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度媒體的消息顯示,日前印度202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上調85盧比,至1925盧比/100公斤。 資料顯示,在歷史上,印度曾一度糧食短缺。在上世紀50年代初,當時我國為了幫助緩解印度的糧荒,在自己非常缺糧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為印度順利度過糧食危機貢獻了力量。 因此,糧食生產在印度也是一項及其重要的工作,每年都會出臺對大米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以此穩(wěn)定其國內的糧食生產。 據(jù)悉,作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也可能是第一大),印度的糧食產量每年約為3億噸,占據(jù)世界第三位,其大米和小麥產量位居全球第二位(其小麥的產量僅次于大米),僅次于我國。 不過,與我國不同的是,由于印度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及飲食習慣等,使得盡管其糧食產量僅為我國的一半,但糧食消費卻基本能實現(xiàn)自給自足,并有相當部分糧食用于出口。 目前,印度是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出口國。 不過,雖然印度每年會公布主要農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格,但受資金限制,收購數(shù)量較為有限。 根據(jù)當前匯率對比,明年印度的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約合人民幣0.96元/斤——相比之下,我國小麥托市收購價格雖然經歷兩次下調,但仍達到1.12元/斤。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印度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的不斷上調,印度的小麥出口市場逐年萎縮。六年前印度小麥出口量曾達到650萬噸,但去年的出口量僅有22.6萬噸。 由于出口不暢,目前印度小麥庫存達到3900多萬噸,是正常年景的2倍。 此外,對于印度和我國兩種截然不同的糧食市場局面,此前每日糧油在《印度人口眾多糧食產量不高還出口 怎么沒有出現(xiàn)糧食危機》一文中就曾指出,這種狀況無需羨慕。 從耕地和水資源來看,我國比不上印度;但從居民的飲食營養(yǎng)健康方面,印度比不上我們。 在2013年,印度通過了《全國糧食安全法案》,要給8億左右的印度窮人每個月提供5公斤的廉價糧食,惠及印度75%的農村人口及50%的城市人口——這在我們想來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