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位作家寫過這樣一段話:當我四十歲時,身體健康,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fā)財。 沒錯,年齡越長越覺得財富再多也不如一副健康的體魄,再大的房子也不如有個和睦的家。 因此,一個人該有的狀態(tài),便是與家有關的這幾樣東西: 【有優(yōu)良的家風,再窮也能發(fā)家】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人品,就看他的家風。“家風”在舊時的大戶人家是一種傳承,它雖看似無形,卻在時刻影響著家里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人。蔡元培先生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與家庭中。家風正,有父母言傳身教給下一代,將這個良性結果不斷傳承,即便再窮也能發(fā)家。 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名2歲的孩子在小區(qū)池塘邊玩耍時打碎了一個玻璃瓶,玻璃碎片掉入了水池中。孩子父親得知后,立即光腳進入水池中撿拾玻璃碎片。雖然水池定期有專人打掃,但他還擔心會割傷別人。更主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這個小細節(jié)讓兒子明白:遇到事情要學會承擔,不能逃避或放任不管。 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實都在影響著孩子的三觀,孩子就是父母的復印件,復印件出問題,首先應當查看原件的問題。世上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寵著,外面的人不會慣他,把孩子教好了,他才不會在外面吃苦頭。 【有和睦的家庭,再苦也會興旺】 一個家的溫度不是由空調(diào)的溫度來衡量,而是由夫妻之間的關系來衡量的。蔡康永在一本書中層提到: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情感賬戶,每次讓對方開心,儲蓄就會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會少一點。 如果一個家里氣氛已經(jīng)到冰點,想必夫妻間這個情感賬戶里的余額已經(jīng)明顯不足了。而導致這個問題發(fā)生的多是語言的暴力。沒錯,語言是傷人的利器,所謂“刀傷有治,舌傷無醫(yī)”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很有可能就是那個用語言來傷人的家暴者。 家本就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當我們與家人發(fā)生矛盾時,即便你贏得了爭辯,但卻是輸了和氣。相反,在被家人包容陪伴中前行的人,常常會有無窮的力量去抵抗風雨坎坷。 尤其是中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忍耐和委屈,又有多少躲不過的難處,唯有回家才能治愈。能夠相互理解、攙扶、包容的家庭,才會和睦,再苦的日子也能感受到溫暖和甜蜜。 【有家人的安康,再難也能幸?!?/span>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很扎心: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失去了父母,就成了孤兒。年過四十,難過的不是沒能擁有好的生活條件,而是擁有了一切,父母卻已身體抱恙或者離開人世,無法再去享受生活。 記得看過一個節(jié)目,其中聊到嘉賓最難忘的回憶:我父親得癌癥,每次做手術,我都因為工作忙而離開他。到晚期時,父親說:“兒子,你能留三天嗎?明天先別走。”當時確實因為工作太忙,不得不拒絕付清的請求。沒想到父親竟拿出三千塊錢,跟我說:“兒子,我一千塊買你一天,你留下三天行嗎?” 年少時,我們以為得到財富就能得到一切;年老時,才懂得家人安在才是真正的財富。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從來都不是空話,父母身體健康,就是兒女最大的財富,因為父母無恙,兒女才能無憂。 一個人的底氣,就是在外過得再辛苦,還總是有退路,這條路就是家的方向。 穆爾有句話特別有同感: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 有房子的地方不一定是家,一家人整整齊齊、完完整整才是家。 所以,我們手里真正的財富不是車子、房子、票子,而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慢煮生活,歲月深深。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一起學習成長,有關于本文你的觀點可以留言。 |
|
來自: 昵稱zgcB2Gj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