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長軸,這是長治最為之惋惜的一個企業(yè)。誕生于抗日時期,成長在新中國,壯大于于改革開放,卻倒下在新世紀的奧運前夕。
在中國,說到軸承制造工業(yè)的發(fā)展繞不開長治。
在民國末期長治機械廠是繼東北之后和華南上海并列的三大軸承主要生產地之一,舊中國主要生產軸承的除了東北的瓦房店、遼寧和華南的上海,就是華北的山西長治。
在長治,說到長治制造更繞不開長治軸承廠。
長治軸承廠前身是晉東南最早的紅色冶煉鐵廠華豐鐵廠,更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地級市長治的設立從省屬企業(yè)下放成市屬最早一批的三個企業(yè)之一。
記的在五年前第一次進入長治軸承廠廠區(qū)時,顛覆了之前對市屬企業(yè)的印象,一種近代大工業(yè)遺留的歷史滄桑在這座荒廢廠區(qū)撲面而來,盡管時光仿佛在這里停滯。鐵銹痕痕的工房鐵門、斑駁高大的紅磚廠房,如同積木似的在廠區(qū)道路兩側一字排開,郁郁蔥蔥的灌木叢的綠萌下時隱時現。
在廠區(qū)不時能看到各個時期的曾經風靡一時的轎車和貨車停在某個角落里。盡管往日盛況已不復,但還是被眼前一目所震撼,可以想象鼎盛時期四五千人在廠的繁華景象。
草木深深使原本占地不少的廠區(qū)顯得更無邊際,總以為走到圍墻盡頭的時候卻又不經意間出現一座小院或廠房,門牌上隱約可見的字跡提示著過去曾經是個分廠或工段。
每走過一個廠房也就接觸到了這個千人大廠的每一個工序,每個工序都有著不一樣的設備和布置。
廠房依舊,工位依然,而當年工位上的那些人如同在某一時刻突然消失,只剩下塵封在時光里的靜謐中,只有那懸掛和張貼的標語,記錄著一個火熱的曾經。
通過鐵梯爬上一個最高的廠房,剛翻上去看看就被一片白光晃的眼睜不開。等適應了這亮光之后,才看到這片白光來自廠房頂防水材料的反射。
秋日陽光正好,廠房頂不知道什么時候做的防水,反射的太陽光白花花一片,遠處近處的每座廠房和樓房的防水材料都锃亮如新。
這到位的保養(yǎng),也許當初負責防水項目的人也許沒有想到這里最后會徹底破產,成為昨日花黃。
華北最早的軸承產業(yè)是從長治機械廠在1944年生產馬車軸承起步開始的,而長治軸承廠則是在1949年生產出第一盤軸承,而在1958年年成為專業(yè)軸承生產廠家,在九十年代發(fā)展成為山西最大的軸承廠,鼎盛時期的長治軸承與哈爾濱軸承、瓦房店軸承齊名。
之所以能成為山西最大的軸承企業(yè),關鍵是長治軸承廠的每一步發(fā)展在此之前都做到了與時俱進所,生產都是社會所需。
從1943年的華豐鐵廠開始在解放戰(zhàn)爭中服務于兵工,而在解放后又立足于工業(yè)需要,開始生產軸承從而在十年后成為專業(yè)軸承制造商。
繼而在改革開放后的八十年初開始了自我變革,為九十年代的壯大打下了基礎。
鼎盛時期生產品種八百多個,各種部優(yōu)省優(yōu)產品不下百種,轉臂軸承是當時國內軸承行業(yè)的唯一,產品廣泛用于鐵路、礦山、兵工、汽車和電機等行業(yè),出口四十多個國家。
可是正是這樣一個成果斐然的企業(yè)卻倒在銷售渠道的落后上,倒在軸承制造業(yè)的黎明前夕。
作為一家大型國企,在全國各地都直接派駐著銷售公司,這種有利有弊的派駐體制也是當時不少國企銷售的共性,結果從成本上加重企業(yè)負擔和容易產生營私舞弊,最后從企業(yè)層面上就是受制于這些銷售外派經理人員們。
而長治軸承廠就是因為回款問題,造成銷售公司與需求廠商、企業(yè)與銷售公司之間的矛盾,從而陷入一個產品銷售與財務回籠的惡性循環(huán),最終使企業(yè)陷入一個無邊的沼澤走向破產之路。
如果,現在普遍流行的產品代理制或者加盟制早出現十年,會不會能讓長軸繼續(xù)持續(xù)下來?
