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星紀(jì)年法:古代人把周天分為12分,稱為12次,木星每年行經(jīng)一次,十二次的名稱:星紀(jì)、元枵、娵訾、降屢、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木星因此稱為歲星,這種紀(jì)年法被稱為歲星紀(jì)年法?!蹲髠鳌?、《國語》中所載“歲在星紀(jì)”、“歲在析木”等大量記錄。
歲星的運行會有誤差,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歸周期398.88日),11.86年繞天一周。若以12年為單位,每86年就會差1個辰,稱為“歲星超辰”。
太歲紀(jì)年法:除了12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劃,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稱呼,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jì)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yīng)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古代的天文學(xué)家便設(shè)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并用它來紀(jì)年,叫太歲紀(jì)年法。
太歲是《漢書·天文志》的叫法,《史記·天官書》叫歲陰,《淮南子·天文訓(xùn)》叫太陰。根據(jù)《漢書·天文志》記載的戰(zhàn)國時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jì),太歲便運行到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
此外古人還為“太歲在寅”、“太歲在卯”等12個年份取了專門名稱,如攝提格、單閼、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
、協(xié)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
屈原《離騷》中有“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認(rèn)為這里的攝提是太歲年名里的攝提格,孟陬指夏歷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紀(jì)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歲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漢年間,歷法家又取了閼逢、旃蒙等十外名稱,叫做歲陽,歲陽 十干:閼逢 甲、旃蒙 乙、柔兆 丙、強圉
丁、著雍 戊、屠維 己、上章 庚、重光 辛、玄黓 壬、昭陽 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