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強:指責教育是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對著影子射箭,沒有任何實際效果 為什么天之驕子會覺得活著沒有意思 劉彥強 看到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凱文的文章《“空心病”正在毀掉一代年輕人》,知道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竟然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0.4%的學生認為人活著沒有意義,他們覺得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盡管對此問題早有認識,但不免還是感到吃驚。要知道,這些學生是在高考戰(zhàn)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是家長、學校引以為傲的天之驕子! 天之驕子們?yōu)槭裁磿@樣? 有專家以“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指責這些孩子,認為他們沒有遠大的社會理性,沒有為國家的奉獻精神,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并以此為理由,批評我們的學校缺乏對學生的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和世界觀教育。這種觀點看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其實卻是只看現(xiàn)象而不看實質,是對著影子射箭,沒有效果的。 一. 我們的教育真的在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嗎? 任何一個尊重實際的人都會對這個問題作出否定的回答。幾十年來,我們的教育方針,我們的學校教育,至始至終都把對學生的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和世界觀教育放在教育的最重要的位置。看看我們的各科教材,包括數(shù)理化教材,哪一科不是盡量的圍繞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選編教材?哪一個教育部門、學校不是在實踐中竭力突出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包括數(shù)理化科目在內的有關在教學中如何突出理想、愛國和價值觀教育的論文甚至遠比突出學科的科學思想論文多得多。各個學校理想、愛國和價值觀教育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作為在中學從教四十多年的教師,我真不知道我們的教育部門、學校還能怎樣進一步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 再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我們的學生是利己主義者,利己主義者就一定“空心”嗎?就會厭惡學習,認為人活著沒有意義嗎?顯然,這里沒有任何邏輯聯(lián)系!相反,越是利己主義者,特別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更會努力的學習和提高自己,絕不會對學習不感興趣。當他獲得了他所要追求的利益,他就會得到愉悅感受,感到生活的意義。所以,將學生的厭學厭世歸結到利己主義身上,是把板子打到影子上了。 二 那么,學生為什么厭學,為什么會覺得人活著沒有意義? 我們還是看看學生是怎么說的。 徐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引用了幾個學生與他的談話,摘錄于后: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span> 請注意這一句:“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span> 請注意這一句:“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span> 請注意這一句:“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 徐先生總結說: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將徐先生的總結歸納一句話,就是這些學生感覺不到 “自我”,或者說“沒有自我”。 這才是學生厭學、厭世根本原因。 三 徐先生談到對這些厭學、厭世的孩子們簡直是無藥可醫(yī),無法可治。 他舉了一個典型的例證。 一個他認識四年的學生,“入校時他非常優(yōu)秀。進了北大后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是一個大家都認為“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卻不斷地嘗試自殺。四年里,北大的心理咨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后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yè),退學回家。 這只是眾多痛心中的一個個例,還有更令人心痛的是很多已經做出了非常優(yōu)秀的成績和成就,大家認為具有大好前程的孩子竟然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徐先生說:“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竭盡所能”了,但這些辦法都沒有用。 為什么? 藥不投癥。 所有的治療手段沒有一個是能讓他們感到“自我的”。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你有什么辦法讓他不“空心”?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他能感覺到的,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做的,如此了無情趣,不厭棄工作,不厭棄人生才是怪事! 四 那么,學生為什么感覺不到自我? 根子在于我們的“聽話教育”。 看看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從孩子很小時時候起,我們就教育孩子“聽爸媽的話”,如果那個孩子不聽爸媽的話,他(她)就會遭到打罵的懲罰,并給安上“壞孩子”的名稱。試問,我們成人,我們做父母的,我們總是讓孩子聽從父母的,那個人考慮過孩子怎么想?考慮過孩子需要什么?為了獲得父母的愛,為了做“好孩子”,孩子從小就開始壓抑自己的心靈,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孩子長大了,進了學校,父母親給孩子叮嚀的最多的話就是“一定要聽老師的話”。我們的老師也總是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自己說的辦。對于那些稍微有自己的思想,忤逆了老師的教導的學生,我們總是冠以“壞學生”、“問題學生”的名稱。為了博得老師的青睞,學生們即使有自己的想法,有與老師不同的意見,也總是不敢表現(xiàn)出來,或者在老師面前一套,在老師背后又一套。 十個指頭各有長短,孩子們的能力天分更是各有長短,他們的喜好也各有不同。但我們的教育呢?我們對所有的學生安排的是同樣的課程??疾煊玫氖峭粋€標準。只要我們開設的課程達不到我們的教學目標,或者學生不愿意學習我們開設的課程,我們都給他們冠以“差生”、“劣等生”的名稱,哪怕他們在其他方面有極高的天分。在這樣的學校中,學生只有放棄自我,服從老師,服從課程安排,他們才能沿著我們制造的樓梯走上金字塔頂或者上層。 我們學校課程的測試,包括數(shù)理化、文史哲等所有的科目,都有統(tǒng)一的且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尤其是決定命運的高考,或者研究生、公務員錄用考試,更是按照唯一的標準答案判別對錯,決不許有不同見解不同的答案。這樣的考試與錄用原則,只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條,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還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立的見解? 再這樣的“聽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越是我們認為乖巧、聽話、勤奮、努力且成績很好的孩子、學生,也就越失去自我,或者沒有自我。而一個人沒有了自我,必然失去人生的樂趣。雖然他可能在長輩的夸贊中,在人們的欽羨中獲得一些樂趣,但內心的苦澀卻在暗暗地且殘忍的折磨著自己。 北大無疑是最聽話的孩子才能考入的學校,我們的父母。老師為他們能進入北大感到驕傲,社會以為他們都是天之驕子,然而有幾人能理解他們內心的苦澀!正是因為他們在家聽從父母,在校聽從老師,他們的生活都要合乎教科書的標準,不能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見解,或者他們的獨立思想、獨立見解不能表現(xiàn)出來,這才是他們“我不知道我是誰”、感覺“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不知道“我的自我在哪里”的根本原因。也才是專家們“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竭盡所能”了卻毫無作用的根本原因。 五 其實,在家服從父母長,在校服從老師,進入社會服從領導,這種 “三服從”教育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獨有的教育現(xiàn)象,而是古已有之。我們引以為傲的儒學,其核心說到底就是“服從教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本質就是不許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見解。這種教育培養(yǎng)的是順從的子民,這無疑最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的和諧。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這樣的子民缺乏獨特個性、獨立思想。而一個由沒有獨特個性、獨立思想的人構成的社會是沒有發(fā)展可能的社會。因為沒有自我的人是絕對不會有自我的責任心,缺乏創(chuàng)造性,當然談不上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必須是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想獨到見解,能獨立行為和思考的個人,而這些個人又會把通過自己的獨立行為為社會奉獻視為他們最高的生活任務。 很贊成愛因斯坦的這一觀點:“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有和諧個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span> |
|
來自: 古陵憨子 > 《我的原創(chuàng)散文》