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典詩詞的寫作和欣賞,既要注重內(nèi)容,也要兼顧形式。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才是上乘之作?!敖鹩衿渫猓瑪⌒跗渲小被颉胞愘|(zhì)美女,襤褸其衣”都不行。內(nèi)容是靈魂,形式是外殼。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構(gòu)成的意境是詩詞的靈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對仗)則組成了詩詞的外殼。這兒僅就詩詞格律中的對仗談幾個方面的認識。 一、什么是對仗? 對仗,就是將兩個相關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數(shù)和筆法構(gòu)成一對華美之語句。 它在古典詩詞中叫對仗,在現(xiàn)代修辭中叫對偶,在古代歌賦中叫儷詞。 對仗一詞的來歷,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儀仗結(jié)對而出的現(xiàn)象。其實,它的淵源很早,就是古代詩文中的對句?!兑捉?jīng)》中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薄独献印分姓f:“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薄对娊?jīng)》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些對句就開了對仗的先河。 對仗的兩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下面舉例說明: 1、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縉) 2、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3、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毛澤東) 以上三例,出句和對句之間字數(shù)相同,意思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第一例語義并列,第二例語義相反,第三例語義相承。 4、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杜甫《旅夜書懷》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第五例都是省略謂語句,第六例都是主謂句。從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對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都是一樣的。 二、對仗的規(guī)則 對仗中,出句和對句,必須遵守以下規(guī)則: 1、字數(shù)相等。 如:犁云鋤雨永綿世澤,誦詩讀書丕振家聲 (海上橋王家老宅門聯(lián)) 2、詞類相同。 以“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為例:“抗”、“援”、“保”、“衛(wèi)”是動詞相對應,“美”、“朝”、“家”、“國”是名詞相對應。 3、詞意相關。 相對的如“悲”對“喜”、“善”對“惡”、“新”對“舊”,相似的如“天長”對“地久”、“父慈”對“子孝”,相關的如“江風”對“海霧”、“狂風”對“驟雨”、“珊瑚”對“玳?!?。 4、結(jié)構(gòu)一致。 單音詞與單音詞相對,雙音詞與雙音詞相對,三音詞與三音詞相對;句子結(jié)構(gòu)也應該一樣。如“柳絮打殘連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風”中,“柳絮”與“桃花”相對,“打”與“吹”相對,“連夜雨”與“五更風”相對;出句和對句都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且主賓倒置,強調(diào)、突出了“柳絮”和“桃花”,實際應該是“連夜雨打殘柳絮,五更風吹散桃花”。再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兩個句子都是省略了謂語的。 5、平仄相對。平仄要相對,不能相粘。如: 身 無 彩 鳳 雙 飛 翼,心 有 靈 犀 一 點 通。 李商隱《無題》 ─ ─ │ │ ─ ─ │ ┼ │ ─ ─ │ │ ─ 6、沒有重字。對句不能和出句有重復的字,本句內(nèi)不限制。如: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杜甫《江村》 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情況,在詞中可以,律詩中卻不行。 為了說明律詩對仗的規(guī)則,這里再舉幾個例子看看: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杜甫《詠懷古跡》中: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杜甫《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秋興八首》中: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杜甫《秋興八首》中: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杜甫《新秋》中:蟬聲斷續(xù)悲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 毛澤東《送瘟神》(其二)中: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毛澤東《到韻山》中: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毛澤東《登廬山》中: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毛澤東《長征》中: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毛澤東《長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些律句,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幾種特殊形式的對仗: 其一,數(shù)目對。