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榮,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譯文: 大德的行為表現(xiàn),完全合乎道的原則, 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 惚惚恍恍啊,其中卻有某種形象; 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某種東西。 它廣博深遠,其中卻有精微之氣。 這個精微之氣是非常真實的,可以驗證。 從古至今,它的名字不會落空,根據它可以觀察萬物的本源。 我怎么知道萬物的本源是什么?就是依據這個道啊。 這一章在讀的時候一定要一氣呵成,古文的那種淋漓盡致的氣勢和美感才能顯現(xiàn)。 讀起來雖美,但文義卻不大好理解,很抽象,確實給人一種“恍恍惚惚”的感覺。 但老子所說的“恍惚”并非現(xiàn)代詞語的含義,“恍惚”在這里是指得道之人,心地光明,飄然自在的境界,通常是指頓悟之后,內心的一片光明之象。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這個東西,能讓得道之人達到內心一片光明的境界。 那這種得道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完全的虛無縹緲還是有形有象呢?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們注意這四句的最后一個字“象、物、精、信”。 “象”——“境界”的意思,大象無形,就是大的境界是沒有形狀的。 “物”——“這個東西”,既非唯心也非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狀態(tài)。 “精”——“精神之精”,包含精華,精氣,指一個人的精氣神。 “信”——“信任、驗證”,看似無形,卻真實存在,而且可以驗證。 “其精甚真” 道中蘊含的精華就像一個人的精氣神兒,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就像我們平常形容一個人的狀態(tài)好時,會說:這個人的精神真好! 修道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身體的確是會發(fā)生變化的。 南懷瑾先生說:“真正學佛修道,只要到某一階段,必然變化氣質,心境開朗,即使沒有返老還童,至少也能祛病消災,身體健康?!?/p> 南老描繪的這種狀態(tài)其實我們并不陌生,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詞,“仙風道骨”就是形容修道之人身上的那種氣韻,風度、神采等,明顯的與普通人不同,那是一種融入骨血的精神境界。 這種境界既有形,也無形。 “有形” 是我們的確能感知感受到他們精氣神的與眾不同; “無形”是又沒有辦法物化、具象化,不是穿一件道袍、一件僧衣就能擁有的。 其實,修道最終修的就是一種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從古至今,都是可以驗證的——“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一旦得道,就有“以閱眾甫”的能力——通曉萬事萬物的本源、規(guī)律,以此來觀察一切眾生相。眾甫,就是眾人的意思。 總之,老子在這一章是想向我們說明,大道無形卻有象,而且可以驗證。一旦得道,就能內心一片光明,達到通曉一切的精神境界。 只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的確需要一些悟性,單靠打坐,練功是不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