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南洋上王的王氏家廟敦本堂,俗稱上王大宗,位于槐澤大宗巷。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原為坐北朝南(今名賢牌坊前的外埕處),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移址擴建為現(xiàn)所見坐西向東之格局,占地面積約4畝(含公廳馀堂及前外埕),民國十年(1921)重建,民國二十二年(1993)續(xù)修,現(xiàn)代1993、2003年再修,格局延按舊制。 蓮下大街 大宗巷地面皆鋪鵝卵石,村人介紹,這象征龍鱗 槐澤王氏大宗祠與其前牌坊 王氏大宗最大的特點,大概是未入門而即之祠前牌坊。該坊朝北而建,為沖天四柱三門一層樓樣式。正中門上置石匾科甲名賢世家,右書鄉(xiāng)進士文林郎知澄海縣事溫陵、劉琦齡題贈,左書康熙癸已夏月縠旦立。回照瑯琊嫡派,右刻賜進士第敕中憲大夫知潮州府事龍巖宗姪源敬題,左刻吏部推選知縣舉人姪孫成高拜書、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夏月谷旦重立。 牌坊前,即為王氏大宗原址,其照壁仍留 祠前麒麟照壁 王氏大宗為五間二進式,祠前陽埕設牌坊、官旗十余座、麒麟照壁。前進三山門為全石構,配有石獅(原獅現(xiàn)置澄海公園)、石鼓,門額鐫王氏家廟,回照刻積厚流光,兩旁落款民國七年八月、廿三世孫維新重修。前廳內懸門婿進士吏部主事唐伯元敬贈之科甲名賢世家匾額。后進大廳上懸進士舉人等科舉牌匾眾多,設三龕,主祀一世祖王淳流,配祀二世元、享、利、貞四房祖,及明清十二位進士舉人、官七品知縣以上之列代先祖,每年冬節(jié)為大祭日。 后進 據(jù)資料介紹,南洋上王槐澤始祖王淳流,字一麟,謚敦厚,系閩王王審知十六世孫,司徒王圿十二世孫(下王槐南王氏亦為其后),原居福建莆田,因避宋景炎之難(1276)而遷居潮州海陽之南洋。自一世王淳流創(chuàng)居上王槐澤,傳今七百余年衍有三十一世,丁口近二萬。 在南洋,共有三支王姓毗鄰而居,自北而南按序列上、中、下,此處稱上王,也稱王厝。民國二十二年(1933),澄??h長鐘岐建議,以王氏三槐堂始祖王祜手植三槐于庭而預言其子孫必有三公的典故,取槐庭遺澤之意,改上王稱槐澤。 上王槐澤面積2.75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全村共有2284戶9324人,有王、張、楊、李等30余姓,王是主姓。明末此處設有市內埠,清康熙間卡路下設有貨運碼頭,商船來往香港、泰國等地,清末有厚豐、瑞豐等錢莊和益泰當鋪、郵政代辦所和貨運碼頭,并開始有錫紙業(yè),村自古工業(yè)發(fā)達,商貿繁榮。清嘉慶間,境內兩院祠內設有義塾,為是時全縣幾所義塾之一。有始創(chuàng)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端本學校,有現(xiàn)代新傳之槐睦曲樂社,有古建王氏家廟敦本堂、木坑圣王廟、福德廟等,以及各類祠堂35座,還有刁刀橋和保存完好的康熙圣旨原物二件。有明進士王彰,清進士王拱,革命志士王慕真,史學家吳貫因,民主人士、教育家、書法家王鼎新等…… 1950年,槐澤與建睦鄉(xiāng)合為槐睦鎮(zhèn)。1952年,槐澤分拆為槐澤、槐東。1953年,槐澤、槐東合為槐澤鄉(xiāng)。1956年,槐澤、許厝、李厝宮合稱槐澤鄉(xiāng)。1958年,槐澤稱106團。1959年稱槐澤生產大隊。1973年以蓮下大街為界分拆為兩村,西為槐澤,東為槐東。 聲明 本作品為普寧青年攝影/嶺東文化/普寧村落榮譽出品。 轉載必須注明來源及作者【安靜聲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請尊重勞動成果!謝絕非完整性轉載!請勿剽竊抄襲。 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yè)網(wǎng)站水印的轉載! 圖文不得直接間接用于以營利為目的一切行為,違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