象“三山”、“一水”、“三峽”、“五溪”、“萬里”、“百年”、“九派”、“三吳”,其中前邊的字都是數(shù)詞,因而構(gòu)成數(shù)目對。 其二,顏色對。象“青天”、“白鷺”、“紅雨”、“青山”、“紅旗”、“黑手”、“黃鶴”、“白煙”,其中前邊的字都是顏色,因而構(gòu)成顏色對。 其三,方位對。象“西望”、“東來”,其中前邊的字都是方位,因而構(gòu)成方位對。 其四,專名對。象“五嶺”、“烏蒙” 、“金沙水”、“大渡橋”構(gòu)成專名對。 其五,連綿對。象“逶迤”、“磅礴”構(gòu)成連綿對。 其六,疊詞對。象“泛泛”、“飛飛”構(gòu)成疊詞對。 其七,連用對。象“斷續(xù)”、“高低”是反義并列連用詞構(gòu)成相對。 在律詩中它們都是各自對仗,一般不和別的詞相對。 三、對仗的基礎 詞性的分類和字音的平仄,這兩方面的知識是對仗的基礎。 (一)詞類:現(xiàn)代漢語中把詞分為12類: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shù)詞、量詞、介詞、副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根據(jù)對仗的要求,我們把它分為十三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目詞、顏色詞、方位詞、連綿詞、疊音詞、專名詞、連用詞、代詞、副詞、虛詞。 1.名詞: 以上的名詞分類,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例如“霜”歸天文,而“冰”應歸地理,但有時候不同門的卻是常常并稱:“天”和“地”,“雪”和“冰”,“風”和“浪”等等,雖然分屬兩門,對仗卻是最工整。顏色詞、方位詞、專名詞已從名詞中分出,單獨成類。 2.動詞3.形容詞: 這兩種詞性,古今完全相同,不舉例了。值得一提的是不及物動詞,就是后面不帶對象賓語的動詞,如“奮斗”。不及物動詞常常和形容詞相對。 4.數(shù)詞: 5.顏色詞: 如黑、白、朱、碧、赤、橙、黃、綠、青、紫、蒼、灰、紅、藍等。 6.方位詞: 如東、西、南、北、中、內(nèi)、外、里、邊、側(cè)、前、后、左、右、上、下等。 7.連綿詞:連綿詞只能和連綿詞相對,不同詞性的連綿詞也不能相對。 譬如: 8.疊音詞: 如蕭蕭、滾滾、款款、恰恰、沉沉、深深、融融、冉冉、滔滔、陶陶等 數(shù)目詞、顏色詞、方位詞、連綿詞都自成一類,這四類詞很少和別的詞相對。 10.連用詞: 近義并列的如:干戈、征戰(zhàn)、疾病、妻子、詩書、禮樂、離亂等。 反義并列的如:動靜、高低、遠近、深淺、出入、進退、晨昏等。 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 孫中山《寫給宋慶齡的情詩》 11. 代詞: 分為人稱代詞吾、汝等,指示代詞彼、此等,疑問代詞何、胡等。 12.副詞,就是用在動詞前,表示這個動作的情狀、意愿、等等的詞。 如: 忽、漸、才、乍、已、將(將要)、欲(想要)、擬(打算)、即、 皆(共同 )、俱(一同)、豈、空、徒(徒然)、枉(枉自)、 頻、屢、每、亦(也)、卻、休(別、不要)、莫、不、只等。 13.虛詞:與、和、共、同、并、且、于、而、則、因、為(讀去聲)、 之、乎、也、矣、焉、哉、耶、然、爾等. 仗可以分為三個等級:第一是工對,就是同一細類的相對,例如以天文對天文,以人倫對人倫,以顏色對顏色等等;第二是鄰對,例如以天文對時令,以器物對衣服等等;第三類是寬對,就是以名詞對名詞,以動詞對動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 (二)平仄: 古人根據(jù)字音的高低曲直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都歸入仄聲,常用的是《平水韻表》?,F(xiàn)代漢語分陰、陽、上、去四聲,陰、陽屬于平聲,上、去屬于仄聲,《詩韻新編》中的十八韻和十三轍即是根據(jù)北京話語音編排的。 古時的平聲字在普通話中分成了陰平和陽平兩部分;而入聲字的讀法,在普通話中已消失,分別歸入陰、陽、上、去四聲中去了。如發(fā)、德、澤、國、活、杰、節(jié)、別、學、屋、出、哭、族、一、七、八、十、夕、敵、窟、石、摘等,古時都讀入聲。 平聲讀起來或高平,或上升,可以拉長;仄聲讀起來或打彎,或下降,不易拉長。如:風/雨 山/水 嵩山/洛水 山有色/水無聲 日照花如錦/風吹柳似絲。 既是律詩,就必須講格律。有興趣的可以研究和掌握平水韻,次一點的也要弄懂新聲韻的平仄。 毛澤東曾有幾段話說得好: (1) 不論平仄,不講葉韻,還算什么格律詩?掌握了格律,就覺得有自由了。 (2) 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3)“格”與“律”,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約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則就成了順口溜。 以七言律詩為例,不管平起或仄起,其對仗句的平仄只有兩種格式: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它們的出句和對句的平仄都是相對的,而不能相粘。 弄準普通話的四聲,平仄就好辦了,再把歸入陰平、陽平的入聲字讀一讀,就算基本畢業(yè)了。個別弄不準的字,查查字典,或者請教兒孫。 