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七夕節(jié):寫給“前任”的情書|在親密關系中,療愈曾經(jīng)的創(chuàng)傷

 真有夢想的唐糖 2020-11-22

活出自己,就是對所愛的人和這個世界最大的回報。

今天是七夕,以往這個節(jié)日,朋友圈都很熱鬧,但今年卻出奇的安靜。今年的黑天鵝——疫情,讓很多人的生活都被迫按下了暫停鍵,讓一直習慣于沖沖沖的人們,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在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日子,包括親子關系在內(nèi)的親密關系,因為狹小空間的耳鬢廝磨,產(chǎn)生了不同的化學反應。有的關系從冷到熱,重新找回了初心,也有一些虛偽的貌合神離,終于因“面見真實”而黯然收場。

如果說親子關系尚且有血緣支撐的話,那么親密關系就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竟然能夠互相吸引,結合成為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這種親密,有時甚至能超越血緣,成為心靈上的唯一。這也許就是愛情之所以讓人癡迷的地方。

世界上最長壽的女人,137歲的日本女人大川美佐緒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長壽秘籍時,她回答說:要遠離男人。在這條新聞的評論區(qū)里,有一大片點贊之聲,但在現(xiàn)實中,像大川美佐緒這樣的人卻少之又少,很多人一生都在追逐親密關系,經(jīng)歷著其中的愛恨情仇,把自己的一輩子過成了一部停不下來的狗血電視劇。

但是,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對于曾經(jīng)在原生家庭中傷痕累累的人來說,也同樣可以成為療愈自己的機會,借由一段嶄新而包含愛意的關系,讓曾經(jīng)受傷的心重新愈合,獲得新生。

官方在七夕組織了一個“創(chuàng)意情書大賽”的活動,這個活動給了我一些靈感,所以我今天也想寫一封特別的“情書”。將它送給曾經(jīng)療愈過我的前任。

01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本質上只有一種關系,就是一個人和ta早年養(yǎng)育者的關系,剩下所有的關系,都是這一種關系的翻版。親密關系,不但也不例外,而且應該是在所有關系中,最像原始關系的“關系”。

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有幾篇關于“”的話題的文章,至今經(jīng)久不衰,引發(fā)共鳴,雖然這些文章寫的都是別人的案例,但是其中的道理,卻是我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是的,曾經(jīng)的我,就是一個歇斯底里的“作”貨。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來親密關系與其他關系的不同:在朋友眼里,我講義氣、真誠、豪爽,明事理,少了一些女孩子的扭捏和矯情,所以基本上“男女通吃”,人緣不錯,在我過往的親密關系里,也許最初對方也是因為這樣的特質而被吸引的,但結果卻跌破眼鏡。

我想,這這輩子最不堪、任性、跋扈、撒潑的一面,都在親密關系里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了。

越安全的親密關系,有時反而越容易使人退行,退行到曾經(jīng)的那個渴望愛而未曾得到的小孩。在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里,我屬于“高憂慮、低回避”的癡迷型(也稱焦慮-矛盾型),我有理由相信,生活中像我這種類型的人不在少數(shù)。

高憂慮,指的是在“憂慮被拋棄”這個維度的恐懼指數(shù)很高,而低回避,指的是在關系中對于“回避親密”的維度,渴望親密,不希望回避。

所以,焦慮-矛盾型的表現(xiàn)形式,首先是渴望親密,具體表現(xiàn)是在關系中容易越界,渴望毫無距離的親密,但同時又對“被拋棄”有強烈的恐懼,總是擔心自己被拋棄,在關系中容易表現(xiàn)出脆弱、警惕、貪婪、嫉妒的一面。

前一陣我寫過一篇關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文章,文章下面有600多條評論,其中很多是說自己就是這個類型,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就是這樣。而焦慮-矛盾型依戀關系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就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有類似的地方,區(qū)別在于程度上的差異。

