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 一、《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jì)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初年間大約三千年的歷史,是一部有五十二萬多字的巨著。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其中本紀(jì)、世家、列傳三部分都是以寫人物為主的。 本紀(jì),按年代順序記載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表:按世代年月譜列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 書:記載天文、地理、政治、經(jīng)濟等典章制度; 世家:記載王侯的興衰; 列傳:記載社會各階層有顯著事跡可傳的人物,也記載少數(shù)民族和鄰國的歷史。 通過這五種形式,互為補充,而構(gòu)成紀(jì)傳體通史的完整體系,從黃帝到當(dāng)今將近三千年的歷史記載下來。因在司馬遷之前,中國歷史著作很多,但沒有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中國史,而《史記》恰恰完成了這一任務(wù),并有著自己的體例。 從史學(xué)上看,《史記》有何發(fā)展創(chuàng)造? 1、《史記》是區(qū)別于國別史、斷代史的我國第一部通史,又是區(qū)別于編年史的紀(jì)傳體史書,它開創(chuàng)了紀(jì)傳體史學(xué)。 2、《史記》中本紀(jì)、世家、列傳三部分都是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大事。用紀(jì)傳體來寫歷史是司馬遷的開創(chuàng),后代史學(xué)家大都沿襲了這樣的體制。 這里附帶說一下關(guān)于《史記》的名稱問題。 《史記》這一名稱,在我國古代原泛指一般史書,是個泛稱,即稱史書為“史記”,并不是某部史書的專稱。司馬遷這部書在當(dāng)時只稱《太史公書》。班固在《漢書·藝文志》稱“太史公一百三十篇”。后來有稱《太史公記》或《史記》的。直至唐代編撰《隋書》時,才著錄“《史記》一百三十卷,漢中書令司馬遷撰。”這時才把司馬遷和《史記》聯(lián)系起來, 《史記》才正式由泛稱變?yōu)閷C?/p> 二、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史記》一書體現(xiàn)了司馬遷哪些進步的歷史觀)。 寫作目的,按司馬遷自己的說法,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下面從這三句話對《史記》的寫作目的進行闡釋。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guān)系。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繼承了先秦以來所謂“天人相分”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他反對天道可以干預(yù)人事,認為社會現(xiàn)象是由人的活動構(gòu)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是屬于自然現(xiàn)象,與人事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并批判了許多當(dāng)時流行的迷信思想。正是由于司馬遷有這種“天人相分”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因此他在寫歷史的時候,總是對人事、人謀作仔細的觀察和記載,并從歷史人物的客觀活動中,分析其成敗得失的原因,總結(jié)出有益的歷史教訓(xùn),這正表現(xiàn)他思想的進步和歷史科學(xué)的科學(xué)性。 在“通古今之變”方面,也表現(xiàn)出他許多進步觀點和卓越的見解。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要說明歷史的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尋找出歷代王朝興衰成敗之理。司馬遷與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xué)的唯心觀不同,他認為歷史是通過各種變革向前演進的,因此他對歷史上出現(xiàn)的政治改革總是采取稱贊的態(tài)度。它敘述歷史,戰(zhàn)國以前寫的簡略,而戰(zhàn)國以后寫的詳細,特別是漢初時代,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到民族關(guān)系、中外交往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記述?!妒酚洝愤@一規(guī)模和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歷史觀念,在司馬遷以前是沒有的,他的創(chuàng)造,正是給他的時代以最充分的反映。 所謂“成一家之言”。就是說他要借寫這樣一部歷史著作,表達出他的某些獨到的歷史見解,表達他的某些社會、政治理想。《史記》是紀(jì)傳體文學(xué),以記錄各種歷史人物生平活動來反映歷史情況。但它寫人物,不是客觀主義的描寫,而是寓作者的愛憎褒貶于其中,歌頌了一系列的愛國志士和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揭露和鞭撻了那些奸佞之徒,這正是《史記》的進步性表現(xiàn)。 