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年10期1030-1034頁 作者:黃玲a ,李力a ,雷凱榮b 基金項目:上海市衛(wèi)計委課題(201440351)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楊浦醫(yī)院a消化內科,b超聲科,上海200090 通訊作者:雷凱榮,電子信箱:hi0373@163.com 排便障礙綜合征(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指引起直腸排空困難或不充分的機械性和功能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排便時肛門直腸梗阻感和需手法輔助排便。大多數ODS為功能性排便障礙(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FDD),屬于排便協(xié)同失調;機械性因素,即肛門直腸結構異常,包括直腸脫垂、直腸套疊、孤立性直腸潰瘍、直腸膨出、腸疝和會陰下降綜合征等。ODS常見于經產的中年女性,普通人群患病率為3%~4%,中年女性患病率為23%。詳細的病史詢問和仔細的體格檢查是評估ODS的基石,形態(tài)學和功能學檢查手段有助于明確病因,也為治療方案的確定,尤其是手術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1.1 功能性因素 排便時肛門直腸功能異常,可引起排便障礙。也見于盆底協(xié)同障礙或盆底失弛緩,直腸無力或巨直腸,直腸和遠端乙狀結腸擴張,排便無力,可見于年輕人。約1/3 ODS患者出現直腸黏膜感覺減退,經陰道生產時、盆底手術(如子宮切除術、椎間盤L5~S1術)、會陰過度下降和脫垂等情況下,盆底神經損傷,最易導致傳入感覺通路的功能障礙,影響排便。同時,精神心理因素、性虐待和較低的生活質量可以影響肛門直腸功能,導致排便障礙。 1.2 機械性因素 肛門直腸結構異??梢詫е屡疟阏系K,排便障礙也可以加重這些結構異常。對一些患者來說,功能性因素和機械性因素可以并存。 直腸膨出是直腸陰道隔局部缺損、結構變薄弱,用力排便時此處向陰道內膨出形成的,導致直腸不能充分排空、糞便滯留。 腸疝是小腸或乙狀結腸陷入陰道和直腸之間較深的Douglas腔內,也見于乙狀結腸冗長,而乙狀結腸疝少見,兩者均可引起排便不盡感。腸疝對ODS的影響存在爭議,有兩項研究顯示腸疝修補術對ODS癥狀無明顯改善。 直腸脫垂或套疊是ODS的公認病因,直腸脫垂常常伴隨ODS癥狀。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脫出,多伴有盆底功能障礙,常引起肛門黏液滲出、出血、大便失禁及便秘等癥狀。脫垂的直腸黏膜伸展,導致腸黏膜和陰部神經損傷,腸黏膜反復或持續(xù)性全層脫垂引起括約肌和肛管擴張,肛門直腸抑制反射持續(xù)存在,導致對反射的敏感性降低。直腸套疊是指用力排便時直腸壁內陷超過2 cm,呈環(huán)周性或不對稱性,位于直腸內或肛管內,臨床常見,通常無癥狀,若直腸肛管套疊可出現排便障礙或直腸疼痛。 會陰下降綜合征,即排便時會陰下降超過3.5~4.0 cm,可能導致排便困難。經陰道生產時,盆底的神經、肌肉、韌帶過度拉伸導致盆底支撐結構薄弱,導致會陰下降,可能與骶神經損傷相關、繼發(fā)肌萎縮相關。 恥骨直腸肌綜合征和直腸孤立性潰瘍,也可出現排便障礙。 根據癥狀發(fā)生的頻率,依次為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排便時肛門直腸梗阻感和需手法輔助排便。約2/3 ODS患者,存在結腸慢傳輸,出現糞便干硬、排便頻率少于3次/周和排便困難等癥狀。伴隨癥狀,包括腹痛、腹部不適或肛門直腸痛等。 根據ODS的病理生理機制,最新的羅馬IV診斷標準將其分為兩個亞型:(1)用力排便時,主要表現為盆底肌[包括恥骨直腸肌和(或)肛門括約肌]矛盾性收縮或無法充分松弛,伴或不伴直腸推進力不足。(2)用力排便時,主要表現為直腸推進力不足,伴或不伴盆底肌矛盾性收縮或無法充分松弛,二者可以并存。 4.1 病史詢問 病史采集至關重要,包括癥狀評估、既往史、精神心理評估等方面。癥狀評估包括:主要癥狀和持續(xù)時間、排便環(huán)境、排便頻率、糞便性狀和體積(Bristol糞便評估量表),是否使用瀉劑、栓劑和灌腸劑,是否需要手法輔助排便,便意是否存在,以及泌尿生殖系統(tǒng)癥狀等,通過評估明確ODS的可能類型和病因;既往史,包括直腸病變、婦科、產科和泌尿生殖系統(tǒng)病史,明確ODS可能的病因;慢性便秘患者,焦慮、抑郁和癥狀軀體化發(fā)生的比例較高,不良心理應激發(fā)生率也較高,尤其是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精神心理評估是非常重要的。 