所以可想而知,和這樣一個渴望全面接觸,不允許有一絲間隙的人相處,是一件多么令人窒息的事情,又可以想象,和這樣一個毫無安全感可言,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又被怠慢,從而心生絕望和怨恨的女人生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親密關系中,“作”的一方,其實是無意識中,將對方當做了自己的“理想父母”,通過對伴侶的“壓榨”、“驗證”,來尋求內(nèi)心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我常把“安全感缺失”比喻成一個人內(nèi)心的坑洞,這個坑洞,對于人格發(fā)展水平較低的人來說,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尤其是親密關系中另一半的包容,來進行填補,但是,并不是所有而坑洞都能被填滿,因為有的坑洞并不是可以一點一點填上的“坑”,而是永遠填不滿的“風洞”——從左邊刮進去,緊接著,就又從右邊刮出去。

02

我和我的前任之間,介于“坑洞”和“風洞”之間。

說像坑洞,是我在我們在一起的15年里,真的被療愈了很多。這種療愈在當時也許并未表現(xiàn)出來,甚至是以“變本加厲、欲壑難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但是它卻像在黑暗的土地里悄悄生長的種子一樣,暗暗的生根發(fā)芽。

在我們分開后,這顆種子爆發(fā)出了驚人的生長力,讓我在短短的3年時間脫胎換骨。

說像風洞,是因為在對方的寬容之下,我變得越來越任性,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自私和跋扈。

“貪婪”幾乎是每一個安全感缺失的人的共有的特征,這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匱乏感,表現(xiàn)形式,有的人是囤積金錢,不工作就焦慮;有的人是囤積感情,在感情里像一只永遠吸不完血的螞蟥,瘋狂的攫?。灰灿械娜?span style="border-width: 0px;border-style: initial;border-color: initial;font-weight: 700;">囤積無用的東西,只有一切東西都觸手可得,才會覺得安全和滿足;也有的人囤積關系,恨不得認識全天下的人,覺得自己“說不定哪一天”就能用上......

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本質卻一模一樣。能否由風洞轉化為坑洞,而坑洞又能否被填平,取決于兩點。

第一點是對方的人格發(fā)展水平。如果對方是另一種形式的人格發(fā)展水平不足,比如需要“對方的需要”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那么這兩個人就可能會發(fā)展成一對看上去珠聯(lián)璧合的愛侶。

一個依賴,一個需要被依賴,兩個人互相滿足,共同退行,形成一種病態(tài)的共生

如果另一半的人格發(fā)展更健康,是更加安全的依戀類型,那么這樣的人,對于有心理創(chuàng)傷的另一半是會有極大的療愈作用,ta懂得包容、舍得給予愛,但同時又有邊界。本質上說,這種療愈更像是一種“再養(yǎng)育”,即用正確的方式重新養(yǎng)育了對方,讓對方之前沒有發(fā)展完全的精神內(nèi)核,在安全且有規(guī)則的容器內(nèi),重新生長。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理想的愛人形象,這樣的人我相信一定有,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并沒有這樣的運氣。

第二點是自己的自我覺察能力(自省能力)。坦白說,一個曾經(jīng)匱乏的人,是需要一個階段的自我滿足,甚至是過度滿足才能真正成長的。就像一個深坑,它必須有填上的過程。但是,如果一個人保持清醒,能夠看到這個“填坑”的過程雖然讓自己極度舒適,但卻不能沉淪其中,而是將自己的目標定為“成長”,那么,當深坑被填滿,ta就會逐漸成長和獨立起來。

反之,如果沉浸在這種被滿足、被寵愛、被包容的狀態(tài)下不能自拔,則會原地不動,甚至退步,那樣深坑就變成了風洞,越來越欲壑難填。

03

我和我的前任都是普通人。他沒有理想愛人那么成熟的人格,能夠引領我走出坑洞,但也不是自我價值感極地,享受被我依賴的人。而我,一直保持著清醒的犯錯狀態(tài)——我有比較高的自省能力,但在“知行合一”這方面卻表現(xiàn)得意志力十分脆弱,貪圖享受,不愿成長。

最嚴重的時候,我曾經(jīng)讓他給我買過一個奶瓶喝水,可惜,他買的是一個嬰兒奶瓶,橡膠奶嘴十分小,喝起水來十分困難,所以我假裝了幾天“寶寶”之后,就自動放棄了。

渴望自己永遠做一個眾星捧月的寶寶,是很多人潛意識的理想,區(qū)別在于,有的人表達了,有的人不敢說出來。這其實都是退行和不成熟的表現(xiàn)。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自我負責”的責任心,是一個人真正成長的關鍵——看上去這四個字無比簡單,也不難理解,但是,在現(xiàn)實中能夠真正自我負責、愿意自我負責的人,其實鳳毛麟角

所以,有必要就“不能自我負責”的現(xiàn)象做一個列舉:

比如,情緒上不能自我負責,需要他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 ta說了這個話,可氣死我了!

