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章帝千字文殘卷 《千字文》是古代啟蒙讀物,出現(xiàn)較早。南朝梁武帝時周興嗣為之次韻,改編 成現(xiàn)在的傳世樣本。漢章帝《千字文》殘卷與傳本相同,因此,論者以為它是偽作。 近人王蘧常跋自書《千字文》云“《淳化閣帖》中有漢章帝劉婦書《千文》八十四字,疑隋、唐間人集章草而成。而托之章帝者,與托名皇象之《頑暗帖》相似,王著無識,誤收入,謬細觀此作,畢竟流露出漢末章草遺意,似不可廢。況且,如果它真是“隋、唐間人集章草而成”,那么,所集之字必定不晚于隋、唐,也就是說,此作仍有參考價值。 ?致將軍書 這是一封漢代書信。受信者是居延最高軍事長官,致信者自稱“小奴伯望”,書 信內(nèi)容殘佚較多。此作用筆較為遲重,筆觸不像一般簡書那樣凌利,這可能與簡面質(zhì)地有關(guān)。提按變化大,導致線條粗細對比強烈,也就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個別筆畫揮酒忞肆,表現(xiàn)了長槍大戟的氣勢。其字形在大小、正鼓、輕重等方面星現(xiàn)很大差異,以中間一簡第一行為例,“幾”字側(cè)倚、“何”字較正,“人”字較重、“俱”字較輕,“到字較大而“亦”字較小,等等字勢上下配合,左右行之間亦能揖讓,整體效果渾厚樸創(chuàng)作章草體條幅類作品時可借鑒此作在用筆、結(jié)字及章法方面的特點。創(chuàng)作時應(yīng)注意用筆不能太僵,又不可太滑,筆鋒也要有所收束。 ?報某人書 此作為敦煌漢文起始二字的“風報”,可知這是一封回信,回信人叫“風”。 見其用筆,雖不乏圓轉(zhuǎn)之處,但還是以追求方剛為主。行筆速度較快,筆勢沉著,收筆處干凈利落橫向筆畫一般較細,豎向筆畫較粗,轉(zhuǎn)折處很有力度。 與前頁《致將軍書》相比,此作字形變化不大,取勢也較為單一。盡管如此,整幅作品卻并不呆板,這主要是單字內(nèi)部筆畫搭配的靈活多變造成的。 這樣的特點可以從單字內(nèi)形態(tài)各異的空白處來體會。此外,單簡兩行之間的穿插避就也使簡面充滿了活力通過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 活躍的簡面,可以由字形的不同變化來實現(xiàn),也可以在字形差別不大時,通過靈活的虛實變化來實現(xiàn),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要注意運用這樣的特點。 ?書信殘簡 這件作品是敦煌漢簡。其文字內(nèi)容是一封書信,言及苜蓿、養(yǎng)牛、谷及債務(wù)糾紛等事,可見是一件民間作品。 第一簡還不能算作章草,只是潦草的隸書。應(yīng)當注意到,“貴”下部、“留”上部、“盡中部已出現(xiàn)明顯的省筆現(xiàn)象,我們可從這類字中探究隸書草化的規(guī)律。第二、三兩簡草書所占比例加大,用筆漸趨靈動,結(jié)構(gòu)也活沒起來,簡面更顯空靈,這樣的特點在第二簡中非常突出。 借用行草“破體的概念,我們可以認為此作是章草與隸書之間的“破體”,這對我們從字體角度來把握章草是有重要意義的。有意識地嘗試創(chuàng)作這類破體作品也會充滿趣味的。 ?漢亭吏逮進言 這件作品是敦煌漢簡。其文字內(nèi)容是一封信札,起首為“漢亭吏逮進言”,與一般漢簡不同。此作與眾不同之處還在于,它幾乎是件行書作品。 人們普遍認為行書起始于漢末,那這件作品可以當之無地作為這種觀點的例證,畢竟類似的例子太少了。從用筆來看隸書的波磔筆法已蕩然無存,代之以毫無夸張的撤捺。甚至出現(xiàn)了反捺(如“陳、食、今等字),這在隸書中是不可想象的。其體勢也從扁平變?yōu)殚L方,取勢縱向。字距較小,行距較大,這樣的特點也與 漢代隸書完全相反而與后來成熟的行書一致。 王羲之《姨母帖》曾經(jīng)使許多人感到突兀,直到出土了類似風格的晉人墨跡才使他們平靜下來。那么,這件《漢亭吏逮進言》是不是可以看作《姨母帖》風格作品的先導呢? |
|
來自: 三省齋537 > 《藝術(sh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