4.2 體格檢查 囑患者取左側臥位,行會陰和肛門直腸檢查。觀察會陰有無變薄、瘢痕、瘺管、表皮剝脫、痔瘡脫出等現象,以及肛門的開放狀態(tài)。通過針刺試驗和肛門反射了解黏膜感覺,評估直腸肛門神經系統(tǒng)功能。輕擦肛周皮膚,了解陰部神經的功能。 4.3 直腸指檢(digitalrectal examination,DRE) 探查有無肛管直腸腫塊、狹窄、糞便嵌頓以及肛門括約肌環(huán)的完整性等情況;了解肛管靜息壓、肛管用力收縮時壓力的變化和持續(xù)時間,用力排便時恥骨直腸肌松弛的能力,這些有助于評估肛門直腸功能;同時可以檢出直腸膨出、腸套疊。 4.4 功能學檢查 4.4.1 肛門直腸測壓(anorectalmanometry,ARM)是評估盆底功能最常用的診斷手段之一,患者取左側臥位,在放置頭端帶球囊的導管之前,行直腸指檢,如果觸及腫塊、指血、觸痛,當心肛門處病變;對于低位吻合術后的患者,需評估吻合口有無狹窄或損傷。 肛管靜息壓主要取決于肛管內括約肌的肌張力,同時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男性較高,老年人較低,未生育過的女性較多次生育的女性高。肛管收縮壓主要取決于肛管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收縮力,男性較高,未生育過的女性較多次生育的女性高。肛管外括約肌功能障礙常常引起收縮壓降低,可能與創(chuàng)傷或神經系統(tǒng)病變相關。最近有研究顯示,肛管外括約肌疲勞與大便失禁呈負相關。 用力排便時,根據直腸和盆底肌的測壓結果將FDD分4型:1型:直腸壓力升高,同時肛管壓力升高。2型:直腸壓力不升高,同時肛管壓力升高。3型:直腸壓力升高,同時肛管壓力不變或變化很小。4型:直腸壓力不升高,同時肛管壓力不變或變化很小。由于檢查時患者呈非生理狀態(tài)的排便體位,緊張不適的情緒可能導致部分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出現上述測壓結果。 肛門直腸抑制反射(rectoanalinhibitory reflex,RAIR)是1877年Gowers首次發(fā)現的,將球囊置于直腸、充氣約10~50mL,直腸壁擴張導致外括約肌收縮、內括約肌舒張。巨直腸和直腸黏膜感覺減退的患者需注氣更多,RAIR存在提示肌間神經叢功能完好。RAIR未引出,見于巨結腸病、巨直腸和內臟神經損壞等情況,也見于球囊容積不足、球囊位置不當等技術性因素。 直腸黏膜感覺,通過直腸球囊容積遞增來評估的,記錄初時感覺、初始便意和最大耐受容積。直腸本身無疼痛感覺神經纖維,通過黏膜受體、盆底筋膜分布的神經和支配盆底肌肉組織的骶神經2~4神經根來感知直腸的擴張,直腸黏膜感覺異常與便秘相關。直腸順應性是指直腸球囊充氣后直腸的擴張能力,順應性增強,如巨直腸,提示直腸擴張過度、直腸腔內壓力升高不足;順應性降低,如炎癥性腸病或高張性肌肉收縮引起直腸壁僵硬,提示直腸輕度擴張即引起直腸腔內壓力升高。 4.4.2 球囊排出試驗(balloonexpulsion test,BET) 將帶球囊的導管置于直腸并充氣(50mL),患者取坐位,盡力將球囊排出,記錄球囊排出的時間和費力程度。該試驗簡便易行,可重復性強,用于評估直腸排空能力。大多數相關臨床研究的正常值為1min,盆底功能障礙和盆底失弛緩患者,常常無法在1min內將球囊經直腸排出。BET陰性,并不能排除排便障礙,ARM聯合BET,能夠提高FDD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4.4.3 結腸傳輸試驗(Colonictransit test,CTT) 檢查前48h以及檢查期間停服所有瀉劑,口服含不透X線標記物24粒的膠囊,服后第1、3、5天拍腹部平片,了解正常結直腸運動情況,正常時,第5天80%的標記物排出。CTT可重復性好,成本低,不足之處是患者需接受電離輻射、診斷標準缺乏統(tǒng)一性。由于慢傳輸型便秘可以伴發(fā)ODS,也可以單獨存在,超過2/3的ODS患者可能存在結腸傳輸時間延長,因此,CTT并不能診斷結腸動力性疾病,對于ODS患者,若生物反饋治療后結腸傳輸時間得到改善,提示ODS可以引起結腸傳輸時間延遲。 放射性核素掃描是檢測CTT的金標準,通過示蹤劑在24、48和72h排出的百分比了解結腸各段的傳輸功能,是最有價值的術前評估參考指標;數據有效可靠,可重復性強,但是價格昂貴,應用有限,現階段在我國尚未普及。 無線動力膠囊(wirelessmotility capsule,WMC)是目前用來評估胃腸傳輸時間最先進的技術,口服后經胃腸道排出時記錄溫度、pH和壓力變化。2006年,FDA批準此項技術用于胃輕癱的臨床評估,2009年用于便秘的臨床評估。它的優(yōu)勢是無任何電離輻射,操作便捷,技術標準化,能夠評估胃腸道任何部位的動力異常。