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用藥,劑量要看人的大小,還有用藥的時機,還要對藥物藥性的了解 陽:辛甘發(fā)散,陰:酸苦涌泄,例如桂枝湯: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棗。 桂枝屬陽藥,白芍是陰藥 急時甘以緩之 胸為陽,腹為陰,要去腹痛,白芍加倍 在桂枝湯中加入飴糖,就是小建中湯,飴糖就是麥芽糖,小孩子吃了小建中湯以后,腸子開始蠕動,肚子痛就去了,小孩子的肚子開始餓。 腳上靜脈曲張,我們會用到白芍,白芍為酸性,酸主收斂,白芍可以用到40克,這時炙甘草也要用到40克 如果腳是冰冷的,就要用到炮附子,炮附子藥性是熱,固表,如果病人有靜脈曲張,腳又是冷的就要加入炮附子,炮附子的用量起步為12克,炮附子能去四肢的寒。靜脈曲張沒有變化,白芍的藥量繼續(xù)加重。靜脈曲張是因為寒,寒則凝,所以就會出現(xiàn)血瘀在靜脈里,這時就不用什么活血化瘀的藥,只要炮附子的熱就夠了,有熱冰就會融化。 病人有心悸要加重桂枝和炙甘草,桂枝可用到20克,炙甘草也要用20克,甘能緩之,如果病人腳是熱的,手是冷的,桂枝管上焦,管動脈,白芍管下焦,管靜脈,這時就要加重桂枝的劑量,白芍的劑量減少,這就是臨陣加減。心臟的力量不夠,就不能把血送到四肢末梢去,就會出現(xiàn)動悸,用桂枝的辛甘發(fā)散,使心臟噴射的力量加強,把血發(fā)散到四肢的末梢去。 風(fēng)濕痛中醫(yī)認為是風(fēng)、寒、濕三痺,去風(fēng)用桂枝,去寒用炮附子,去濕用白術(shù),痛風(fēng)的病人也是風(fēng)寒濕三痺,這個劑量也是看病人當(dāng)時的情況,例如體格很大,炮附子用20克,白術(shù)用20克,桂枝用20克,炙甘草用20克,體格小就減量。 經(jīng)方里的炙甘草湯,心動悸,脈結(jié)帶,炙甘草可以用到40克,熟地,當(dāng)歸,麻子仁,阿膠,人參12克(也可用黨參替代,黨參替代劑量加重),生姜兩片,大棗12枚,加生姜紅棗就是增加津液,如果病人心律不振,脈結(jié)帶,跳跳停停,中醫(yī)的觀念,不管是什么癌癥的病人,或者是一般的感冒,只要出現(xiàn)脈結(jié)帶,首先就是用炙甘草湯,再在這個炙甘草湯的基礎(chǔ)上作加減,比如像有咳嗽,加半夏,加五味子,由其他的原因再加其他的藥。炙甘草湯是唯一能把心臟的跳動調(diào)節(jié)回來。炙甘草湯為什么要加阿膠,大家看看下面黃連阿膠湯,心里 就明白了。 治療失眠的很有名的方子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白芍,阿膠。黃連是苦味的,苦味入心,黃連阿膠湯沒有桂枝,病人會失眠,中醫(yī)認為心中有一滴血,心臟在輸送血液的時候,永遠有一滴血在心中,新的血會取代舊的血,但是那一滴血永遠在心的正中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我們的“神”是藏在那一滴血里面,只要那一滴血在,神就會很定,我們會睡得很好。因驚嚇把那一滴血嚇得不見了,神就沒有藏的地方,就會造成失眠,這時,摸病人的左手寸脈,脈大而空,這就是孔脈,加了黃連這苦味的藥入心,黃芩入小腸,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在調(diào)理心的同時也要兼顧到小腸,所以,很多下利的時候用到黃芩,例如像葛芩連湯,黃芩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