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志奇,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 建筑并不單是起到居住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象征性。一個有著特殊明顯特征的建筑,往往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文化的象征。今日之建筑大多已非昨日之建筑,昨日之建筑大多今日已不在。中國的建筑,最為講究的格局便是對稱,即便今天農村的窯洞、平房,或者城里的樓房也都體現(xiàn)著對稱的文化。而對稱運用最極致的建筑,莫過于古代皇帝的宮殿。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做過都城的地方,都曾有一座為皇帝服務的皇宮建筑。然而,出名的皇宮建筑還是屈指可數(shù),諸如秦代的阿房宮、唐代的大明宮、宋代的汴梁城、明清的故宮。有些宮殿被人遺忘了,不僅因為宮殿被毀,更因為宮殿的規(guī)模和歷史影響力有限。歷史抹去的不僅有時間,也有這些見證歷史發(fā)展的皇宮建筑。 今天,故宮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群。或許曾經的阿房宮、大明宮,其輝煌程度確實超過故宮,但我們也只能是根據歷史記載和遺址進行推測,并未親眼看到。而故宮就不一樣,故宮的完整保存,使600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近距離親眼看看這座象征中國的建筑。這是真正的眼見為實,它不是要否定耳聽為虛,而是要用宏偉的建筑實體擊垮那些毫無意義的虛言。 北京在元朝時,就是都城,當時稱為元大都,到明朝時,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手里奪走了皇位,這為后來北京成為都城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立國之時,以應天為都城,即今天的南京,建文帝當皇帝時,也依然以南京為都城。等到朱棣做了皇帝,情況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朱棣曾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當時北京稱北平),即北京才是他安心的家。 此外,明初時期,北方的蒙古不斷騷擾邊疆,而朱棣當上皇帝后還遭到過遇刺,因此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朱棣決定遷都,即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遷都是不容易的,必然會遭到朝臣反對,但皇帝一旦下了決心,遷都也就只是時間問題。朱棣最后還是如愿以償,把都城遷到了北京,此后,明朝的皇帝都住在故宮里。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面對李自成的起義軍進軍北京時,也曾有過南遷的想法,無奈朝臣反對,最終吊死煤山。看來,崇禎皇帝與他的祖先明成祖朱棣相比,其魄力和能力還是遜色了不少,他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拗過他的那些所謂的愛國臣子。 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不知里面發(fā)生過多少事情和見證過多少歷史事件,而瑣碎的小事情就更是不可勝數(shù)了。故宮里的每一座建筑,哪怕是最小的一個偏殿,一定都上演過不少傳奇故事。因此故宮是一座故事之城。 今天的故宮與明清時期的故宮已有所不同,比如,現(xiàn)在的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等也曾經是故宮的一部分。故宮的宏偉大氣,象征的不僅是皇家威儀,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體現(xiàn),是中國文化最好的表征。小時候,父母或周圍的大人都會告訴我們,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一說到北京,就自然提到天安門,所以天安門不僅是北京的象征,更是中國的象征。到北京,最想去也必須去的就是故宮。 現(xiàn)在,我已去過三次北京,而每次到北京都要想辦法抽時間去游覽故宮。故宮太大了,每次只能粗略地看一下,根本無法細致觀察每座建筑的細節(jié)特征。我想,幾乎所有以游客身份進去游覽故宮的人皆是如此吧。故宮太大了,故宮的文化太深了,故宮的歷史太悠久了,這就注定一般的游覽,是不可能理解故宮的。去了三次故宮,都未曾動筆寫過任何關于故宮的言論,這是因為簡單的游覽只能帶給自己無數(shù)的感慨和感嘆,著實難以下筆。對故宮的了解,需從細微處入手,這樣才能真正看懂故宮。 除了曾經生活在故宮里的人外,如皇帝等,沒有人比在故宮工作的人更了解故宮了,現(xiàn)實條件決定了只有他們才能從細微處感受故宮的歷史和文化。因為他們不僅專業(yè),而且也有足夠的時間去細細觀察故宮的每一個角落。 