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讀書前是被書名嚇退的?
這本《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我覺得可算其一。
書名如此“科學(xué)”,而書的扉頁上的介紹也特別的“大言不慚”:
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想努力,卻總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撐?想精進,卻總是彎路不斷、迷茫無助?若你位列其中,這本書可助你擺脫困境。
看吧,口氣多大!甚至我去百度了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想知道是一個多牛的人,可惜沒找到更多資料。
最終,我抱著懷疑甚至是挑刺兒的態(tài)度,翻開了這本書。
然后,再寫下這篇文章的此刻,我必須先要贊一句:
此書的確值得一讀,更值得在為孩子學(xué)習苦惱的爸爸媽媽們一讀。
書中有一段話: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p>
最初看這句話覺得異??菰铮恢?,可作者卻從大腦的構(gòu)造,潛意識的重要開始,講到專注力、學(xué)習力,行動力,情緒力等等,一點一點地印證了這句話。
全書只有260頁,并不算是一個大部頭,但卻是我讀得很慢,每一部分都想拿來做分享。書中的內(nèi)容分了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今日先選我覺得理論部分中比較好的一些點與大家分享。
三重大腦的存在決定了我們的天性是“懶惰”
作者闡述了人的大腦分為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講:
本能腦是最早出現(xiàn)的,3.6億年前,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最早的“本能腦”。大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登場后,開始出現(xiàn)了情緒腦。約250萬年前,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的時候,才逐漸產(chǎn)生了理智腦。
所以,作者用了一個比喻,本能腦就好比一個100歲的人,情緒腦好比是55歲,而理智腦是不滿1歲的baby。
從神經(jīng)元細胞的角度講:
人的大腦約有860億個神經(jīng)元細胞,本能腦和情緒腦擁有近八成,對大腦的掌控力更強。
【舉例】
父母總覺得孩子貪玩,怎么苦口婆心的勸說都無用。
原因就是,“玩”是孩子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決定的,力量比理智腦決定的“學(xué)”大了許多。
如此說來,似乎為“天性懶惰”找了完美的借口。但就算天性懶惰,也不意味著不能克服。畢竟,就如作者所言: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strong>
焦慮的根源只有8個字
曾有人說,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全民焦慮的社會。家長為孩子的學(xué)習、未來焦慮,孩子自己也焦慮,有錢人有錢了也焦慮,沒錢的更是焦慮……
作者先分別闡述了不同的焦慮情況,比如說:完成焦慮、定位焦慮、選擇焦慮、環(huán)境焦慮和難度焦慮。
然后把焦慮的根源總結(jié)為8個字:急于求成、避難趨易。
說實話,看到這8個字后,我一下子對我自己的焦慮情緒有了清晰的認知。
我兒子今年剛上小學(xué)一年級,雞飛狗跳的上學(xué)期結(jié)束了,可如今回想起來,所謂的雞飛狗跳多半都因我的焦慮而起。我焦慮兒子調(diào)皮,焦慮他考得不好,焦慮他粗心,焦慮他會不會被同學(xué)不喜……
而這一切的焦慮正是印證了書中的8個字。
兒子剛上一年級,他自己可能還不適應(yīng)呢,我卻急于讓他成為一個完美的小學(xué)生。而我看起來簡單的題目,對他來說就是全新的困難的,我卻只想讓他自己無師自通,也是我自己不想花費更多的精力時間而已。
所以說,如果父母讀這本書,一方面可以從這8個字里反省自身,也可以套用在自家孩子身上,更好地找到問題的根源。
得耐心者得天下
作者引用了金庸武俠小說之所以風靡的原因,不只是金庸先生寫得好,更是武俠世界里主角總是的“一戰(zhàn)成名”,擊中了人類天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時滿足。
解釋得通俗一點,每個人可能都希望自己能過目不忘、一學(xué)就會吧,或者是隨便做什么都能發(fā)財。這種就叫即時滿足。
但事實上,作者的觀點是:
要想有所成就,必須保持耐心,延時滿足。
(1)正確地理解“耐心”
很多人把“耐心”和“意志力”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覺得沒有耐心是自己意志力不夠,但作者卻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作者將“缺乏耐心”也認作是人類的天性。
想要正確地理解耐心,首先要知道人的行動一般都是在三個區(qū)域內(nèi)的。
最內(nèi)環(huán)的是舒適區(qū),然后是拉伸區(qū),最后是困難區(qū)。
作者認為,在舒適區(qū)內(nèi),容易因為無聊而走神,而困難區(qū)則因為畏懼而逃避。而且在舒適區(qū)向拉伸區(qū)過度的時候,還有一圈叫做“舒適區(qū)邊緣”的地帶,只有在這個地帶,才最有挑戰(zhàn),也可能進步最快。
可以理解為,人在舒適區(qū)和困難區(qū)都容易失去耐心,只有在拉伸區(qū),在舒適區(qū)邊緣地帶才可能保持耐心。
(2)想要擁有耐心該怎么做?
