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中風之證,亦名類中風,即所謂腦充血證,此曾見于《內經》。而《內經》初不名為內中風,亦不名為腦充血,而實名之為煎厥、薄厥、大厥。今試釋《內經》之文以明之。 “煎厥”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經文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贝思搓U明在春季陽氣開始生發(fā)的時候,由于持久過度的煩勞,而使人體陽氣失于固密,亢盛外越,陰精被消耗,如果持續(xù)發(fā)展到夏天,再加上暑熱的薰灼煎熬,甚至會造成精氣兩脫。癥見兩眼模糊視物不清,兩耳聽不清聲音,叫做“煎厥”?!端貑枴っ}解篇》曰:“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贝耸钦f肝為將軍之官,不治則易怒,因怒生熱,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爆發(fā),挾氣血而上沖腦部,以致昏厥。此非因肝風內動而遂為內中風之由來乎?煎厥一證,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在《脈解篇》則言陽虛陰盛也。 “薄厥”也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經文說:“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苯浳闹赋觯虼笈瓊蝿t使肝氣上沖,血隨肝氣而上逆,氣血郁結在頭部。癥見頭痛、眩暈、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稱為“薄厥”。觀此節(jié)經文,不待詮解,即知其為肝風內動,以致腦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腦中所菀之血,激薄其腦部,以至于昏厥也。 “大厥”出自《素問·調經論》,經文說:“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反則生,氣不反則死?!睆慕浳膩砜?,多因情志刺激,使氣和血都循經上逆而郁結在頭部,癥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如同暴死一樣,稱為“大厥”。但血不自升,必隨氣而上升,上升之極,必至腦中充血。至所謂氣反則生,氣不反則死者,是說氣反而下行,血即隨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氣上行不反,血必隨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猶能望其復蘇乎?讀此節(jié)經文,內中風之理明,腦充血之理亦明矣。 煎厥與薄厥兩者的相同點是內傷。不同點:煎厥是由于煩勞所致,薄厥是大怒造成的。煎厥是亢陽外張,煎熬陰精,陰精竭絕而致,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薄厥是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逆亂,郁積于上而致,屬于實證。癥狀上煎厥有目不明、耳失聰?shù)谋憩F(xiàn);薄厥有面紅耳赤,頭痛,眩暈,甚則會見到肢體不能隨意運動或半身枯萎等癥狀。 薄厥與大厥在發(fā)病原因和病理機制上基本相同。二者只是程度上有輕、重之不同,薄厥較輕,預后良好。大厥比較嚴重,預后多不良。如果急救處理及時,血隨氣下行,使人逐漸蘇醒,就有回生之希望;如果上逆的氣血郁而不降,就有可能造成死亡。薄厥和大厥目前一般認為都屬后世所說之中風實證,不過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區(qū)別。 張錫純曰:“細思三節(jié)經文,不但知內中風,即西醫(yī)所謂腦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證治法,于經文之中,不難自擬出對證之方而用之必效也?!贝朔奖闶恰版?zhèn)肝熄風湯”。方為:懷牛膝一兩,生赭石(軋細)一兩,生龍骨(搗碎)五錢,生牡蠣(搗碎)五錢,生龜板(搗碎)五錢,生杭芍五錢,玄參五錢,天冬五錢,川楝子(搗碎)二錢,生麥芽二錢,茵陳二錢,甘草錢半。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一兩。痰多者,加膽星二錢。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八錢,凈萸肉五錢。大便不實者,去龜板、赭石,加赤石脂(石脂可代赭石)一兩。此方治內中風證(類中風,腦充血),其脈弦長有力(血壓過高),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fā)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于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又讀《史記》扁鵲傳,所傳虢太子尸厥證,即類中風證,其劇者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所謂尸厥之證也。此亦系內中風,而實為內中風之上盛下虛者。觀者未見太子也,而謂太子“其耳必鳴,其鼻必張”。其所以耳鳴、鼻張者,實因腦中氣血充盛之所排擠,豈非上盛乎。乃其見太子也,則謂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所謂上有絕陽之絡者,即謂腦中血管,為過盛之氣血排擠,將破裂也。所謂下有破陰之紐者,蓋謂其下焦陰分虧損,不能吸攝其陽分,是以其真陽上脫,挾氣血而充塞腦部也。觀扁鵲之所云云,虢太子之尸厥,其為內中風之上盛下虛者,確乎無疑。當時扁鵲救醒虢太子,系用針砭法,后亦未言所用何藥。今代為擬方,當于鎮(zhèn)肝熄風湯中,加斂肝補腎之品。若方后所注加萸肉、熟地黃者,即為治此證之的方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我們曾有論腦充血之原因及治法,其所論者,實皆內中風證也。宜于上所論者匯通參觀。 |
|
來自: 經旨傳習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