三,《史記》的思想內(nèi)容 ﹝1﹞在《史記》中,作者以“實錄”精神,“不虛美、不隱惡”的態(tài)度,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許多暴行、暴政,記錄了他們的丑惡面目。 所謂“不虛美”,就是不憑空去捏造美;“不隱惡”,就是不隱蔽人物的惡行,該暴露就暴露。當(dāng)時封建統(tǒng)治者曾大講陰陽五行之學(xué),還制造了“天人感應(yīng)”的理論,以此為鞏固劉氏政權(quán)服務(wù),大肆渲染“受命帝王”,把他們樹為偶像。司馬遷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還了這些統(tǒng)治者的本來面目。這表現(xiàn)出司馬遷獨有的勇氣和膽識。如寫漢高祖劉邦,固然沒有抹殺他結(jié)束楚漢紛爭、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作用,但也沒有放過對他的虛偽、狡詐、無賴品質(zhì)的揭露。書中寫到劉邦時,說他原來是一個“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不從事一般人的生產(chǎn)勞動,什么活也不會干),“好酒及色”的市井歹徒。色——女色,說他愛喝酒還愛好女色。說他與項羽爭天下的時候,他固然是很有計謀,但也處處表現(xiàn)出他的殘酷無情和市井無賴的嘴臉。有一次劉邦被項羽的軍隊追逐,“漢王道逢孝惠、魯元(劉邦之子劉益和女兒),乃載行。遭騎追漢王,漢王(為減輕車上負擔(dān))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騰公(夏侯嬰,為劉邦駕車)常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qū),奈何棄之?’”這段寫劉邦稱漢王以后,受到楚霸王項羽的猛烈攻擊,當(dāng)時漢王曾路過他的家鄉(xiāng)沛縣,他的家屬都已逃散,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就把他們收留了。項羽的追兵追得很急,漢王為減輕車上負擔(dān),將兒子、女兒急推車下,給劉邦駕車的夏侯嬰常把推到車下的孝惠、魯元收到車上,像這樣多次。而且夏侯嬰說:雖然情況很緊急,不可以把車趕得快一點嗎?為什么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拋棄掉呢?這段文字揭露了劉邦損人利已,六親不認的剝削階級本性。 還記載一次項羽被圍困,軍糧斷絕,為了解圍,項羽說要殺劉邦的父親,結(jié)果劉邦怎樣問答的呢?他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然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是說,我和項羽都是“北面受命”懷王(古代君王都是南面而坐的,而臣屬都是面向北聽帝王所下的命令,所以說“北面受命”,懷王不是屈原時的楚懷王,是其后代,楚漢紛爭時的楚王),“約為兄弟”,我曾經(jīng)和你項羽約為兄弟友好。這樣說來“吾翁即若翁”,我家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氨赜攵獭保阋欢ㄒ肽慵业睦献?,“則幸分我一杯羹”,那么就分為一杯肉湯喝吧,通過這些記載,把劉邦的丑惡內(nèi)心世界和殘忍無賴的嘴臉,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了出來。書中還寫他作了皇帝以后,白天不理朝政,尋歡作樂?!稄堌┫嗔袀鳌分?,寫他白天摟抱姬妾作樂,還寫他猜忌功臣,亂殺無辜,《淮陰侯列傳》寫他誅殺功臣,完全是昏君無道的樣子。這些不避忌諱的描寫,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勇氣和膽識,這是難能可貴的。 《史記》對開國之君劉邦是如此,而對“今上”漢武帝,也是如此加以鞭笞,揭露批判不亞于劉邦。在《封禪》中,著意寫下了武帝求仙訪道的一些荒唐可笑的事實。在《平淮書》里記載了武帝為了享樂和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而加重稅賦,迫使百姓服役的狀況,特別是對漢武帝的暴力統(tǒng)治,作者更作了無情的揭露,并流露出十分激憤的情緒。 在《酷吏列傳》中,司馬遷著意對圍繞在武帝周圍的一群酷吏作了細致的描述,勾畫了他們作為統(tǒng)治者爪牙鷹犬的猙獰面目,殘忍、枉法、濫殺無辜。如寫酷吏王溫舒“捕郡中豪猾”,大肆捕人,而且“連坐千余家”、“流血十余里”。立春以后,按照法令是不能夠用刑的(封建社會有個規(guī)定,立春以后不能再殺人了),這個殺人成性的劊子手,竟然頓足嘆息說,“嗟呼,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彼f真是不如意,他感嘆了,為什么呢?他說:假如冬天的月份能夠延長一個月的話,那么我的事就辦完了。意思是說該殺的都給殺了。作者接著滿腔氣憤的說:“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這是對酷吏的一種指責(zé)。接著寫:“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毕襁@樣一個殺人成性的劊子手,而天子聽到以后認為他很能干,反而升了他的官。說明這位天子就是這個草菅人命的劊子手的支持者、后臺。作者不僅揭露了那些官吏的殘酷,而且也充分鞭笞了漢武帝時代的殘酷黑暗。