a.接納自己。缺少耐心是天性,克服天性很困難。所以,偶爾的失去耐心,也要原諒自己。
b.學(xué)會延時滿足。
【舉例】
比如說想玩手機,可以告訴自己,先寫完作業(yè),寫完后獎勵自己玩xx長時間。
本能腦和情緒腦控制了“玩手機”這件事,理智腦控制了“寫作業(yè)”這件事。
理智腦打不過本能腦和情緒腦,但是提前跟他們溝通,等我做完了給你們“獎勵”。以這樣的方式,三重大腦就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當然,如果自控力真的很差,可以把手機放到自己摸不到的地方。
這樣的方式,不可能立竿見影的有效,那就又回到了“即時滿足”的陷阱去了。必須慢慢地練習,刻意地練習,讓自己的本能腦和情緒腦適應(yīng)這種模式,然后理智腦才能更好地開展活動。也就顯得更有耐心了。
“憑感覺學(xué)習”
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第一直是驚訝,覺得不可能!
但作者真的從意識和潛意識的角度闡述了這個觀點。
作者認為,意識負責社會系統(tǒng),潛意識負責生理系統(tǒng),意識很難介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卻能輕易左右意識。
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潛意識是本能腦和情緒腦驅(qū)動的,而意識是理智腦驅(qū)動的?;蛘哒f,理性表述為意識,感性表述為潛意識。
但這個跟學(xué)習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作者引用了《學(xué)習高手的三架馬車》書中的觀點:
“不管你現(xiàn)在是什么水平,這一招都管用——就是憑感覺!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題目,不用理它;一眼看過去就頭疼、不知道在說什么的題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種大致能看出點思路,但又要動點腦筋的題目,一定要多做。這個就是中間地帶,是你能夠進步最快的地方?!?/p>
作者認為這個所謂的“中間地帶”就是舒適區(qū)邊緣地帶,“憑感覺”就是感知真正適合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處于學(xué)習的“拉伸區(qū)”,不會因為太容易就放松,也不會因為太難就放棄。
讀書也是一樣,很多人讀書喜歡讀得很仔細,不想漏掉一點細枝末節(jié)。
但作者卻認為讀完整本后,可以放一放,然后過幾天再問自己:印象最深的觸動點是什么?然后牢牢地抓住這個觸動點,再去關(guān)聯(lián)、延伸,實踐,如此才更能受益匪淺。
結(jié)束語:
曾看過主持人董卿的采訪,她說她每天睡前必定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讀書。
這本書的作者周嶺也說,“當人們開始厭惡現(xiàn)狀,期望變得更好時,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讀書?!?/p>
所謂“父母為子女則計深遠”,很多學(xué)習的方法,很多好的觀念,父母要先去學(xué)習,先去改變,然后再去教給孩子。
讓孩子憑借自身的力量,在小小年紀就領(lǐng)悟很多高深的道理,顯然是不太現(xiàn)實的,所以要通過父母將這些道理先分解、細化,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給孩子的學(xué)習予以提速。畢竟,單打獨斗總不如人多力量大。
父母們一定要有一種意識:“學(xué)習”不是只跟孩子有關(guān),家長只需要做好后勤保證,家長同樣需要學(xué)習,甚至更要多學(xué)習。
*作者簡介:三月古木,優(yōu)質(zhì)情感領(lǐng)域創(chuàng)作者,一個愿意與你分享心情故事、親子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