在車間里,“深入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橫幅下的工位上的臺燈依然伸展著,工作臺上盒子里的軸承散發(fā)著亮澤,如不是層層灰塵,會給人造成一種有種職工方才下班離開的感覺。
車間小辦公室里,職工的處分文件,車間的半成品技術指標文件,還有技術改造資料等各種文件依然隨處可見。
這些材料見證著一個國有大廠的嚴謹和有序,但這一切最后卻因積重難返下的資不抵債在法院一紙公告前成為過往云煙。
還記得單位里一位長軸子弟在長治日報看到長軸廠區(qū)被拍賣公告的情景。那條處于報紙副版一條不足百字的公告,被那家伙拿著報紙端詳了總有十幾分鐘,一直在揣摩。
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許作為從小在軸承廠長大的子弟那時的心情不亞于后來軸承廠辦公樓被拆時,那些圍觀著的老退休職工的心情。
長治軸承廠、長治液壓件廠與山西防爆廠是山西省下放長治最早的一批企業(yè)。如今長治液壓件廠在太重榆液旗下依然如火如荼的發(fā)展著;山西防爆電機廠雖然盛名不再,但依然勉為生存著;只有長軸與海棠洗衣機一樣成為曇花一現的企業(yè)。
在當下,隨著各省屬國資運行公司的成立,使省屬企業(yè)再下放近乎天方夜譚。而經營不善的省屬制造企業(yè)在全盤統籌和整合下,被倒閉的可能也近乎其微。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長軸是倒在黎明前,也可以說是轉型社會的犧牲品。
長軸在2006年徹底停產并于2008年初公告宣布破產清算,涉及的職工和遺留的廠區(qū)家屬區(qū)被國資委旗下的國諧公司托管,昌盛于2011年通過拍買獲得了長軸老廠區(qū)土地開發(fā)權進行園區(qū)開發(fā),而長軸附屬的山西機電技工學校、長軸幼兒園、長軸子弟學校、衛(wèi)生院隸屬則在2013年被地方政府接收。
今天的長軸一號小高層就是國諧置業(yè)公司開發(fā),記憶長軸1945園區(qū)屬于昌盛集團推出的老工業(yè)歷史記憶項目。
長軸破產了,但軸承制造的江湖上還有著長治軸承的傳說,至今有的廠商甚至要貨還點名要長軸的產品。而長軸大門外依然聚集著哈爾濱軸承、瓦房店軸承等銷售點。
無論是各種軸承品牌云集在長軸大門外一排臨街商鋪,還是家屬區(qū)包圍的華豐路依然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告訴著世人這里原來有一個軸承制造大廠。
為什么這些曾經非常輝煌的企業(yè)都一個一個倒下了?很多人面對這個問題也想找出答案,但是并沒有找到準確的答案。
在這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的時代里,大多企業(yè)生存的頭等大事就是改變順應形勢,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開展經營活動,而“忽視市場變革,拒不創(chuàng)新和改變,就會失去市場”則早已成為了關乎企業(yè)生死的金科玉律。
雖然好漢不提當年,有者勇智者莫念昔日功之說,當對于從一座新型全面的工業(yè)城市發(fā)展成為煤焦鐵為主的資源型城市來說,回望來路則是對這座城市走向輕重偏向的最好總結,而不至于在煤焦產業(yè)中迷失從而被能源主宰而陷入一個個資源困局。
也許在國資主導的今天,華豐路上的長治潞酒、長治中藥、長治軸承三劍客,長治軸承是其中的倒下的唯一一個,也是最后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