書中還提到張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非常狡猾、奸詐、專門舞弄自己聰明來駕御別人、玩弄別人),他治獄時,善于巧立名目,不問是非,專以武帝的好惡為準(zhǔn),往往受到武帝的嘉許。再如杜周全憑“人主意指”斷獄,寫出杜周乃是一個貪贓枉法,嗜血成性的政治暴發(fā)戶,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那個時代的階級矛盾。 ﹝2﹞同情人民的起義和反暴斗爭,《史記》熱情歌頌了廣大人民的義憤和反抗。 在《酷吏列傳》中,作者記述了廣大人民的反抗形式,說一般的小官吏和普通老百姓都越來越大膽地觸犯王法,起來造反的所謂“盜賊”紛紛涌現(xiàn)。這些造反團體大的有幾千人組成,他們自己打起旗號,攻打城市,打開窗戶,取走糧食,并釋放原來服苦刑的罪犯,捆梆并侮辱太守、都尉,殺二千石的大官,還通告各縣衙門趕快給準(zhǔn)備好吃的。小的造反團體也有好幾百人組成,他們搶奪鄉(xiāng)里、官吏的財物,這樣的造反集團多的不可勝數(shù)。作者是同情這些人們的起義反抗斗爭的,因為他認識到了“官逼民反”的必然性、合理性。在《陳涉世家》中,司馬遷詳細地記述了陳涉、吳廣起義的經(jīng)過和革命發(fā)展的形式,指出了農(nóng)民起義的正義性,同時也分析了他們失敗的基本原因,并且肯定了他們推動歷史進展的不朽功績。司馬遷還把陳涉、項羽分別列入《世家》和《本紀(jì)》這兩類來加以敘述,充分地顯示了他卓越的思想境界。他這種敢于突破傳統(tǒng)偏見的態(tài)度在史學(xué)家中也是罕見的。 因為痛恨暴政,司馬遷還歌頌了歷史上一些反抗暴政的志士。在《游俠列傳》、《刺客列傳》中,分別歌頌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刺客;朱象、郭解等游俠。對刺客的自我犧牲,反抗強暴的精神,對游俠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高尚品質(zhì),對滑稽的足智多謀,都給予了熱烈的歌頌。對這些下層人物的肯定和贊揚,說明司馬遷已達到了封建正統(tǒng)史學(xué)家所達不到的思想高度。 ﹝3﹞熱情歌頌愛國人物和有重大歷史貢獻的人物。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等事件的敘述,突出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的性格和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又通過“負荊請罪”等情節(jié),說明廉頗深明大義,勇于認錯并知錯就改等優(yōu)良品質(zhì)。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大家比較熟悉,這里就不多講了?!独顚④娏袀鳌穼懗鰸h名將李廣保衛(wèi)祖國.獻身疆場的政績,體恤士兵,熱愛人民的品德,對李廣慘遭迫害,“引刀自剄”的結(jié)局,表現(xiàn)了極大的不平和憤慨,深刻地揭露了漢朝政治的黑暗和腐敗。在這篇列傳中,還寫了李廣廉潔奉公和愛護士卒的一些情況。如文中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闭f李廣雖拿了很高的俸祿(二千石在當(dāng)時是比較高的俸祿),這樣四十余年,可他并沒有治什么家產(chǎn),身邊也并沒有什么余產(chǎn),說明他非常廉潔,又說他愛護士卒的情況:“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盡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意思是說他在率兵打仗時,如果碰到缺乏糧草飲水時,他要等士卒都喝得上水的時候,他才去喝,都吃得上飯的時候,他才去吃,并不先士卒去飲水和吃飯,表現(xiàn)了他對士卒是非常愛護的,能夠以身表率克服困難??删褪沁@樣一位勇敢、善戰(zhàn)、清廉正直、不辭勞苦的愛國將領(lǐng),卻終身受到貴族們的排擠,在受壓抑受迫害當(dāng)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而最后竟落得被迫“引刀自剄”(自殺),這樣悲慘的結(jié)局。因此,司馬遷對此表現(xiàn)了強烈的義憤,文章最后,寫李廣死后,“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闭f當(dāng)李廣死后,消息傳出,李廣軍中的幕客、軍官、土卒,所有軍中的一切人,都悲痛得落下淚來,而百姓聽見以后,“知與不知”(熟悉他的與 不熟悉他的),“無老壯”(不管是年老的還是年青的),“皆為垂涕”(都為他流了眼淚)。司馬遷把士卒和人民對李廣的愛戴,和統(tǒng)治階級對李廣的迫害,作了強烈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漢朝政治上的黑暗和腐敗。另外,在《屈原列傳中》作者一方面抨擊了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賣國,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屈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高尚品德。作者歌頌和贊美這樣一些人物,應(yīng)當(dāng)說都是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自己的愛憎感情。 文/肖旭 |
|
來自: 丘山居士館 > 《中國文學(xu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