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千佛山以它厚重的歷史文化而聞名,加上那蒼松翠柏,峻嶺小峰,更為千佛山增色不少。 唐人劉禹錫曾有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千佛山更是如此,作為泰山余脈,千佛山海拔高度僅有285米,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千佛山的無窮魅力。 千佛山還有一個名字,叫“歷山”,相傳大舜曾在山下耕作,所謂“舜耕于歷山,名成于天下”,因此千佛山又被稱為歷山、舜山、舜耕山,濟南現(xiàn)在還有一條路,叫舜耕路,有一個賓館,叫舜耕山莊。 那么,“千佛山”這個名字又是怎么來的呢?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在東晉時期,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原,也在濟南落地生根。當(dāng)時,百姓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一種叫“千袱”的儀式,以祈求神明庇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闔家平安。因為“千袱”與“千佛”諧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千袱”叫成了“千佛”。 第二種說法是在隋朝開皇年間,當(dāng)時山東境內(nèi)的佛教非常繁榮,虔誠的佛教徒在崖壁上刻了很多佛像,而且還在山腰處建了一座“千佛寺”,于是,就有了“千佛山”這個稱呼。 當(dāng)然,千佛山并非真的有一千座佛,而是一種泛稱。山與佛的邂逅,既升華了千佛山的巍峨,也詮釋了真正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千佛山的精華所在,除了那令人陶醉的美景,就要數(shù)千佛寺了。 千佛寺始建于隋朝開皇年間,就像一位守山人一樣,見證了千佛山的寒來暑往,千年變遷。唐朝貞觀四年,千佛寺改為“興國禪寺”,一直流傳至今。 古建筑最怕的就是動蕩的時局,“興國禪寺”也難逃厄運,后來毀于戰(zhàn)火之中。明朝成化四年的時候,德王府內(nèi)官蘇賢曾到此地游覽,看到破敗的場面,心生不忍,發(fā)出了“夢寐遐思,欲成善果”的感慨?;厝ズ螅K賢便令德王府出資重修興國禪寺,就這樣,興國禪寺迎來了重生。 今天人們所看到的興國禪寺,占地24畝,是在原有基礎(chǔ)上繼續(xù)修繕擴建而成的。晨鐘暮鼓,香煙繚繞,興國禪寺的意境恰如一杯茶,隨著時光的久遠而愈發(fā)濃郁。 除了“興國禪寺”之外,千佛崖上的佛像群同樣值得關(guān)注,從開皇七年到開皇十五年間,歷時八年,虔誠的佛教徒和一群能工巧匠完成了鐫刻佛像的工作,現(xiàn)存有9窟130余尊佛像。 隋文帝楊堅對佛教有著非同尋常的喜愛,開國之后,就把佛教奉為國教,修建寺廟,鐫刻佛像,究其原因,與他的母親離不開關(guān)系。 隋文帝的母親是濟南歷城人,素來對佛家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楊堅不僅僅是恢復(fù)佛教那么簡單,更是他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千佛山的洞外石窟上,這些佛像就像星星一樣錯落有致地鑲嵌其中,神態(tài)各異,表情安然自若,有著一份佛家的威嚴(yán)。乾隆皇帝南巡時,參觀此地后,留下了“初無五丁斧,石佛誰所鏤”的贊譽。 另外,在千佛山上還有一座萬佛洞,興建于1992年,匯集了中國四大佛窟的精華,分別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云岡薈萃,共有3萬尊佛像。 千佛山在夏天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置身于山谷之中,漫山遍野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透過樹枝看到的藍天白云,更令人陶醉,全然不同于鬧市中那一方小天地。 最后,以興國禪寺大門上的那副對聯(lián)來結(jié)束本文——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