《故宮院長說故宮》則是從微觀的角度訴說著故宮的歷史和文化,不再是大而化之,也不再是講故宮曾經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而是通過故宮的一磚一瓦,諸如故宮的顏色、門、墻、廣場、屋頂、欄桿、窗子等闡釋故宮。宏觀的故宮,大家是能看到的,細微之處或許也能看到,但無法深入理解。細微之處見學問,故宮的細微之處,我們一般人沒有時間去看,也沒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去理解,更沒有長期身臨其境的觸摸和感受。 可見,要理解細微之處的故宮,還需要依賴于學習,《故宮院長說故宮》,則為普通大眾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的捷徑。每個人對故宮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作為中國人,確實需要知曉一些關于故宮的知識,這是作為中國人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擔當所在、文化自信所在。 一般的游覽觀看,總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和吵鬧中進行的。這就無法靜下心來看故宮,或者無法看安靜狀態(tài)的故宮。如此可知,一般的游覽觀看會影響我們對故宮的理解。故宮從籌建到建成,歷時14年時間。這樣一座宏偉建筑,用時如此之短,足見古人智慧之大,勤勞之甚。“紫禁城,這座中國最后的皇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皇權文化在建筑形態(tài)上的集中呈現(xiàn),是中國帝制文化的立體化、符號化、圖像化”(序二P4)。 凸顯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可以有多種方式,而建筑是最為明顯的方式。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尊貴無比,只有用舉世無雙的建筑才能體現(xiàn)出他的高貴地位。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最為看重風水,其建設原理多以《易經》為指導,即皇帝的位置必須和天帝的位置相對應,這種想法有時候會忽略掉地形的限制,如隋朝的太極宮選址就不是很理想,到李治做皇帝時則修建了大明宮。大明宮落成后,皇帝就搬到了大明宮。搬到新建宮殿,不是簡單的換個新的居住地,它更有著現(xiàn)實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文化意義和軍事意義。毫無疑問,朱棣建故宮,遷都北京也是出于各種現(xiàn)實因素的考慮,絕不只是簡單的搬家而已。 在皇權文化的熏陶下,故宮的選址也必然遵循的是《易經》的原理。故宮的宮殿布局以最為尊貴的太和殿為中心,而且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體現(xiàn)出封建帝制時代的等級和秩序。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專制達到了頂峰,而故宮是其最好的見證。走進故宮,你可以想象朱棣搬入故宮后的喜悅及三大殿被天火所燒時的憤懣;你可以想象皇帝登基和大婚時的隆重;你可以想象朝臣跪在午門外的狼狽;你可以想象朝代更替時崇禎的悲憤和隆裕太后的痛苦;你可以想象明宮三大案和清宮四答案的神秘;你可以想象故宮里所有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情形。 總之,故宮之大,故宮之雄偉,故宮之神秘,任你想象。歷史已經隨著歲月的流失成為了過去,但見證歷史的故宮依然矗立于北京。很慶幸,這座中國最后的皇宮保留了下來,它的一磚一瓦見證著中國600年的歷史,它見證過戰(zhàn)爭,見證過恥辱,見證過新中國的成立,見證過中國的改革開放,等等。 有歷史的建筑是一種輝煌,有建筑的歷史是一種見證。故宮見證了中國600年的歷史,它還將要見證中國更偉大的歷史。故宮應該是地面上最大的文物,經歷600年的風風雨雨,故宮依然沒有失去文化靈性。因此看著故宮,瞬間覺得文化自信滿滿。沒有比故宮更能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比故宮更能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沒有比故宮更能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堅強。 故宮,看不完的故宮,說不完的故宮,理解不完的故宮。故宮,不僅可以讓我們追憶過去,更可以讓我們自信滿滿的展望未來。《故宮院長說故宮》從細微處講故宮,是對宏觀游覽故宮的一個必要補充。懂故宮,懂中國。看中國,看故宮。《故宮院長說故宮》,用“不一樣的角度看故宮的前世今生”(封面),讓你可以真正了解故宮的文化,而不是單純的有關故宮的歷史故事。 《故宮院長說故宮》,李文儒著,天地出版社2017年版,文中標注引文皆引自本書。 |
|
來自: 昵稱gscVD7f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