四、對仗的種類 還有當句對、扇面對、錯綜對等,不再細述。 律詩的第一聯(lián)、、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第四聯(lián)分別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1. 格律要求中間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這就是說,對仗一般體現(xiàn)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上面。不論是五律還是七律,都是這樣。如: 《風雨》 李商隱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2. 也有前三聯(lián)對仗、后三聯(lián)對仗或四聯(lián)全對仗的。如: 《發(fā)潭州》 杜甫 夜醉長沙酒, 曉行湘水春。 岸花飛送客, 檣燕語留人。 賈傅才未有, 褚公書絕倫。 名商前后事, 回首一傷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垂白》 杜甫 垂白馮唐老。 清秋宋玉悲。 江喧長少睡, 樓迥獨移時。 多難身何補? 無家病不辭! 甘從千日醉, 未許七哀詩。 3.特殊情況下,也有僅頸聯(lián)對仗,或四聯(lián)都不對仗的。前者如李白《塞下曲》之一,后者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可見李白是不太守規(guī)矩的,有革新精神。名人可以,仍然叫七律,而我們不可以,人家會說你是胡來。 (二)排律中的對杖:要求除首聯(lián)、尾聯(lián)外,其余腹聯(lián)全部對仗。當然首聯(lián)也可以對仗。 (三)絕句中的對仗:絕句又叫截句,裁律詩的一半為之,只有兩聯(lián)。 1. 兩聯(lián)都不對仗(截律詩首聯(lián)、尾聯(lián))。如: 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2. 只有一聯(lián)對仗(截律詩首聯(lián)、頷聯(lián)或頸聯(lián)、尾聯(lián),以后者為多)。如: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3. 兩聯(lián)全對仗(截律詩頷聯(lián)、頸聯(lián))。如: 杜甫《絕句四首(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常用的是第一種,自由度大。 (四)詞中的對仗:詞,又叫詩余、樂府、曲詞等。按詞譜要求,該對仗的地方要對仗(只有部分詞牌要求對仗),只是沒有律詩嚴格。如: 例一《沁園春》:上片的第四、五、六、七句和下片的第三、四、五、六句,均要求各自作扇面對。如毛澤東《雪》中的:“大河上下”對“長城內(nèi)外”,“頓失滔滔”對“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對“秦皇漢武”。 例二《西江月》:一、二句,五、六句分別對仗。 毛澤東《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對“山頭鼓角相聞”,“早已森嚴壁壘”對“更加眾志成城”。 例三《浣溪紗》:晏殊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例四《滿江紅》:岳飛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例五《水調(diào)歌頭》:蘇軾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例六《踏莎行》: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詞的對仗沒有律詩嚴格,可有重字,平仄可不對,自由度大。 下面幾聯(lián),未免有合掌之嫌: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日月如梭逝/光陰似箭飛 3、失稱 4、相鄰兩聯(lián)結(jié)構(gòu)雷同 律詩中,要求對仗的兩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結(jié)構(gòu)、節(jié)奏要有變化,不能完全一樣。如: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節(jié)奏是二、二、一,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是二、一、二,且句子結(jié)構(gòu)也不一樣。 七、對仗的推敲 古人律詩,求其對仗運用最熟練者,惟少陵耳,確實值得我們很好研究、學習、琢磨、品味。如 : 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詩詞創(chuàng)作,要反復修改,不厭其煩地修改,逐字逐句地推敲,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根須”的精神,直至滿意為止,能互相品評互相修改最好。先整體修改,再逐句修改,最后逐詞逐字推敲,看詞類,看平仄,不合要求者要換字、換詞或換句。不一定什么時候靈感來了,會迸出個驚世名句來?!按猴L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就是流傳千古的佳話。 下面找一些不成熟的或者說有毛病的對仗句為例,請大家討論修改: 一道天梯隨上下,七家農(nóng)戶自晨昏。 奇峰險壑神仙府,飛瀑流泉天籟琴。 《游抱犢村》 數(shù)萬生靈遭劫難,幾多樓宇變墟丘。 補天塞陷羲媧奮,治水扶民舜禹謀。 《國哀5.12》 硯含洛汭千尺浪,筆點嵩邙百里芳。 昨處詩壇攜后勁,今趨杜府拜師王。 《詩殤》 |
|
來自: 天高云淡zcg > 《對聯(lián)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