升任副總兵(從二品),崇禎九年七月,以副總兵統(tǒng)兵隨巡撫孫傳庭在周至大破義軍,雙方爆發(fā)激烈白刃戰(zhàn),竟然擒獲以販馬為生,天生臂力強勁,精于騎射的“老闖王”高迎祥。 賀人龍又于崇禎十一年十月,參與了幾乎教李自成全軍覆滅的潼關(guān)大戰(zhàn),“李自成棄妻女,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逸去,伏崤函山中”。十二月升任總兵(正二品)。十四年三月靈寶山戰(zhàn)役中,賀人龍又大敗李自成,此戰(zhàn)卻令他的兒子賀大明陣亡。 生死疆場上掙來“賀瘋子”的諢號,絕非浪得虛名。但就是這樣一條驚天動地的好漢,偏偏不是戰(zhàn)死沙場的,卻無端喪命于讒言。 崇禎十三年(1640),賀人龍隨陜西三邊總督鄭崇儉圍剿張獻忠,在瑪瑙山與左良玉協(xié)同作戰(zhàn)擊敗義軍斬殺1300多首級,降服了25名義軍將領(lǐng)。六月,羅汝才、登相進犯開縣,人龍在馬弱溪擊殺來犯,再斬人頭1200顆??偠綏钏貌虑霸S他功成之后為“平賊將軍”,但后來卻將此銜授于左良玉。人龍大失所望,極端不滿,干脆仿效左良玉的樣子,此后便屬管不屬調(diào),避免與義軍作戰(zhàn)。踅圈圈,每審?fù)?,自保實力。致使總督傅宗龍于十四年?641)戰(zhàn)死新蔡,總督汪喬年于十五年(1642)被李自成斬于襄城。 加之當時許多歸順朝廷的義軍官兵都投入他的麾下,得到賀人龍的善待和重用,李自成手下特別能打仗的米脂人高杰,死心塌地投奔于他就是典型代表。這必然會引起疑心重重的崇禎皇帝的猜忌。這位連兵部尚書、國之棟梁袁崇煥都敢殺的剛愎自用的皇帝,將總督傅宗龍和汪喬年死于李自成之手的責(zé)任完全歸咎于賀人龍,于是密令陜西總督孫傳庭借機罰殺賀人龍。 據(jù)《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一》載:“人龍駐咸陽虞禍,曉夜為備。傳庭以人龍家米脂,其宗族多在賊中,未可輕發(fā),在道佯上疏曰:‘人龍臣舊將,愿貰其罪,俾從臣自效’?!?/p> 五月份,孫傳庭大會諸將于西安,誘請賀人龍詭稱脫其干系議事。賀人龍即到,孫傳庭當著固原總兵鄭家棟、臨洮總兵牛成虎等人面前,命左右擒縛賀人龍。賀大呼“冤枉”,孫傳庭責(zé)其:“開縣噪歸(義軍降兵降將多,因軍餉等因曾嘩變),猛帥以孤軍失利而獻、曹二賊出柙,迄今尚未平定。遇敵棄帥先潰,致使新蔡、襄城連喪二督(傅宗龍、汪喬年)也?!敝T將莫不顫栗動色。 賀人龍被殺后,據(jù)《明鑒易知錄》載:“農(nóng)民起義軍酌酒相慶:“賀瘋子死,取關(guān)中如拾芥矣!” 于此,這既是賀人龍的悲劇,到底是明王朝自毀長城的悲劇。 米脂士紳艾恒豫曾作有一首《嘆賀人龍》,其曰:“十年汗馬建奇功,闖獻聞風(fēng)亦計窮。應(yīng)是有明天數(shù)盡,廟堂先自戮元戎?!?/p> |
|
來自: 網(wǎng)洛書城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