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茯苓,白芍、杭白術(shù)(炒白術(shù))、炮附片,生姜。用量因人因證而異,法無定法。 來源《傷寒論》 【方解】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的主要方劑。腎為水火之宅,主蒸騰氣化水液,腎陽不足,則氣不化水,故惡寒而小便不利,水腫,不渴苔白,脈象沉弦或沉滑。水氣內(nèi)停,則腹痛下利;溢于表,則四肢疼重,或肢體浮腫。寒水內(nèi)動(dòng),上犯清陽則心悸,頭眩。如此種種,雖成因見證各有不同,但都與陽氣衰微,水氣內(nèi)停有關(guān),故立溫陽利水法以治其本。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補(bǔ)腎陽,溫通十二經(jīng),祛寒水之邪,為主藥;茯苓甘淡滲利,健脾滲濕,以利水邪,生姜辛溫,既助附子之溫陽祛寒,又伍茯苓以溫散水氣,均為輔藥;白術(shù)補(bǔ)氣健脾,燥濕利水,助脾升,培土制水;如脾虛明顯伴食欲不振者用炒白術(shù),其用白芍者,一是取其利小便,一是取其緩急止腹痛,《本草經(jīng)》稱芍藥“主邪氣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斂陰緩急,以解身之眶動(dòng),還能防止其他藥過于燥熱,為佐藥。綜觀全方,溫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腎雙補(bǔ),陰水得制,故為脾腎陽虛,寒水為病的有效之劑。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1.腎陽虧虛,水氣內(nèi)停。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腹痛,或肢體水腫,全身水腫,或咳嗽,或嘔吐,或下利;口不渴,苔白滑,脈沉細(xì)或沉弦者。 2.表證過汗,陽氣衰微,寒水內(nèi)動(dòng),見心悸,頭眩,身潤動(dòng),振振欲擗地,口不渴,苔白滑,脈沉滑虛者。 【加減】本方為治療陽氣衰微、寒水內(nèi)停之證的一首良方,在臨床應(yīng)用時(shí),如兼咳嗽者,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以溫肺化飲兼以斂;兼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以溫運(yùn)脾陽,兼腹脹者加厚樸、澤瀉以行氣利水;若嘔吐者,加姜半夏,加重生姜用量,以溫胃散水止嘔。 【禁忌與注意事項(xiàng)】 1.方中生姜宜按比例使用,不可忽略作藥引而用量不足。 2.真武湯與附子湯藥雖只差一味,主治大有不同。真武湯意有溫腎以祛在里水氣,適用于陽虛水氣內(nèi)停、水腫、心悸、頭眩之證;附子湯意在溫補(bǔ)以祛經(jīng)絡(luò)寒濕,適用于陽虛寒濕侵犯經(jīng)絡(luò),肢體關(guān)節(jié)疼痛之證。臨床醫(yī)生在臨證時(shí),須加以注意。 妙析天人臨證醫(yī)案: 李某,男72歲,2020.7.10?初診 主訴:雙下肢水腫,按之凹陷深坑,許久方起,臉瞼略腫,臉色灰暗,腰困重,雙下肢涼。 兼癥:入睡稍慢,飲食正常,大便一兩天一次,有時(shí)稀黏滯,乏力犯困。小便白天兩三次,夜里一次,量可。比正常怕冷一點(diǎn)。 血壓145/85(吃降壓藥) 舌淡紅,略胖大?,苔白略滑,齒痕重 脈弦滑,重按無力。? 辨證:脾腎陽虛,寒水內(nèi)停? 處以真武湯加減:?茯苓20,白術(shù)30,白芍15,炮附片30,生姜15克,干姜15,炙甘草12,大腹皮15,7劑。 所有藥加1400毫升冷水泡30分鐘,大火燒開小火熬80分鐘,熬出600毫升藥液,分三次服用。中途不可加冷水。 ?二診:水腫大消,乏力,腰困重,臉色,精神等大為好轉(zhuǎn)。 舌淡紅,略胖大,苔白潤,齒痕減。 脈滑力可。 喝藥的前四天大便一日三四次,稀而腥臭。后幾天大便日一次,成型。告知此乃溫陽藥運(yùn)行,溫化體內(nèi)寒濕水邪,并從大便排出之佳兆。喝藥后小便也有所增加,說明脾腎之陽漸復(fù),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藏津液與排泄尿液的功能已趨正常。 本案?從癥狀和舌相看明系脾腎陽虛,寒水內(nèi)停。故選用真武湯加減,溫補(bǔ)脾腎之陽,利水滲濕消腫。在真武湯的基礎(chǔ)上加干姜,炙甘草溫補(bǔ)脾陽,培土制水。加大腹皮理氣行水,引水邪從大小便而出,氣行則濕化。 方證合拍故以上方再進(jìn)5劑以鞏固療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