WMC(smartPill)是一種不被消化的膠囊,大小為 26.8 mm × 11.7 mm,膠囊內置溫度、pH和壓力感受器,24h內每20s、之后每40s進行數據傳輸,電池工作時間至少為5d。檢查前一天晚上禁食,禁服所有影響胃腸動力、pH的藥物。根據獲得的信息,評估整個胃腸道的傳輸時間和壓力變化。 4.4.4 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 在靜息狀態(tài)、用力收縮和排便時,通過肌電圖記錄肛門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電活動,對運動單元的完整性進行評估,明確是否存在功能障礙性病變。針式EMG有助于神經源性大便失禁的診斷,與針式EMG比較,體表EMG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有助于便秘和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評估,以及生物反饋治療的療效評估。有研究顯示,EMG的診斷特異性不高,對于大便失禁和便秘患者,結果存在重疊現象,對于會陰神經病變或判斷預后因素的價值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4.5 形態(tài)學檢查 4.5.1 排糞造影(Defecography) 在靜息狀態(tài)、收縮肛管、用力排便時,觀察直腸壁、肛管、陰道和盆底形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評估用力排便時直腸和盆底的解剖和功能有無異常。 主要觀察指標:(1)恥骨尾骨線(pubococcygeal line,PCL)是尾骨尖與恥骨之間的連線,由于這兩點是靜止不變的,常用來評估盆底的運動;通常,小于1/3的直腸低于PCL線;如果直腸低于PCL線超過1/3,提示會陰下降,若盆底臟器下降至PCL以下則為盆底臟器脫垂。(2)肛直角(anorectal angle,ARA)是指肛管與直腸后線之間的夾角,靜息狀態(tài)下為90°,收縮肛管時,恥骨直腸肌收縮、直腸后壁抬高,ARA降至75°,用力排便時,恥骨直腸肌松弛,ARA增至110°~180°;用力排便時,恥骨直腸肌無法松弛或出現矛盾性收縮,即盆底失弛緩。 直腸膨出多見于女性,直腸前壁膨出常見,直腸側壁和后壁膨出少見,用力排便時,可以觀察到直腸膨出程度和造影劑排空情況。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脫出,用力排便時,動態(tài)觀察直腸脫垂與前、中、后盆腔的相關性??诜煊皠?,在直腸陰道膈可見造影劑充填的小腸,未應用造影劑,用力排便時若直腸陰道膈增寬,提示腸疝存在。排糞造影時,用力排便,肛門直腸連接部(anorectal junction,ARJ)下降超過3.5~4.0 cm,提示會陰下降,慢性便秘、長期排便困難可引起會陰下降綜合征。 4.5.2 核磁共振排糞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defecography) 該檢查能夠實時反映肛門直腸的運動和直腸的排空,優(yōu)勢是更好地顯示直腸周圍的軟組織結構,提高肛門括約肌和提肛肌的分辨率,無電離輻射,缺點是患者取左側臥位,非生理排便體位,診斷臟器脫垂的敏感性降低,且成本高。對于BET正常的患者,該檢查主要用于明確肛門直腸結構異常的病變,指導外科治療。 4.5.3 盆底超聲 超聲掃描前常規(guī)清潔灌腸,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取截石位,在靜息狀態(tài)、咳嗽、收縮肛門和用力排便等情況下,通過經會陰和(或)肛管直腸內超聲等途徑,動態(tài)觀察盆底結構和功能的異常變化。超聲檢查的優(yōu)勢,包括操作便捷、成本低、無電離輻射、患者更易接受和動態(tài)成像等。與排糞造影比較,經會陰動態(tài)超聲在診斷直腸脫垂和直腸肛管套疊方面,以及靜息狀態(tài)和用力排便時,對肛直角、肛門直腸連接部及其活動度的判斷,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患者的體位為非生理排便體位,加上技術方面的因素,診斷臟器脫垂的敏感性有所降低。 4.5.4 結腸鏡 對于排便習慣改變的患者,首先需行結腸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尤其是存在報警癥狀的患者,如年齡大于45歲、結腸癌或結腸息肉家族史、貧血、消瘦、便血、糞隱血陽性、腹部腫塊等。同時,了解有無結腸黑變病,指導患者進行規(guī)范的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