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打瞌睡,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那個壞男孩兒后來去哪了?“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壞孩子,為何能封侯封公被稱先賢?“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壞孩子,為何能封侯封公從祀孔廟?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為何能躋身“孔門十哲”,從祀孔廟? 引言孔子為一代大賢,按理是應該謹言慎行的,但是,圣人也有激情來襲、頭腦發(fā)熱的時候,所以,也會口出“惡言”,比如他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就是激憤之罵??鬃拥倪@句“文罵”,有相當?shù)臍?,所以,常常被后世之師用來責罵自己的弟子。 是什么人惹得孔老夫子如此生氣,以至失態(tài)到張口責罵呢?這個惹孔子生氣的壞孩子,就是他的弟子宰予。 宰予的“宰”宰予,亦稱宰我,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宰姓現(xiàn)在是個稀有姓氏,一般人還會望文生義地理解,以為“宰”乃“宰殺”,宰予(宰我)就是自己宰自己。其實,大謬不然。在此,老黃給大家普及一下“宰”字。 宰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本意是充當家奴的罪人。能在屋里勞作的一般都是手工藝匠人,有較專業(yè)的技術,由此又引申出主管、主持等意,如現(xiàn)代詞語中的“主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又成為官吏的通稱。如《周禮》中即有“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內(nèi)宰、里宰”,另外,春秋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長官,也都稱宰。到了秦朝,又有宰相之職,宰相就相當于百官的頭目,所以“宰”又特指“宰相”。 中國古代的姓氏來源,情況各有不同,有以國為姓氏的,有以采邑為姓氏的,亦有以官職為姓氏的……宰姓就源于官職,為周朝宰父的后代。宰父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內(nèi)外事務。宰父官的后代,大多數(shù)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宰父氏或宰氏,后來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這就是宰氏一支的來源。 由此可知,宰予的祖上,也曾顯赫過,是標準的仕宦之后。 “朽木不可雕”的宰予仕宦之后的宰予,確實是個可造之才。史稱宰予“利口辯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贊其“口齒伶俐,擅長辭辯”,要是生活在現(xiàn)代,宰予可成為演講家與辯論家。后來,為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宰予拜到孔子門,成為一名孔門弟子。 如此聰明的一個孩子,又得遇名師,按理說是該好好珍惜才對,沒想到,宰予成為孔子的學生后,卻不思進取,大白天睡懶覺,從而引發(fā)孔子的大大不滿,并罵出了那句流傳幾千年的“文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論語》與《史記》還都專門將宰予的這件丑事給記錄下來,這就是“宰予晝寢”: 宰予白天上課時不好好聽講,趴在那里打瞌睡,結果遭到老師孔子的一頓譏罵:“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我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那意思是,只要他不在課堂上添亂,不影響別人學習,他愛干嘛干嘛,愛睡睡吧!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論語·公冶長篇》) 孔子評價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特別是“朽木不可雕也”一語,此后成了所有師長前輩用來責備年輕人沒出息的常用語。因此,宰予也成為千古難以翻案的負面典型。 孔子為何不喜歡宰予?其實,上課偶爾打打瞌睡,并非十惡不赦之罪,卻遭到孔子的深切痛責,宰予的“不幸遭遇”,也引來人們的同情及辯護。比如,漢代王充在其《論衡》中就曾為宰予辯護過:“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復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王充還說“孔子作《春秋》,不貶小以大”,那么在宰予晝寢這個小問題上:“以大惡細,文語相違,服人如何?” 相比于孔子的強大,王充的反駁聲就顯得太微弱了,所以,想給宰予翻案,也是力所不及的徒勞,宰予“晝寢”之惡由此成為鐵案,這個負面典型,宰予是當定了。 孔子本來是個胸情大愛之人,一生講“仁”求“義”,還常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掛在嘴邊,為何又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拿“宰予晝寢”說事呢?原來,宰予老早就惹惱了他的老師孔丘了,因為,宰予并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而是個思想活躍的“問題少年”,常常會追著孔子問一些尖銳問題,讓孔子很難堪。這次的“晝寢”,只是他用來發(fā)泄的借口罷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宰予與孔子“交惡”的幾場論辯—— 宰予是個“壞學生”孔子的一生,是在追求恢復周禮中度過的,只要是周公之禮,孔子就要一意堅守。比如,守孝之禮,按周禮舊制,是以三年為期的,但是,宰予地認為,守孝三年,時間太久了,一年的時間就夠了。為了解惑,宰予還專門跑去請教孔子。 宰予說:“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壞。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鉆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p> 孔子聽到宰予這樣的渾話,當時就惱了,他并不下面回答宰予的問題,而是沖著宰予嚷道:“只守喪一年,你內(nèi)心安不安呢?”宰予并沒多想,而是誠實地回答說:“心安?!?/p> 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只是,我還想告訴你,君子們?yōu)楹文苁匦⑷?,那是因為)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p>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論語·陽貨篇》) 宰予不再與老師繼續(xù)糾纏,而是默默地退了出去。宰予離開后,孔子先是對著弟子們罵宰予:“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啊!”接著才解釋古人守孝為何是三年:“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p>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篇》) 古代的居喪制度對親人去世后的服飾、言容、居處、娛樂、飲食等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特別是還有“居喪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規(guī)定。所以,封建時代的官吏,如果家中父母長輩病逝,都是要“丁憂”去職回家守孝的。 孔夫子的“既往不咎”不僅僅是“事情”古有定例,就是“事物”,也是有舊例可循。比如,祭祀土地神的牌位該用什么木頭,夏商周各朝也自有安排。在一次君臣聚會上,魯哀公專門與宰予探討過這個問題。 而對哀公的詢問,宰予如實陳述了夏商周三朝所用木頭的不同:“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痹子枵f完,還專門向哀公解釋,周朝為何選用栗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zhàn)栗。” 宰予的補充解釋,令孔子大大不快,立馬接過話頭說“已經(jīng)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p>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篇》) 在與哀公的答對中,宰予只是如實陳述了周朝的規(guī)制,孔子為何會趕緊出來打圓場呢?孔子念念不忘的是恢復周禮,而宰我卻在魯國君主面前詆毀周朝(周朝人用栗木,并解釋說“那是為了讓老百姓害怕”),孔子聽后,實在無法給予理論上的回擊,只有用一句“既往不咎”來敷衍了。這一次,宰予的如實陳述,又讓孔子心中不快。 孔子:再也不帶你玩了宰予與孔子之間的“交鋒”,每次都令孔子不快,好像這個弟子人處處與己為敵似的。慢慢地,孔子就害怕與宰予進行辯論了,對于宰予的提問,多會一推了之。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足見師徒二人的關系如何了: 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block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