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干啥的? 簡單說:統(tǒng)領百官,輔助皇帝。 理論上,文武百官的“折子”都需要經(jīng)過丞相的甄選后才能上達天聽; 而那些不重要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由丞相直接批復,下級部門照單執(zhí)行即可; 這樣就保證了一國之君的皇帝,只處理真正的軍國大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之罪,誅殺丞相胡惟庸九族,同時結束了中國的丞相制度, 這下好了,皇帝與文武百官之間的紐帶沒有了, 這意味著皇帝閣下將面臨所有官員的“折子”,如果皇帝稍微懶一點(或精力不濟),不做批復,那整個帝國的行政機構將無法運轉(zhuǎn), 肯定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所有官員的日常,都在等待皇帝的指令中度過~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其實,洪武帝自己就已經(jīng)開始找顧問了,即 文淵閣大學士,但此時的大學士是沒有實權的; 明成祖始開內(nèi)閣于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nèi)閣,參預機務,算是正式創(chuàng)立了內(nèi)閣制; 大學士真正有實權,是從宣德帝朱瞻基(永樂帝之孫)開始的, 宣德帝執(zhí)政期間做了兩件事: 1. 大學士有了票擬之權 什么叫票擬呢? 因為沒了丞相,百官的奏疏必須由皇帝親自批復,百官才能照章辦事, 問題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怪胎,其他皇帝沒有這個精力和能力處理這么大量級的奏疏, 于是,宣德帝就給了大學士一個權力:在百官的奏疏中,寫上處理意見,即稱之為票擬, 而皇帝對大學士的意見,通常一字不改就下發(fā)給百官去執(zhí)行了, 所以你看到了,這時大學士行駛的權力,其實是皇帝的權力。 2. 宦官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明代,經(jīng)大學士票擬后的奏疏如果想要下發(fā),還需要皇帝用紅色的筆批復才行,稱之為“朱批”。 雖然有大學士協(xié)助皇帝票擬奏疏了,但皇帝仍然會覺得面對如山的奏疏,力不從心, 這時宣德帝又有了辦法:請一些儒士給宦官上課,讓宦官有參知政事的能力。 即便朱元璋曾經(jīng)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甚至還寫進了“祖訓錄”, 但宣德帝的這一舉措,其實是為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筆:宦官可以代替皇帝,批復奏疏! 這個宦官就是司禮監(jiān)的秉筆太監(jiān),隨著大學士票擬的制度化,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批紅”的制度應運而生。 所以,明代最壞的時候,是這樣的: 百官上疏-->大學士票擬-->太監(jiān)“朱批” 皇帝呢?被架空了; 所以,如果你自己不作為,總會有人把本屬于你的東西拿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