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語不是講有三種孝道,而是講兒女對父母尚有三種不孝的理由。古人云:老里不正兒不尊,其理就在于此。雖是一種人倫的違背,但它出自禮儀之規(guī)。 何為不孝有三?第一,父母無道德修養(yǎng),為人不尊,不知廉恥,不守規(guī)矩,有違人道,行為禮儀不檢點,甚或有違人倫,傷化門風,忘祖背德者。兒女不孝順不違天理人性。二是父母好吃懶做,不持家教子,吃喝嫖賭,游手好閑,偷雞摸狗,擾亂鄉(xiāng)里,不維眾益,或無惡不做者。其兒女不孝順不違背民德。三是貪占豪奪,強搶劫霸,奸殺無辜,欺男霸女,橫行鄉(xiāng)里而被繩之以法者,兒女不孝順并不違背國之宗義。 此三種不孝敬父母的理由,雖不合乎人倫,但它合乎天地人的自然陰陽生化屬性。這樣的不孝,人間不說你是壞人,不說你是不孝順,因為天地的自然法則就是你不正,我不尊,你不立,我不敬,你無德,我不孝。此三種不孝的理由是合乎人性的。而法律也是不能干預的。但是,此不孝并非不盡人子之義,而是不那么敬仰而已。 孟子說“不孝有三”之前,是先講什么是“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概括來說,是懶惰、好賭好酒不養(yǎng)父母的,只顧自己的妻子兒女,不養(yǎng)父母的,只顧自己私欲,讓父母蒙羞的,爭強好勇,危急父母的,就是五不孝的行為。 舜的父親自打舜小的時候就不是很喜歡他,尤其是舜的后母過門之后更是百般刁難舜,甚至想要逼死舜。舜長大后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根本不來為他主持,所以舜最后只好不告訴父母自行娶親。孟子所言的無后是指不能孝養(yǎng)父母、愛護家人,但是孟子說這句話并不是在批評舜。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原文說盡管舜不告而娶,犯了“無后”之不孝,但是君子以為舜他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卻和稟告了一樣。 所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并不是說沒有子嗣是最大不孝,不孝的行為有很多,而不敬重長輩,沒有盡到做晚輩的職責,就是最大的不孝。而孟子為何推崇無后為大?只是當時教化百姓需要。 完整版的三不孝是這樣的:其一,家窮親老,不為祿仕。就是父母已經上了年紀,你卻不能掙錢養(yǎng)家。現(xiàn)在我們身邊就有不少年輕人,身強體壯卻是好逸惡勞,什么苦也吃不了,就成天在家里上網啃老。這些人不知道自己不孝,他們的父母也有責任??! 其二,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是一味地屈從父母的意愿,以至于將父母陷于不義的境地。這倒是與儒家思想有點相悖,儒家文化(起碼是宋明以后的儒家文化)講究“順者為孝”,弟子規(guī)有云“父母教應敬聽,父母則須順承”,而沒有底線的順承是不對的,父母責怪的如果是有悖于法律和公德的,就能順承了。 其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就是不生孩子,使先祖沒有人祭祀。中國人都很講究傳承,講究葉落歸根,我們信仰祖先,這是中華民族萬古流傳的一種力量的源泉。我個人認為,這個傳統(tǒng)還是有必要繼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