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系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范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一個自我界限特別清晰和堅定的人,往往是很有力量的——有時候過頭了會被人覺得活得太有原則,沒有人味兒。一個自我界限非常不清楚的人,在處理他的人際關系時不是越位就是懦弱,不是很強勢地去控制,就是很卑微地去討好依附,或者在兩者中搖擺,容易累也容易受傷。好的人際關系,一定是相互尊重個人的獨立空間,把握好各個層面的界限。人生有三件事:做好自己的事,尊重別人的事,不管老天的事。許多人的界限是一團漿糊。你是一個界限感清晰的人嗎?由喜歡、愛與獲得開端的人際關系,逐漸轉(zhuǎn)向以拯救之名的控制、依賴、討好,要求忠誠、拒絕分離……使得本身互相依存的人際關系之間變得粘稠無比,令人窒息。簡而言之,我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孤獨的,是不完整的。我需要與另一個人實現(xiàn)綁定和依附,才能獲得安全感。這個綁定的對象,從前是母親,現(xiàn)在可能是愛人,以后或許是子女,融為一體,就什么也不怕了。多數(shù)人在找人生伴侶的時候,多數(shù)不是自己滿意的,而是父母滿意的,這樣的畫面實在太難堪了。當然還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就是孩子對你的“過度”都沒感覺了,任由你隨意干涉。面對父母和孩子“合伙”找一個配偶的情形,這種情況在許多人身上發(fā)生。不僅僅是人生伴侶,還要從小的教育,包括高考后的專業(yè)選擇。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曾經(jīng)都是個被控制者,我們的生命可能或多或少都被母親或父親以愛之名控制和侵占了。減少控制,不堂而皇之以愛之名,侵入他人的生命,干擾他人的選擇。那句著名的“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根本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我不可能比你更清楚什么才是對你好的。我們無權去定義什么是對別人“最好的”,卻仍舊可以邀請對方跟我們討論,怎樣才是對他們最好的。這些活在幻想中的付出者,總是給對方制造“情感債務”,我付出我光榮,首先把自己感動了,然后認定對方一定也很受感動,對方欠自己的。一邊在掙脫,一邊在照搬到底,從心理上還是認同了,才會復制父母曾經(jīng)對待自己的方式。畢竟在主流文化的語境下,這樣去理解“(母)愛”是順理成章的事,父母輩也是這么對待我們,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謳歌,便達成了某種成立。當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不足時,我們會自我否定,看不到自身的長處,甚至找不到活著的意義,這說明我們的心理是匱乏的。于是,內(nèi)在的缺失便會想要通過外在補足,從而產(chǎn)生過度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在過度付出的背后是無法控制的憤怒和壓抑的不滿,過度付出是獲得關心和認可的途徑。因為自己沒有愛,通過付出來索取愛,再直白點:乞求愛。缺乏安全感,總想通過很“作”的行為去證明對方無條件的愛; 忍不住討好對方,以為不斷的付出,就能換來好的感情,結(jié)果得到的卻是對方的冷漠或逃離。經(jīng)歷多了辛苦的人際關系,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不管和誰在一起,不管在親密關系中索取到多少愛,內(nèi)心始終都有一個填不滿的洞。這是因為,缺愛的人,缺失的終究是對自我的愛,而非外界的愛,我們不可能把獲得愛和自我價值,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作為一個成年人,自己的人生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也是自己的責任。當然,你想當一輩子巨嬰,也無可厚非,但社會不是你爹媽,不會慣著你!而不是由父母來為你規(guī)劃,你該做什么工作,該娶誰做老婆,該嫁給誰……曾經(jīng)幼年時,受到的束縛,不能成為如今不肯成長的理由。每個人的原始需求是尋找關系,這種需求比本能的滿足更加迫切。人類一切問題追溯最終的根源都是關系的問題,而所有的關系都圍繞著愛發(fā)生,所以缺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任何想通過外求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內(nèi)在需要的想法,都是南轅北轍的,都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打個比方,一個人在房間里丟了東西,他跑到外面去找,你覺得他能找到嗎?無論這個人在外面花多大的心力、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成本,我相信他一定會失望。因為他原本就不是在外面丟的,他應該在他丟東西的地方找。沒有邊界的人常常將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鞛橐惑w,常常出于為對方好、替對方著想的理由,將自己的擔憂、意愿強加在對方身上。邊界不清不是真正的情深意切,而是不能允許他人獨立地作為他人,其根源是自身的無法獨立。因此要拽著他人跟自己一道,需要他人活在自己的界限內(nèi),否則自身的獨立存在就缺乏了意義。向內(nèi)看,更多時間和自己在一起,體驗自己完整的感覺。無論外在表現(xiàn)如何,無論有沒有人肯定,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豐盛的存在,這就是自身的價值。 作者簡介:賢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