  • 不跟我道歉,這個事就沒完(我生氣,對方必須道歉哄我)

  • 要不是ta如何如何,我能這么生氣嘛!

  • 我剛擦了地你就弄臟了,氣死我了

比如,行為上不能自我負責:

  • 如果當初不是有那個意外,我現(xiàn)在早就如何了

  • 我就是命不好,說啥都沒用

  • 都怨你,要不是你,我早就如何如何了

  • 我不會,反正我弄不了

比如,責任上不能自我負責

  • 這不是我的責任,該找誰找誰去

  • 我不負責這塊,這不歸我管

  • 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憑什么我管?

  • 你怎么這么不負責任?你娶了我就對我有責任!

04

我和前任三觀一致,性格互補,年齡相仿,家庭背景也非常一致,是別人眼里般配的一對。我們的分開,在朋友圈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因為我們是同學,所以很多朋友是共同的,以至于有人說“肯德基和麥當勞也分開了,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表面上看我們最終的分開,是因為生育觀的不同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但本質上,我們的分開有一定的必然性。

如果在一段關系中,兩個人能夠互相促進和共同成長,那這段關系就是良性的,反之,如果兩個人陷入糾纏、互相消耗,那么分開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少數(shù)有慧根的人,不需要走太多彎路,通過別人的教訓就能輕松的躲避危險,踏上坦途,也有一部分認知水平較低的人,一輩子在同一塊西瓜皮上反復跌倒,在一個泥潭里一直掙扎,一輩子沒有走出來;還有一部分普通人,比如我,需要被現(xiàn)實教訓,繞一個彎路,最終走向成長。

我們分開的最終決定是我下的,雖然那時候我不知道未來路在何方,對不確定的未知更有著深深的恐懼,但我知道,如果我繼續(xù)在這段關系里沉淪,只能消耗更多,也讓對方痛苦不堪,所以,結束一段愛恨交織的糾纏關系,需要勇氣,甚至是死而后生的決絕。

這是我很為自己驕傲的一點。雖然我的確走了很多彎路,但是我卻一直是一個勇敢的人,并不是我真的勇敢,而是我更愿意選擇面對真實,做一個勇士。在成長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是防御,而卸下防御,需要勇氣,這不僅僅是明白道理就能做到的。

在我們分開后的三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朋友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痛失了一個迄今為止我遇到的相對來說人格最健全的伴侶,錯失了一段可以白頭到老的姻緣,這是我必須為自己人格不夠成熟付出的代價——屬于我的沉沒成本

但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正因為這樣,才使我,也包括他,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我獲得了心靈上的巨大成長,收獲了靈魂的自由和前所未有的寧靜。他雖然后來挫折重重,但也不斷在歷練和成長,他生性豁達樂觀,這是他的人格基礎,這使他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挫折之后,仍能勇敢前行,在我看來,這也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昨天我們微信溝通的時候,他告訴我他在事業(yè)上又獲得了新的機會,生活也從外地回來,穩(wěn)定了下來,我很為他高興。他自然也知道我的近況,在聊天的最后,他說:共同努力,過好余生。我說:必須的。

分開對我們而言,不是結局,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還是非常好的朋友,還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只是彼此的角色更換,換了一種讓雙方更舒服、更利于成長的方式相處。

我也曾經(jīng)寫過關于“分手”話題的文章,也有很多人說受到了啟發(fā),其實,這些都源于我對生活的理解。在我看來,分手不是關系的斷裂,更不是證明自己做人失敗的證明,而是一種人生主動的選擇人生的本質,在佛家的說法是“無常”,用心理學的說法,是“擁抱不確定”,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意思。

變化即永恒,而我們能做的,是享受當下,活在當下。真實而投入的進入到每一段關系中,真誠的面對自我,勇敢的面對真相,活出精彩的自己

活出自己,就是對所愛的人和這個世界最大的回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